最近Meme代币在暴涨与大跳水之间反复横跳,大有到了牛市末期的气象。
这场由DOGE开启的财富效应,野火般烧到了SHIB、PIG甚至LOWB……涌向动物庄园系列的Meme代币的资金潮来潮去,产生的财富效应以及随之伴生的财富泡沫,那么魔幻又那么现实。
外界看得见,却看不懂。
关于Meme代币的批评声音,甚至有不少是来自于资深的加密货币支持者,他们认为Meme代币是一场没有任何价值的投机狂欢。这种论调仿佛是多年前来自「古典金融世界」对加密货币的批评在时隔多年后又传来了回音。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人们总是把看不懂却又拥有疯狂力量的新生事物视作洪水猛兽。
大人物们看不懂疯狂的Meme代币再正常不过,就像他们看不懂Meme代币背后的力量源泉——作为「数字原住民」的Z世代。
「数字原住民」的Meme文化
资深加密货币支持者们对Meme代币的一切不理解的根源在于,他们试图用金融的逻辑去理解Meme代币。
而实际上Meme代币是Meme文化的产物,所以这是一个文化议题,只不过衍生出了经济效益。本质上来讲,讨论Meme代币和讨论炒潮鞋都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反观比特币,本身就是从金融议题出发而诞生的,只不过在去中心化的技术浪潮背景下创造了加密技术,但比特币本质上依然遵循的是金融的逻辑。
Messari首席执行官:DeFi太疯狂了 是发展最快的创新:1月17日晚间,Messari首席执行官Ryan Selkis发布推文称:“DeFi太疯狂了。这是我进入加密行业以来见过的发展最快的‘真正的’创新。2009-2015年是关于建设BTC的基础设施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2015-2019年是关于ETH结算基础设施的。2020以后大部分是DeFi。”[2021/1/18 16:23:56]
所以来自「古典金融世界」的批评者,一旦真的有去了解加密技术,往往会转而支持比特币,因为跨过技术的认知门槛后,比特币的金融逻辑对他们而言是一览无余的,最后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毋庸置疑。
但Meme代币的批评者却很难跨越认知门槛来正确看待Meme代币及其背后的Meme文化,这纯粹是代际鸿沟导致的。
「Meme」往往被翻译为「模因」、「谜因」、「觅母」,此外还有另类却更准确的翻译——「网络爆红」或「梗」。
总之「Meme」是指那种能引起共鸣且能迅速传播的网络素材,比如所有的网络流行语以及各种挑战视频。
「Meme」是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里杜撰的词汇,主要为了说明文化的演化规律。
如果说生物的演化是基因的复制、变异与选择的过程,那么文化的演化也大致类似。只不过生物是通过遗传来繁殖,而文化则是通过模仿来传播。
分析师:BTC若收于10370美元上方,将“疯狂看涨”:资深加密交易员兼分析师Josh Rager在推特上表示,BTC即将采取的行动将产生巨大的看涨影响。然而,多头还有一些工作要做:“BTC突破日阻力,对空头们毫不留情,正试图突破10300美元。BTC若收于10370美元上方,将疯狂看涨。”(The Daily Hodl)[2020/6/2]
所以「Meme」可以简单理解成文化基因,或者文化病。
比如某种思想作为「Meme」,传播的过程就是不断复制在不同的信仰者的大脑中,在此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添加或者删减一些细节,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总之「Meme」是文化的复制因子,通过模仿来传播扩散,就像生物的进化过程那样。
直到这里,相信我们对于「Meme」的理解依然不存在什么代际鸿沟,因为看上去相当于什么都没说……无非是一种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但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从此劈开了代际之间的理解鸿沟,新旧世界就此分离。
社交媒体让原本在物理空间有限地传播的「Meme」,忽然之间拥有了几乎零成本且快速复制的能力。
所以伴随着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Meme文化」,指某句话或者某个行为能自发地在网络上传播,忽然爆红然后又可能在几天之内不见踪迹。
Tuur Demeester:比特币价格超过5万美元“一点也不疯狂”:比特币投资者和研究分析师Tuur Demeester推测奖励减半后,比特币比不会跌破6,000美元,甚至未来可能达到至少50,000美元的价格。
在5月18日发布给加密货币研究公司Messari的YouTube频道的视频中,Demeester表示,比特币(BTC)减半后已“重返牛市”,过去的3,000-4,000美元触底反弹,指的是3月加密市场崩盘。(Cointelegraph)[2020/5/19]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交媒体中传播的「Meme」,与线下人群中的病传播规律基本一致,只不过速度更快。
Meme文化的受众自然不会是那些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交流工具的中老年人,而是很大部分生活空间存在于互联网上的Z世代,他们是第一代「数字原住民」。
“所有在我出生之前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所有在我15-35岁之间发明的东西注定是要改变世界的;所有在我35岁之后的发明都是反人类的。”
Meme文化是「数字原住民」们的流行文化,他们在数字世界投射了自我认同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共鸣。
旧世界的批评者们无法与之产生共鸣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能理解这种自我认同是什么,那么对Meme文化的批评也就无从谈起。
信息茧房里的精神共鸣
动态 | 彭博报道称交易机器人正在加密交易所疯狂运行,比特币隔夜一度“闻讯下跌”:据彭博今日凌晨报道称,在部分数字货币交易所,市场操纵问题极其猖獗,交易算法打造的机器人通过相对于普通用户的优势,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谋取暴利。报道援引康奈尔大学科技学院Philip Daian、Ari Juels等人的研究报告称,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由于算法交易更加直接且方便,一些专门打造的套利交易机器人便能够利用相对于普通用户的优势,直接参与交易并从中谋利。Ari Juels表示,尽管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在整个数字货币市场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用户使用量预计将持续增长。此外,在中心化交易所中,这类行为可能也一样猖獗。在上周的一场演讲中,Ari Juels曾表示:从去中心化交易所呈现的情况来看,涉及的交易金额可能以十亿美元计。据行情数据显示,在这一文章发布后不久,主流币隔夜出现过一波短暂回调,BTC一度跌穿5000USDT关口,不过目前价格已回升至5072USDT附近。[2019/4/16]
Meme代币虽然招致了各方批评,但不能否认这是Z世代们的共识产物——他们涌入加密世界,必然要选择某种价值载体。
只不过他们没有去使用加密世界里现有的「法币」——比特币及其他主流加密货币,而是选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载体,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Meme代币以及基于Meme文化的NFT。
资产管理公司GMO联合创始人称比特币是疯狂的泡沫:波士顿资产管理公司GMO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投资策略师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本周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将比特币市场描述为“真正的,疯狂的迷你泡沫”。他在信函中表示,比特币没有明确的基本价值和几乎不受管制的市场,再加上人们妄想出一个宏伟故事,这就像我们能在历史书上找到的许多事例一样是泡沫的本质。[2018/1/5]
而那些批评Meme代币及Meme文化的言论,比如扰乱了加密市场的良性发展、没有带来真正的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之类,都与「古典金融世界」当年对加密货币的批评别无二致,不过是对后来的竞争者表达某种无可奈何的抗议。
这些批评者们是从旧世界涌向加密世界的第一批移民,他们同时也是这里的缔造者,天然地觉得自己的领地被冒犯。
但问题是,加密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没有边界的空间,所以可以接纳所有人进来,最先涌入的往往是裹挟着对物理世界的不满以及对新世界抱有幻想的人。
如果说第一批移民只是对旧世界的金融秩序不满而创造了加密世界,那么后来涌入的Z世代则是对旧世界的整个秩序都不满。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飞速发展了三十年,这也意味着留给年轻一代的时代红利越来越少。无论是房产、收入还是工作机会,年轻一代面临的压力是父母一辈从未有过的。
「昭和男儿」与「平成废物」是一个全球性议题,只不过世界各地的步调不太一致,但总归还是按照相同的步骤进行。
所以境况相仿的Z世代们在社交媒体上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以及价值观——Meme文化,这是老一辈人无法理解并且也无从了解的。
Z世代们在数字世界里寻找着他们在物理世界里所不曾拥有的东西——被看见、被尊重以及财富。然后这种在物理世界可能是孤立无援的声音,通过社交媒体很容易在他们的信息茧房里汇集并且放大,从而形成强烈的精神共鸣。
可以说狗狗币的支持者和炒鞋的潮人以及在快手里社会摇的精神小伙都是精神上的同类,只不过他们追随的是不同的Meme文化。
当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数字世界里的新大陆——由区块链技术所构建的加密世界更加具有创造力时,甚至能够对物理世界的很多旧秩序进行重构,他们就像16世纪中为了寻求信仰宗教自由以及逃离宗教迫害的宗教移民那样涌入新大陆。
所以这场Z世代的「数字移民运动」可以理解为对旧世界的消极反抗,是「占领华尔街」的延续,而Meme代币的火爆正是他们的反抗方式以及成果。
正如历史上的每一场革命爆发前夜,都能在艺术领域找到先声,比Meme代币更早繁荣的是基于NFT的加密艺术。
那些拍出天价的加密艺术品往往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甚至简陋,像艺术家在喝断片时创作的,所以看起来似乎是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的数字版本,但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些基于NFT的加密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表达什么意义,而是引起共鸣,所以看起来炫酷或者搞笑就是优秀的NFT艺术品了。
这套逻辑也同样适用于后来火爆的SHIB、LOWB等Meme代币,所以看不懂某个Meme代币为何那么匪夷所思地火爆的人,单纯是与那个Meme代币背后的Meme文化无法产生共鸣。
数字垃圾站——大多数Meme代币及NFT的归宿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在鼓吹AllInMeme,因为承认Meme文化及Meme代币作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现象而存在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就必须认同其背后的价值观。
多元价值观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加密世界的吸引力所在。
所有Meme代币以及基于NFT的Meme艺术品的价值,都取决于特定的群体在当下的共鸣,煽动性越强,价值也就越高。
但这也就意味着这是具有时效性的价值,而非那种能够跨越时间的价值凝聚。
过了时效性的Meme代币,就会像是过期的牛奶或者春晚小品上的年度流行语那般引人不适。
社交网络对Z世代的作用就像是酒精,可以将压抑的情绪放大很多倍释放出来,所以Meme代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爆红——
狗狗币是大家对比特币的调侃,凤梨币是在讽刺DeFi泡沫,LOWB更是直接向自我开火……所有的Meme代币都是击中了特定群体在当下微妙的情绪,然后让这种情绪得以释放。
假设在杨笠关于「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的言论发酵得战意正浓时,有人蹭热点发行了「普信币」,然后进行各种空投以及挖矿,毫无疑问当时一定会非常火爆。但是火爆之后呢?
大概率什么也不会留下,因为这种情绪已经成为了过去式,那么基于这种情绪而发行的Meme代币也是如此。
一切速成的事物往往意味着速朽,Meme文化并未打破这条准则。
对于所有想参与进Meme代币的造富神话的投资者而言,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场游戏的规则——
第一推动力是基于Meme文化的共识者,他们在意的是当下情绪的表达,而不是财富的增长。
第二推动力才是冲着财富效应而来的投机者,注定要承担所有的风险,然后获得也许可能大概存在的收益。
第三推动力则是几乎无风险的套利者,作为前两者之间的润滑剂而存在,只有当这三者同时具备,这场游戏才玩得转。
游戏总有「GameOver」的时刻,当作为第一推动力的群体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时,Meme代币的价值一定会随之消散,那些在FOMO情绪中入场的投机者将为整场游戏买单。
物理世界的Meme价值载体,终究会随着那些人的老去而进入垃圾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此同时还会有新的手办、周边衍生品在生产与交易,虽然最终的归宿也是垃圾站。
而加密世界里的Meme代币及NFT,虽然永不消亡,但会作为数字幽灵静静地躺在数字垃圾站无人问津。
也许多年后依然会有人缅怀青春并为之付费,大概跟今天的土豪大哥在传奇游戏里氪金互砍,以此缅怀他们在上古时代的网吧里的快意人生。
在加密世界,没有永远的Meme代币,但永远有Meme代币。Meme代币作为货币终将走向失败,但作为社会实验则很有趣。
资深加密货币支持者们对Meme代币的批评,本质上是作为移民社会的加密世界里的群体冲突的产物。
可作为移民社会的美国融合了几百年都还无解种族冲突,在去中心化的加密世界里就更无解了。
当然,也无需有解。
这是一个关于表达对Meme代币看法的游戏,无论输赢,似乎没有输家……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