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如何成为产业的力量之源_区块链:FTX

本文旨在探讨区块链的本质,以及由其产生的力量。我们认为事物的真相能带来力量,真相就是力量,真相就是力量之源。我们的结论是:从技术实现角度,区块链的本质就是“分布式账本”,这是静,具有内生的结构之美;从应用角度,“分布式账本”本质就是一套“经济系统”,这是动,呈现外在的变革之舞。而静、动各各不同,又相互关联,在“分布式账本”这一本体上汇集,实现融合统一,这是融合,是产业发展之路。

-----全文约1.3万字,建议收藏后阅读----

目录:

1展望与思考

2区块链:由BTC激荡起来的涟漪

3静:结构之美

3.1思维框架:“体相用”三元结构

3.2区块链之体:?分布式账本

3.3区块链之相:三层技术堆栈

???3.3.1最初的范式

???3.3.2基于三层结构的创新

3.4区块链之用:?结构决定功能

???3.4.1区块链1.0

????????3.4.2区块链2.0

???3.4.3区块链3.0

4动:变革之舞

4.1分布式账本是“经济系统”

4.2世界正以科技能实现的方式“显性”呈现

4.3新型信任模式构建高效协作网络

4.4组织形态重构助推资源优化配置

4.5以“分布式账本”为基础构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4.6“三维一体”助推数字经济网络效应

5融合:产业之路

参考文献

.1.

展望与思考

这个世界是想象出来的,所谓“人造世界”,人们正在按照设想构建这个世界;而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正在以科技可以实现的方式,犹如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呈现。

区块链犹如人类发展进程时间轴上“封存”的一把金钥匙,偶然间打开了“芝麻大门”,却注定开启一个新世界,启动一段新征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传输的成本趋于零,这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格局及每个人的生活。区块链时代的来临,极大可能推动价值传输的成本趋于零,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更大的远景需要我们假以时间去呈现,渐次明晰,但现实的“风云变幻”已经倒逼我们必须、不得不高度重视、立体审视这个行业。开源技术打破边界,迭代和创新加速;协议定义货币及资产,实现价值无边界传递;数据确权、流通和交易,推动数据生产要素化;组织协作方式改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技术及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产业呈现融合发展。在各种要素融合角力之下,世界竞合格局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们禁不住思考,在这些缤纷复杂、眼花缭乱的表象下,事物的真相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内在特质与联系?

为了追根溯源,我们需要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

.2.

区块链:由BTC激荡起来的涟漪

BTC的诞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因素。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兄弟倒闭为开端,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并向全球蔓延。为应对危机,世界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方案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并对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援助。在此情况下,财富加速向富人及机构聚集,而穷人仅有的财富却大幅度被动缩水。这些措施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其中就有中本聪于同年10月发布的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可以说,比特币的诞生直接源于对国家主导的货币及金融体系的质疑—这种基于“可信第三方”来实现货币数字化的模式有其不可克服的“内生性弱点”,正如中本聪在白皮书里所说:“传统货币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它必须基于信任才能够运作。中央银行必须让人相信它不会使货币贬值,但法币的历史中充斥着对这种信任的破坏。银行必须让人信任来持有我们的货币并使其以电子形式流通,但是它们却在几乎没有储备的情况下通过一波波的贷款制造信贷泡沫。”因此,“信任”被视为传统货币系统的症结所在。

如何解决信任问题,这一思考从一开始就深深根植于比特币的设计中,成为比特币设计理念的初衷和基石:“我们需要一个基于密码学原理而不是基于信任的电子支付系统,使得任何达成一致的双方能够直接进行交易,而不需要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因此,中本聪创造比特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以密码学原理及一套预先设定的计算机算法来“取代”人们对于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信任,实现一种完全基于“技术”而非“信任”的电子现金系统。

而在那个时期,基于密码学等技术原理实现的数字货币多达数十种。比如当时密码朋克“主教”级人物大卫·乔姆,创建了一个数字化的货币系统,实现如何分享和传输金融信息,以及管理不同身份信息的保密程度,称之为Ecash,英国密码学家亚当·贝克发明了哈希现金,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证明系统;哈伯和斯托尼塔提出了一个用时间戳的方法保证数字文件安全的协议;戴伟发明了B-money,强调点对点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记录。总之,这些密码朋克们在加密数字货币领域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也成为了数字货币最早的传播者。

证券日报:产业区块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7月6日,证券日报今日发文“虚拟币挖矿‘逃向’海外 产业区块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文章表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虚拟币挖矿企业出海已成定局,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虚拟币在国内已难有发展机会。与虚拟币严监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区块链行业发展顶层设计已于6月份基本完成,培育区块链名品、名企、名园是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用“真金白银”积极支持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推动区块链企业的应用尽快落地。[2021/7/6 0:29:34]

在众多的加密数字货币中,比特币何以能脱颖而出?经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在经验上,比特币的设计大量借鉴了密码朋克成员的贡献,比如工作量证明机制、时间戳原理、点对点的交易等,使得比特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是在理念上,比特币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货币系统“内生性弱点”的症结—?“货币的信任”问题,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并且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是在实现上,首创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货币从国家和银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同时使其不需要依赖任何特定中心,而是完全基于一个分布式网络运作,从而真正实现了电子货币系统的‘去中心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去中心化数字货币”。

BTC就如一块抛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起初只是荡起小小的涟漪,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已经掀起惊涛骇浪,引起各界广泛、深度关注和参与。而区块链实现了BTC,关注BTC也必然涉及到区块链,所以区块链也被置于聚光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思考: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基于它实现的BTC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区块链还能做什么,它将走向何方……

带着有关区块链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接下来我们将开启更多的探索。《论语·学而篇》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能够通过抽丝剥茧,层层探究,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专心致力于本质事务的研究,就能发现事物内在运行的逻辑,揭示其中的规律,其蕴含的道理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了。这是事物的静,一种内生的结构之美。

同时,我们也发现,区块链行业发展变化之快速、之剧烈、之彻底,真的是“一朝风云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这些剧烈动荡变化之下,一定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是什么,哪里是力量之源?它有什么样的特征,演绎出怎样的作用轨迹?它的变化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这是事物的动,一种由内引发而外现的变革之舞。

我们尝试从静、动两个方面展开思考。而静与动两者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既各各不同,又相互关联,汇集在一起,最终完美呈现融合统一。这就是融合:产业之路。

.3.

静:结构之美

3.1思维框架:“体相用”三元结构

在佛教《大乘起信论》中,将“体-相-用”三元结构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进行了论述。这样的“体用”论为我们在现实实践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维框架。

什么是“体相用”?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竹子,“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是体,是竹子的主质;竹竿、竹浆、竹筒、竹条是竹子的各种“相”,根据不同的“相”,具备挑水、造纸、工艺品、席子等各种功用。

“体相用”三元结构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如《<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说“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意思是说“体”并不直接变现为“用”,而是“体”先表现为“相”,再表现为“用;“体”只有经由“相”才能生其“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是“相”决定了“体”之“用”,而不同的“相”决定不同的“用”。

按照《大乘起信论》的观点,在世间的万物的存在都表现为“体相用”。为了更好理解“体相用”三元结构,我们以石墨和金刚石为例进行说明。

石墨和金刚石是碳元素的“同素异构体”,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对二者性质和功能进行比较,如表2-1所示:

物质

性质

功能

石墨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很软,有滑腻感,导电

做铅笔芯、润滑剂、电池

金刚石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非常坚硬、不导电

钻石、刀具、钻头

表2-1:石墨与金刚石的比较

我们发现,石墨和金刚石都由碳原子组成,但二者在性能和功用方面却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们运用“体相用”三元结构思维框架,在分子结构层面进行分析,如表2-2所示:?

分子结构

浙江省首个产业区块链赋能中心落地宁波江北:11月17日,浙江省首个区块链场景应用产业园——宁波市区块链产业赋能中心在宁波市江北区老外滩正式揭牌。活动现场,区块链赋能中心与宁波轨交、市民卡合作的智慧民生服务链项目,与宁波港易港通合作的宁波港易港通项目,与西南证券、图特科技、图灵奇点合作的区块链金融项目,与广发银行、鄞源公证处合作的在线公证赋强产品项目等4个项目正式签约。(央广网)[2020/11/18 21:08:51]

性质

石墨是层状的结构,就一个片层而言,每1个碳原子会与其周围的3个碳原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紧密结合,“紧密结合”的两个碳原子之间的距离约为0.142nm。在石墨中层与层之间相距为0.335nm。由于距离比较大,碳原子的相互作用较弱,因此很容易沿着与层面平行的方向滑动、裂解,所以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很软,有滑腻感,导电

石墨:

做铅笔芯、润滑剂、电池

金刚石每个碳原子都与周围的4个碳原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紧密结合。“紧密结合”的两个碳原子之间的距离约为0.155nm,从而形成致密的三维结构,正是这种致密的结构,使得金刚石成为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非常坚硬、不导电

金刚石:

钻石、刀具、钻头

表2-2:碳原子的“体相用”三元结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结构决定功能,这跟前面推导的结论吻合:是“相”决定了“体”之“用”,而不同的“相”决定不同的“用”。这也非常符合佛教里“‘体’只有经由‘相’才能生其‘用’”的论断。

接下来,我们将把“体相用”三元结构的思维框架运用到区块链的分析中,去解构技术、应用和产业,提炼关键要素,厘清逻辑关系,发现作用轨迹,摸清变幻方式,探索运行规律,找到力量之源。

3.2区块链之体: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

BTC的诞生基于应用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学等领域的长年发展成果上,然而真正使得比特币与众不同的革命性创新,并不发生在这些基础性的科技领域,而是通过将已有技术巧妙组合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记账”方式—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传统机构大多倾向于认为,即使比特币真的是一种革命性创新,其贡献及成果也应该全部被归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

我们在《产业区块链:未来已来》第4.3节引用了2020年7月央行下发的《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中对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作为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体系。央行对区块链的定义,强调区块链技术本质是去中心化的存证数据库,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系统。

所以,当我们谈论区块链时,其本质也是指“分布式账本”技术,正是这种技术将比特币与所有传统货币系统区别开来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区块链技术架构如图3-1所示:

图3-1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体系框架

这个技术架构主要包含节点通信层、账本数据层、共识协议层、智能合约层、密码算法层、身份管理层、隐私保护层以及链外扩展。在这里我们不是要在技术上做深入研究,而是认识到这个架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全网共同参与构建并维护的信息交互及认证系统,它使人们不需要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点对点的信息交换,并对所有信息的内容及其变化达成共识。

这种共识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记账的过程。在区块链系统里,其核心就是如何解决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而竞争记账机制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下图3-2所示:

图3-2:竞争-记账-奖励机制

所谓的竞争记账,就是以每个节点的计算能力来竞争记账权的一种机制。在比特币系统中,大约每十分钟进行一轮算力竞赛,竞赛胜利者获得一次记账的权力,即向区块链这个总账本写入一个新区块,并向全网其他节点同步新增账本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区块产生的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挖矿”。每轮竞争胜出并完成记账的节点将可以获得系统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

火币大学于佳宁:区块链开启新周期 将迎来产业区块链大时代:4月13日,火币Labs联合火币大学策划了主题为“火币Labs带您抓住区块链产业新机遇”的在线峰会,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进行了以《区块链时代必备的思维地图》为主题的分享。

于佳宁认为,区块链开启了新周期,在“抗疫”过程中区块链应用价值已经开始显现,疫情后产业区块链大时代将到来。同时,他强调区块链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区块链思维将是未来世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2020/4/13]

这个奖励的过程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这种设计相当巧妙—它将竞争记账机制与货币的发行完美结合在一起,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中发行的难题。

3.3区块链之相:三层技术堆栈

3.3.1最初的范式

在《产业区块链:未来已来》中我们提到,BTC的出现有两个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一是首创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即区块链技术;二是货币领域的创新,首创可编程货币,即BTC。二者的实现都是源于同一技术堆栈,其中包含了区块链、协议和货币这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定义在《产业区块链:未来已来》第3.1.1节中有详细表述,在这里不再展开,其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比特币区块链的技术堆栈层级

BTC区块链的三层技术堆栈架构可以进行细分。区块链层可以分为网络层、共识层、数据层;协议层对应的是智能合约;原来BTC货币实现这一层,对应是应用层。如图3-2所示:

图3-2区块链架构体系对比

网络层处于区块链的最底层,利用P2P协议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节点连接起来,保证节点间交易数据和区块数据的传输。

在共识层,利用不同的分布式共识算法持续将交易记录在公开的区块中,并通过密码学的手段将区块进行串联,最终形成区块链式结构,保证数据记录的安全性和节点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层包含了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和区块存储,主要功能是高效地组织区块链中的各种数据。

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上且可按规则自动执行的数字化协议。智能合约层主要由用户定义了一套规则用于产生符合具体逻辑的数据。

应用层具有不同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包括合约调用接口和网络通信接口,用以对外提供各种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所有的现代加密数字货币而言,分布式账本、协议和货币这三个层级是一种通用结构。比特币区块链的技术堆栈层级为加密数字货币建立了一个通用的结构范式,以实现“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性,这是创建BTC的初衷,被称之为“原教旨主义”。后续变化基本都是基于这种结构及内部要素,进行各有侧重的改变和创新,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功能特性。

3.4区块链之用:结构决定功能

3.4.1区块链1.0

BTC作为“原教旨主义”的公链,具有公链最简约的范式。足够简单,意味着很难挖掘出漏洞,对于数字货币来说,这是一个刻意为之的安排,能很好地获得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BTC的数据模型是基于UTXO的交易模型,因为重点关注货币的交易和转移;脚本也只支持简单的合约功能,如担保交易、联名账户和延时支付等,所以对于BTC区块链来说,它最核心的特点是具备去中心化的支付功能,目标是实现货币的去中心化。所以作为首例“去中心化数字货币”,BTC是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应用。这是区块链1.0。如图3-3所示:

图3-3:区块链1.0应用架构

对于区块链1.0的应用,还有其他一些数字货币。莱特币定位为BTC的替代品,也是基于BTC建立的架构原理来实现,只是对一些参数进行了修改。比较BTC来说,莱特币是一种轻量级资产,其算法降低了硬件成本,普通计算机就可以参与挖矿。达世币定位是一款支持即时交易,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目的的数字货币。达世币基于比特币开发,但在两个领域做出改善,一是交易速度;二是匿名性。

3.4.2区块链2.0

ETH定位是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的应用平台,超级账本为面向行业应用的联盟链,二者支持更为丰富的通用应用。与功能相对应,以太坊和超级账本在实现结构上都有不同的创新。

声音 | 中信建投:产业区块链发展处于早期阶段 仍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中信建投最新晨会观点认为,产业区块链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仍然有较多技术问题和法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必须要和IoT、安全加密和AI等技术共同发展,创造完善的解决方案。我国联盟链应用场景丰富发展迅速,已经在电子票据、数据存证、跨境支付、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电力结算、电力金融等有落地应用。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有新的龙头脱颖而出。[2019/11/5]

相比BTC,以太坊提供图灵完备的脚本语言Solidity和Serpent,以及沙盒环境以太坊虚拟机(EVM),帮助用户编写和运行通用智能合约,能够执行复杂的控制逻辑。以太坊是以交易为基础的状态转移系统,账本中记录交易数据和全局账本的总状态,所以其有两个类型的账户,即外部账户和合约账户。

为了更好的安全性、交易效率,满足商业应用需求,超级账本旨在打造联盟链,建立开源规范和标准,为合作企业构建一个透明、公开、去中心化的开发平台。超级账本采用了GO、Java编程语言和Docker沙盒环境,允许联盟内成员创建自定义分布式账本解决方案。

这些结构的改变及创新有一个普遍的规律,也验证了结构决定功能这一结论。大量以发行数字货币为目的的区块链系统均基于比特币的区块链数据结构进行设计,典型如LTC、DASH;而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系统往往在比特币区块链数据结构的基础之上,对数据结构进行一些调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就是以太坊,代表了区块链2.0。如图3-4所示:

图3-4:区块链2.0应用架构

3.4.3区块链3.0

基于不同区块链的结构特征,BTC实现了货币的创新;以太坊支持了智能合约,实现了去中心化应用创新。而波卡的出现,是区块链结构更大级别的调整,实现了“链”级别的扩展。我们把这种架构的创新称之为“区块链3.0”,其抽象架构如图3-5所示:

图3-5:区块链3.0应用架构

Polkadot构建网络的核心思想是异构分片,即链接多链,构建一个多元异构网络。这个网络主要由中继链、平行链、转接桥三部分构成。波卡以中继链为核心,而中继链在实现结构上保留了区块链架构层级的第一层,即区块链层,以保障全网的一致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在区块链层之上不再是三层结构中的协议层和应用层,取而代之是完整的独立链集合,即无数的平行链,由平行链来实现应用的扩展,实现丰富的可用性。波卡的这种结构设计,分离了共识结构中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解决了现有的区块链架构都存在扩展性和伸缩性的诸多问题。这种结构的实现,为波卡实现跨链、万链互联奠定了基础。波卡的技术架构如图3-6所示:

图3-6:波卡的技术架构图

综上对BTC、ETH、超级账本和波卡对应的区块链架构体系分析,我们发现它们能承载的功能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征,都与其内部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而这种结构特征即是不同区块链之不同相,不同相呈现不同之功能,即“用”。

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进行正反方向的解构及作用轨迹推演。当看到某物呈现其“用”时,我们可以去解构去其“相”,发现作用之“理”;当剖析某物之“相”时,沿巡“结构决定功能”之理,去推演事物的发展变化,发现其潜在的能力。

.4.

动:变革之舞

4.1分布式账本是“经济系统”

综上分析,我们发现区块链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一个分布式账本,更为重要的是创建账本的过程,其实是打造一个“经济系统”的过程。通过“挖矿”、“记账”、“货币奖励”等规则,从一开始就将主体行为、经济活动、货币金融等诸多元素带入创建“分布式账本”的过程中,将技术、货币、主体行为及关系、信任模式、激励机制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去中心化信任”的新型信任机制,打造了一个“竞争-记账-奖励”正向循环的经济系统。所以说分布式账本本质是一套“经济系统”,不同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就是不同的经济系统。比如BTC区块链账本就是一套围绕“BTC”进行的电子现金交易系统;ETH区块链账本是一套基于不同智能合约的行业应用系统,目前主要是金融应用系统。

认知到这一点至关重要,是一个重大转折,“分布式账本”的内涵从区块链技术范畴,延伸到经济系统范畴。区块链从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概念,变成一个全球关注的社会经济现象。

声音 | 孟岩:以数权为框架理解产业区块链:今日在《产业区块链的破局之路》暨《2019腾讯区块链白皮书》发布会上,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孟岩发表了题为《从物权到数权:产业区块链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发言。他表示,数权是凭借可信数字证据请求其他利益主体依据约定采取行动的权力,我们应该以数权为框架理解产业区块链。[2019/10/19]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分布式账本”内涵的延伸,我们有必要对“记账技术”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作简要陈述。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杜尔凯姆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们“记账”的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经济活动及社会经济秩序本身。韦伯认为“复式记账法”代表了一种“理性的精神气质”,并塑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价值观,推动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复式记账法”就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股份公司制度的建立。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具备分布式、数字化、加密、共享、全过程透明等特征,是账本概念及内涵的创新,是一种新型账本,而且在“记账方式”上有重大改变。这样的账本成为经济活动及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要素,必将从底层引发重塑,推动人类经济活动及社会经济秩序的重大改变。

以此,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账本”这种表现方式,成功地从一组技术自然而然地关联上人类经济活动及社会经济秩序,甚至已经开始塑造他们。人们惊喜且讶异的发现,区块链不仅仅是“分布式账本”技术这种生产力,更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或许这才是区块链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力量,而且以此为起点开启了一种技术、货币、经济行为等浑然一体的经济系统新范式,推动起这个时代轰轰烈烈的变革之舞。

4.2世界正以科技能实现的方式“显性”呈现

科技正在加速改变物理世界、虚拟世界,以及精神意识世界,并以看得见的方式“显性”呈现。

蒸汽机的出现带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电的发明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围绕电力展开电气发明和工业升级;

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从工业时代跨入信息时代、移动互联时代;

区块链的出现,加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5G等新兴技术,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带领我们进入数字时代,这是更大的产业升级。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人类的发展,从粗大实在的物理世界,越来越走向向虚的一面,或许这是人类更高级的存在形态。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在不断模糊边界、沉浸融合。科技正以一种“显性”的力量让我们看到到事物的一体两面,特别是曾经“非显性的”、“虚拟的”、“精神的”或者说“意识的”一面,我们越来越进入一个“细微”的世界。聚焦、挖掘这一面的潜力,或许能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

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发挥着“显性”的力量,但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账本”,将成为经济活动底层的基本元素,重塑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

组织形态和协作方式,也因为区块链技术而改变,出现“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全球利益共同体”在遵循同一“经济博弈及激励”规则的基础上,打破地域、公司、甚至是国家的边界,进行高效的分工协作。

人们的共识、价值观、期望也因为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而得以“显性”呈现。账本即是达成的共识,记账的过程就是共识形成的机制,账本的呈现形态其实是一种去中心化思想和人类期望。

4.3新型信任模式构建高效协作网络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协作,是人类与其他物种最重要的区别。而信任是协作的基础。拥有信任可以推动人们协作程度不断深化;缺乏信任,将带来高昂的信任成本,如为了消除不信任带来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监督成本、决策成本等,从而降低协作效率,甚至不再协作。

区块链技术构建了新型信任模式,形成高效的协作网络。区块链技术让陌生主体之间共用一个共享账本,人们信任这个账本中的数据信息不是因为信任提供信息的人、机构或者国家,而是因为这些账本信息本身是公开的、永存的、防丢失的、可追溯的且不可篡改地记录在区块链上。

从这一点来说,区块链是一台“制造信任”的机器。它以技术手段改变了人们的信任方式,拓展了“信任对象”,从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信任方式,拓展到代码信任、算法信任、机器信任。“分布式账本”即是“分布式共识”,就是“去中心化信任”。信任模式被重建,陌生主体之间的信任会因为“代码、算法、机器”而瞬间建立,信任成本大大降低,建立正向牵引,集聚更多“对等地位、利益共同”的主体协作,构建出高效的协作网络,推动成为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

4.4组织形态重构助推资源优化配置

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记账的机制,提高了陌生主体间的信任度,出现高效的、全新的协作方式,在此基础上,组织形态发生改变,发展出一种称之为DAO组织。

所谓的DAO组织:

是一种将组织的管理和运营规则以智能合约的形式编码在区块链上,从而在没有集中控制或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运行的组织形式;

是基于区块链“共创、共建、共治、共享”核心思想理念,由达成同一个共识的群体自发产生的一种组织形态;

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组织协同方式,是区块链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之后的附属产物,有望成为应对不确定、多样、复杂环境的一种新型有效组织。

DAO组织区别于传统金字塔结构的企业组织形态,具有典型的“分布式与去中心化”特点。DAO组织中不存在中心节点以及层级化的管理架构,它通过自下而上的网络节点之间的交互、竞争与协作来实现组织目标。因此,DAO组织中节点与节点之间、节点与组织之间的业务往来不再由行政隶属关系所决定,而是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由彼此的资源禀赋、互补优势和利益共赢所驱动。每个组织节点都将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才能资质,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有效协作,从而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这种组织形态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协作主体不只是存在于企业内部,更是分布式存在于市场中;在区块链技术的助推下,这种分布式与去中心化特征,有助于拆除传统企业体制存在的“横向”和“纵向”隔离;在共同遵循的规则及激励制度下,驱使打破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高效调动内外部资源,大幅度提高资源精准匹配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格拉斯·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而言,打破原有组织边界,构建并经营价值网络,将成为企业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

DAO组织在数字经济时代将呈现怎样的发展变化,我们充满期待。

4.5以“分布式账本”为基础构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其内涵随着数字化革命的深化而不断延伸变化。现实中的协作主体、物理单元都会映射到数字世界,获得一个数字ID和数字账户。主体间的协作,变成账户之间的协作,体现为不同数字账户的资产变动,这些都会作为一种数据反映到数字化“账本”当中。从这个意义来讲,只要能“区块链账本化”的对象,就可以数字化为一个“分布式账本”。正如数字经济研究者赵大伟所说,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账本”,一个产业也是一个“账本”,市场、国家,甚至世界经济都是“账本”。账本的内涵变得极大丰富,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要素。

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交换”和“生产”,数字时代的经济活动,就是数字化的“交换”与数字化的“生产”活动。一方面,基于这些“账本”,将产生全量的大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防丢失、防篡改、可追溯、可验证”特性,形成了数字经济的“数据”基础。其次,利用区块链及加密技术解决了数据的隐私、安全、可信、计价等问题,数据的交易和流通变得可行,奠定了数字化的“交换”基础。再次,数据的交易和流通,将推动数据从社会资源转变成可以量化的数字资产;再通过金融创新,进而演变为生产性的数字资本,实现数据生产要素化,奠定数字化的“生产”基础。

4.6“三维一体”助推数字经济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基础概念,也叫作“梅特卡夫定律”。该定律指出: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的节点数的平方,而且该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所以网络效应是指一种规模效应,一是指网络作为载体,其构成节点数量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二是指网络中“传递对象”数量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三是随着作为载体的网络规模的增长,传递成本趋于零,而边际效益递增。

我们知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零成本传输。一个网络规模越大,使用人数越多,这个网络传递的信息量越大,信息带来的价值越大。比如移动电话,只有一个人使用没有任何价值,而使用的人越多,建立的人际沟通范围越大,人脉资源价值也越大,正如6人定律所说,通过6个人就可以联系上美国总统。这就是“信息网络效应”。

而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构建的网络,首先它仍然是互联网,不仅传递信息,具备“信息网络效应”,同时它更是一种价值互联网,具备“价值网络效应”。前面我们提到区块链的“三层技术堆栈”,在底层“分布式账本”基础之上,通过第二层协议软件定义了第三层的数字货币、交易或者应用。这里是要特别强调第三层实现的“数字货币”,或者称之为“Token”、“通证”。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利用一种协议标准如ERC2.0,实现“货币的协议化”。从此开启一种“范式”,即货币可以协议化,那么合约也可以“合约协议化”,也可以利用一种协议标准如ERC721,将物理世界的资产数字化为一种非同质化“Token”,即当前火热的NFT。只要遵循同一种标准、同一种协议,这种携带价值的“Token”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台联网的手机上、计算机上流通和存储,从而实现价值的高效、无边界传递,形成“价值网络效应”。

另外,正如前面所述,当一切皆“账本”,账本上形成全量数据,这些数据“可确权、可计价、可验证、可追溯、防丢失、防篡改”,具备“安全、隐私、可用不可见”等特性,那么这样的数据就会成为一种“数据资本”,一定会衍生出信用。那么每个“账本”不仅在生产数据、记录数据,传递和交换数据,同时也在不断生产“信用”,记录“信用”,传递和交换“信用”,形成“信用网络效应”。

所以,信息、价值、信用三种基础要素“三维一体”,共同推动形成数字经济增长的网络效应。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很重好的结论:“数字经济网络效应=信息网络效应X价值网络效应X信用网络效应”。

.5.

融合:产业之路

朱嘉明教授在《未来决定现在》认为,区块链的本质是集群。认识区块链需要引入“集群”的概念和思维。他对集群的解释为:由一种相同或者类似的元素紧密聚合于一处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实在具备集群的特征。而“元素紧密聚合于一处的状态”,其实也就是“融合”。对于区块链这种“集群”或者“融合”的特性,朱教授以一张结构图来表示,如图5-1所示:

图5-1区块链集群

朱教授认为,区块链首先是科学,其次是技术,然后是基础设施,但不止如此,区块链还是法律、经济、价值、实验等。众多的特征融合在一起形成区块链独特的创新。

作为一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它对未来将带来两点重大改变:

一是改变经济和社会的运行规则,特别是竞争规则;

二是改变市场、国家和企业的互动机制。

如何改变呢?朱教授认为区块链将在两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产业发展之路。一方面,区块链融合的所有这些特性,无论是科学、技术、法律、经济、价值观等,最终需要通过产品或者服务这样的途径完成落地,实现对既有产业的改造升级。比如利用区块链“防篡改、防丢失、可追溯”等技术特性,对传统供应链进行改造,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中下环节所有数据上链,形成“分布式共享账本”,实现防伪溯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创造新型产业。比如元宇宙,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的人造空间,强烈的沉浸感和参与度缩小了虚拟与现实的距离,有一种牵引人们从现实生活步入虚拟空间的趋势,?被认为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

技术、应用最终通过产业发展落地,推动产业链生态发展和创新,并不断完善、成熟,扩大规模,完成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规模生产制造数字化产品、提供数字化服务,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经济活动呈现“数字化”常态。“既定产业”和“创新型产业”两个产业的融合会使得“经济的数字化”和“数字的经济化”得以融合,迎接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朱教授认为,区块链的作用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就像很多在历史上起作用的事物,它们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理解,它们有自身的生命力。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账本”作为一种“经济系统”,这种内在“本体”具备其本有的“生命力”,经由其“中介”三层架构之“相”,在最上层演绎出不同之“用”,这也成为产业区块链由底至上延伸发展的“力量之源”。

当人类的生命力和区块链的生命力融合在一起时,我们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写在文末

在我们发布《产业区块链:未来已来》后,发现一些未经任何许可的盗版行为,比如腾讯网的“迅解区块链”。BML很开心看到许多用户对我们文章的认可,但在此我们呼吁,尊重原著版权,还网络一篇净土。

同时也欢迎大家转载我们文章,转载联系Wr10290137,备注转载白名单。

备注:全文内容仅代表本号作者观点,不作为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如有失偏颇感谢指正。文中涉及引用都在参考文献列出,若有遗漏,请与本号联系,我们会及时调整修改。

参考文献:

张健《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2018年3月第一版P24,P41-43

王薇,《信任革命-比特币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2020年6月第一版,P35,P37,P63,P66-67

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8,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倓虚大师法汇》《第三编》,香港湛山寺1999年10月印行,第256页

山东大学《佛学研究》期刊,2006年;作者陈坚,《不是“体用”,而是“体相用”-中国佛教中的“体用”论再思》

作者张旭忠,责任编辑:李浩《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8-05/15/c_137179618.htm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JR/T0184-2020

梅兰妮.斯万,《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2016年1月第一版P45

何昊,《区块链架构之美-从比特币、以太坊、超级账本看区块链架构设计》,2021年6月第1版,P3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DAO/55746378?fr=aladdin

赵大伟,《分布式商业-区块链与数字经济开启大规模群体协作新时代》,2020年9月第1版,P70,P15-16

朱嘉明,《未来决定现在》,2020年8月第1版,P31-33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15ms0-6:19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