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回归:从互联网上的一条狗到 Web3 的灵魂_DAO:区块链

本文摘要

本文首先从现实和数字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身份的发展变化,梳理了账号、身份、身体、灵魂的相互关系及认证手段,解释了DID与SBT、Web3与DeSoc的涵义和相互关系,并通过分析“寻找Web3灵魂”的必要性和“建立Web3灵魂”的可行性,讨论了基于“可信计算网络+可信人际网络”的融合而构建去中心化社会“DeSoc”的思想。最后对“灵魂”这一终极命题进行了启发性思考,希望读者由此展开更深远的探索。

全文要点

在现实中,人有三种身份:物理身份、熟人/亲属社会身份以及契约身份;无论什么身份,跟身体是不可分离、不可转让、不可舍弃的。当身份失去了身体,人类现有的秩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身份的根本意义在于识别,这关系到身份识别、身份认证和身份自主。不同身份可以归集出“共同特征”,这或许就是灵魂的“人格”状态。它为一个人提供相对恒定的、持续的“辨识度”,以便他人对其“内在”形成“最终”的认识和判断,以此作为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依据。

Web3并不是从Web1.0、Web2.0,然后Web3.0的简单升级,Web3是价值互联网的专有名词,是“机器信任”的去中心化可信计算网络。Web3与Web2.0当下更像是两个平行发展的世界。

互联网从Web1.0“没人关心你是一条狗”,Web2.0“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以及“Knowyourcustomer”,发展到现今Web3“寻找Web3的灵魂”。

数字世界的账号和身份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账号只是账号,跟用户特征无关;第二阶段:账号不只是账号,因契约而叠加身份属性;第三阶段:账号即身份,账号身份化;第四阶段:区块链地址成为账号、身份的载体。

在Web3中人的主体地位让位于机器和软件,人际网络让位于“机器信任”的原生计算网络,从而使得Web3失去社会性和难以体现社会经济价值;构建“Web3的灵魂”使得身份回归,建立信用主体,重构主体信任,增强社会关系,构建“可信人际网络”,这将赋能更具革命性、多元化的去中心化社会“DeSoc”应用创新和发展。

基于SBT的DeSoc概念和设想,跟2014年GavinWood提出的Web3概念及远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SBT的DeSoc更像是在Web3前进过程中的技术构建和愿景实现。?构建可信计算网络,支撑DeSoc应用创新和发展;基于SBT重构主体信任,因信任而连接,构建可信人际网络;可信计算网络与可信人际网络融合,推动实现DeSoc美好愿景。

Web3基础设施架构最核心的底层设施是公链,公链发展百家争鸣。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的创造者,获得了先发优势。波卡因其独特的中继链+平行链设计结构,在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扩展性及原生跨链和智能合约互操作方面具有后发优势。

当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也拥抱更多无分别智慧时,约束和解脱一味,迷失和明清一体。灵魂得以升华,显空如一、无二无别。这是大解脱,我们的灵魂将找到其最终的归宿。

目录

1.Web1.0:没人关心你是一条狗

2.Web2.0:knowyourcustomer

3.Web3:可信计算网络

4.Web3:我去哪里了

5.虚实世界的灵魂与身份

5.1现实世界中身份变化与认证

5.2数字世界中身份变化与认证

6.如果身份失去了身体

7.SBT:寻找Web3的灵魂

8.DeSoc:可信计算网络+可信人际网络

9.写在最后:受困和迷失的灵魂

1993年7月5日《纽约客》刊登的一则由彼得·施泰纳创作的漫画《OntheInternet,nobodyknowsyou'readog》,中文翻译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成为Web1.0,乃至Web2.0时代的常用语,直到以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为底层核心技术的Web3的出现。

图1:彼得·施泰纳的漫画

《OntheInternet,nobodyknowsyou'readog》

2022年5月11日,以太坊创办人VitalikButerin等3人共同发表了论文《Decentralizedsociety:FindingWeb3'sSoul》(中文:《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或许,“Web3的灵魂”概念的提出,宣告了“互联网上一条狗”命运的终结,也同时预示着“名花有主”时代的来临。

图2:V神与《DecentralizedSociety:FindingWeb3'sSoul》

01.Web1.0:没人关心你是一条狗

数字身份生态Aspecta完成3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金色财经报道,由AI驱动,专注于开发者的数字身份生态Aspecta宣布完成3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同时公布其旗舰产品 Aspecta ID 的全球公开测试计划。

Aspecta种子轮融资由A、B两个阶段构成。A阶段于2022年4月完成,由真格基金、奇绩创坛(原YC China)、UpHonest Capital、耶鲁校友基金等机构参与,B阶段于2022年11月完成,由HashKey Capital、Foresight Ventures、SNZ Holding、Infinity Ventures Crypto等机构参与,共募资350万美元。

此外,Aspecta获得了来自Galxe,Mask Network,DoraHacks,CyberConnect,P12等项目方与生态的战略投资与捐赠支持。[2023/3/22 13:19:01]

图3:Web1-Web3的用户场景

当我们把报刊杂志电子化,并以网页的形式发布时,就形成了第一代静态互联网Web1.0,作用是进行信息内容发布,呈现形式主要是门户网站。

就像路人在街边报亭买来一份报刊,是没人要求你进行登记才能阅读的,发行方和报亭并不关心你是谁。

互联网中信息大多是免费浏览的,在图3所示的用户场景中,Web1.0用户在浏览网页时大多无需注册,也可免登录。而在要求注册登录的情况下,一般仅需提供简单的账号和密码,账号往往是你的昵称或者邮箱。账号背后是谁?Whocare?

这是有原因的。Web1.0中没什么用户场景,用户规模及数据不多,所以不具有太多商业价值,网站收益大多来自于第三方广告。所以网站并不关心用户是谁,这时的互联网没人关心你是一条狗。

结论是:在Web1.0中,用户没有身份,或者说身份不重要。

02.Web2.0:knowyourcustomer

当互联网从Web1.0升级到Web2.0时,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并且用户行为特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多元、个性化等特征。

在Web1.0中,用户只能通过浏览器读取信息,在“互联网中偏安一隅,做一只孤独的狗”。

而在Web2.0,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同时用户之间可以即时互动交流。这为用户“表达、展示、证明、释放、放飞”自我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而“计算机扮装”使这种自由呈现出不同面,因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针对于此以及图1所表达的场景,莫拉翰-马丁和舒马赫在2000年研究互联网使用的复杂性时,他们认为表示计算机屏幕前自己身份的能力可能是上网的复杂性体现之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一短语表示出“网络空间将会是自由化的,因为性别、种族、年龄、外貌,甚至于‘狗性’都可以不提供,甚至可以编造或者创造性地夸张这些属性,以达到合法或非法的目的”。

但这并不符合平台经济的价值取向。随着Web2.0的发展,用户逐渐深度参与其中,互联网也从以“信息内容”为主体,发展到以“人”为主体,围绕“人”形成了多媒体信息网络、人际网络、资金网络、商品网络等,网络效应使得商业价值空前呈现。特别是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Twitter、Meta、谷歌、亚马逊等中心化平台的出现,凸显了Web2.0在“社交、电商、搜索、大数据”等方面的巨大商业价值,事实上也成就了上述巨头万亿商业帝国。

于是,平台方搭台,用户唱戏,平台所有,平台控制以及平台赚钱,这成为了Web2.0的典型范式。用户数据价值成为平台赚钱的“永动机”,这使得平台具有强烈动力“Knowyourcustomer”,以便更好为“用户画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选择地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当然是平台方“站在获取更丰厚的利润”角度,需要更好识别、认证用户,为其提供普适及订制服务。所以“你不能再是一条狗,我得知道你是谁”。

于是,用户在Web2.0平台中获得了平台给予的“中心化身份”,并且在AI算法加持下越来越具象化,但尴尬的是这身份并不为用户所有。用户在使用一个平台应用时,往往是注册以后才可以登录。账号可以是昵称、邮件、手机号等。看上去账号是用户自己建立的,但其实并不属于用户,因为账号、密码、内容、行为轨迹、社交关系等所有数据都存放在平台方中心化服务器中,离开平台该账号就变为“小白”,失去意义。当然,也可以使用第三方账户登录,如微信、支付宝、谷歌账号等,但在平台应用内的用户数据和社交关系没办法带走,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围墙的花园”,用户创造的价值实际归属于平台,用户并未获得所有权和价值分配。很显然,这并不符合“谁创造、谁拥有、谁受益”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越来越多用户愈加感受到缺失主权的“中心化身份”带来的弊端,并对其产生了质疑。

03.Web3:可信计算网络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出现,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它正在从底层开始解构和建构下一代互联网——Web3。

是Web3而非Web3.0?

Web3并不是从Web1.0、Web2.0,然后Web3.0的简单升级。

Web3 数字身份平台Unstoppable Domains宣布与ShapeShift集成:金色财经报道,Web3 数字身份平台Unstoppable Domains宣布与去中心化、非托管加密货币平台ShapeShift集成.?现在,ShapeShift 客户将能够用可读的 NFT 域名替换复杂的钱包地址,因此他们可以像发送电子邮件一样轻松地发送加密资产(BTC 和 ETH)。在接下来的几周内,ShapeShift 和 Unstoppable Domains将向所有FOX代币持有者提供免费的NFT域名。[2022/6/23 1:25:16]

行业中常常这样描述:Web1.0只读,Web2.0可读可写,Web3可读可写可拥有。从Web1.0发展到Web2.0,可以认为是一种“升级”,因为描述的是信息和数据如何传递,都属于信息互联网。

而Web3因为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出现,打破互联网在“信息”层面的发展惯性,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着力于解决资产与Web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可拥有”的内涵。正如Solv联合创始人Will老师所说:“只要对某种资产形态的‘拥有’,能够跟Web的应用结合起来,其实都应该叫Web3。它更强调资产属性跟应用的一种整合,而不是单纯从信息和数据角度描述‘拥有’。”

所以从Web2.0到Web3并不是版本升级的概念,Web3代表下一代互联网的专有概念。从发展事实上看,当前Web3与Web2.0更像是两个平行发展的世界,我们称其为价值互联网。

Web3是“机器信任”的去中心化可信计算网络

那么,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到底带来哪些革命性改变,从而使得Web3显著区别于Web2.0呢?

Web2.0时代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围绕“用户需求”而展开,是商业价值最后落地的闭环,所以“人”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得到显著重视和卓越发展。

而Web3的发展却不是从“人”开始的,它的初衷是打破集权带来的弊端,实现去中心化的“开放、自由、平权”,这是从基于机器和软件构建的基础设施去中心化的互联互通开始的。与Web2.0不同,在Web3中,“协议”成为核心基本要素,首要考虑如何建立机器、软件之间的信任和互联互通。

于是,“Codeisthelaw”成为Web3的底色和运行法则,带来的结果就是:货币协议化和协议资产化,实现了资产层面的广泛连接;链上行为智能合约化,实现了协议的自由组合和可扩展;底层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及协议化,构建了可信网络、可信计算和可信存储,从互联网底层实现了可信的互联互通。

总之,Web3是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公开透明、防篡改、防丢失、可验证、可追溯”等特性而构建出“机器信任”的去中心化可信计算网络。

人的主体地位丧失

在Web3世界中,“机器信任”是第一性信任法则,取代了人际信任、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任。机器成为原生Web3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似乎丧失了。

“中心化、信任以及许可”,这些特征似乎都跟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密切相关,而“去中心化、去信任以及无需许可”从一开始就把人边缘化了。我们认可Web3去中心化的思想,所以可以弱化或者去掉人的中心化“主导”,但不是要去掉人这个“主体”。没有了“我”,这似乎成为一个终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可能引发一堆的问题和混乱。

我们禁不住问,离开了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哪里呢?

04.Web3:我去哪里了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都有一个身份

我们已经习惯了拥有一个身份,这是“我”存在的证明。我们刚出生时,被父母取名“阿狗阿猫”,有了一个出生证明,获得一个户籍,标志着“我”诞生了。随着“我”的成长,获得不同的身份:在父母面前是“儿女”,在儿女面前叫“父母”,在配偶面前叫“丈夫”或者“妻子”;在学校被叫做“学生”或者“老师”,在公司被叫做“同事”或者“领导”……我们在这些身份标签下,建立了“我”,找到一种存在感,完成了自我识别、他人相互识别,并行使对应的行为,演绎出千人千面的人生。

没有“我”的Web3将失去社会性及社会价值

而在Web3世界中,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首先建立的是“机器信任”的可信计算网络。所以机器网络是原生网络,我们构建的协议和标准是服务于如何搭建机器信任及通信,这个网络本质是一个计算网络,显然计算机更擅长于此。所以在原生的Web3世界中,在开始之初,是没有人及人际网络的,遑论“因人这个社会性生物”产生的“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社会性”特征,故跟“社会性”相关的应用都无法展开,相应的“社会价值”也无法在Web3系统中得到映射。

可信计算,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区块链发展至今,从基础设施层、组件层、扩展层、激励层、治理层、到应用接入层,目前正在不断扩展和完善。这个发展过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跟原生网络--可信计算网络特性紧密相关的应用首先得以发展。

这个特性就是Will老师所说的“计算性”——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特性构建的Web3网络,本质是一个“可信计算网络”,为“可重复、可检验”提供了保证。而金融系统中大多应用都是典型的计算性应用,如Compound、AAVE、Uniswap等DeFi类应用中的抵押、借贷、流动性做市、交易等。

Dragonfly Capital合伙人辞职 将继续以兼职身份担任风险合伙人:加密货币风投基金Dragonfly Capital Partners的执行合伙人Alexander Pack由于对公司方向的看法不同而辞职。Pack 将继续以兼职身份担任风险投资合伙人,管理公司的首批基金之一。(Coindesk)[2020/4/29]

当Web3网络中机器成为主体,让计算的归计算时,Web3在金融方面首先发挥出优势,爆发出巨大潜力,迎来了“DeFiSummer”,TotalTVL从2020年年初$6亿一路攀升,到2021年年底最高曾接近$3000多亿,增长约500倍。

图4:DeFiTotalTVL(图片来自defillama.com)

可以说,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计算,在金融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引发一系列革命性创新,成为金融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Web3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在Web3中建立“我”而构建“社会性”基础

目前,区块链发展接近十五年,在经历几轮剧烈的牛熊转换,人们在泥沙俱下,泡沫沉浮中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是:除了加密货币炒作和金融应用外,Web3的价值在哪里,应用如何落地呢?

正如Vitalik等人在论文中提到Web3的发展现状:“今天的Web3多用来表述可转让的金融化资产,?非用于对社会信任关系编码。?诸多核心经济活动,如无抵押贷款和建设个人品牌,都是建立在长期而不可转让的关系之上的。”

论文进一步指出问题所在:“金融所交易的经济价值是由人类及其关系产生的。由于Web3缺乏代表这种社交身份的原生组件,它基本依赖于其原本想超越的中心化Web2架构,复制了后者的局限性。”

问题中蕴含着这样的底层逻辑--原生的区块链网络中缺失了“人”及“人际网络”的表达--不可转让社交身份的原生组件及由此构建的社交网络图谱,社会经济价值缺失了承载的主体,以至于Web3赋能实体经济的相关应用难以创建和落地实施。

所以,要想进一步拓展和丰富Web3应用,实现Web3社会经济价值,首先需要在Web3世界中搞明白“我”是谁?如何建立不可转让的“我”?并基于此,如何建立“我们”的社交关系及网络--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讨论的“寻找Web3的灵魂”。

至此,互联网从Web1.0“没人关心你是一条狗”,Web2.0“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以及“Knowyourcustomer”,发展到Web3“寻找Web3的灵魂”。这是从现实走向虚拟,从虚拟回归现实,继而呈现虚实共存、虚实相生的发展脉络,其中“身份回归”将是构建Web3社会性的基础。

05.虚实世界的灵魂与身份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我们只在现实世界拥有身份,而在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在计算机系统中获得一个数字身份。

5.1现实世界中身份变化与认证

即使在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身份也不是唯一的,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中,获得不同的身份,验证方式也不同。比如:

物理身份?

婴儿刚出生时亲人们都会关切地问“男的,女的?”而不是问“生的是科学家还是农民?”

这个时候的身份是物理身份,通过生理结构进行认证,比如“带把的!”。物理身份一般比较稳定,往往会跟随人一生。

亲属/熟人社会身份?

在小河边,有人急切地喊:“那是谁家的娃娃?一个人在玩水!”一旁的村民张嫂说:“好像是隔壁李婶家的狗娃。”李婶听到了,急忙说:“狗娃子,听妈的话,离河边远点!”

具有宗亲、血脉关系的熟人社会身份也是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在没有科技手段和纸质证明认证系统之前,通过社会关系中的熟人及亲人进行身份认证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契约身份

当离开熟人社会关系,进入到陌生社会关系,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生意、休闲娱乐等社会性活动中,会形成各种契约性身份,即通过既定规则,行使相应行为,形成相对身份,比如学生与学校、病人与医院、工人与工厂、甲方与乙方、同事与领导、居民与国家等。

在这些情况下,契约规则定义了“身份”的含义和边界,以及认证方式。比如小王因胃疼,向公司请假半天;拿着身份证,来到A医院挂了“消化科”的号。挂号成功,这时小王的身份已变为A医院的病人,形成契约规则下的身份。这过程中,我们看到:

小王与公司:雇员与公司的契约关系,遵循劳动合同法;基于已签定的劳动人事合同,小王产生“身份归属”向公司请假,公司识别出小王是公司员工;

小王与国家:居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遵循国家公民相关法律法规,小王可行使对应权力和义务;基于居民身份证,政府当局识别出小王是当地居民;

小王与医院:病人与医院的契约关系,挂号单是A医院病人身份的认证凭证;挂号成功即意味着双方达成契约——小王有权力在A医院看病,A医院有义务为小王提供诊断服务。

契约身份一般在社会性活动中、在个人与他人或者与机构交互中获得,身份认证的方式往往是双方共同或者由机构单方出具的契约凭证来完成,而机构也通过出具专有的凭证来界定其边界和成员,并发展出相关的治理系统。

声音 | 孙宇晨谈Jack Dorsey账号被黑:请立刻将身份验证更改为不基于SNS的双因素认证:孙宇晨就Twitter首席执行官Jack Dorsey的推特账号被黑客攻击一事发推表示:“请立即将你的推特和加密帐户身份验证更改为不基于社交网络服务(SMS)的双因素认证(2FA),如谷歌身份验证器[2019/8/31]

综上,我们认为身份的根本意义在于识别,这关系到身份识别、身份认证和身份自主。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灵魂”,但“灵魂”看不见,摸不着,太过于抽象,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外在的呈现来进行识别,区分彼此,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具体的某个人,他是身体和身份的合体。

身体成为身份的物理载体,这个物理载体的生理结构、生理特征可为各种身份提供基础的识别和认证手段。首先,物理身份是通过身体的生理特征进行识别,如生理结构、面部特征、指纹、虹膜、基因等;其次,熟人及亲属社会身份是基于物理身份识别基础上,通过熟人/亲属社会关系进行身份认证。而更复杂的契约身份则需要契约凭证进行身份认证。

而且在很多场景下,为了表明契约的达成是双方自愿的,还需要“印章”、“手印”或者“签字”,以表明表明身份及自主行为,即“本人身份”、“本人自主”和“本人确认”。

因为“灵魂”有不同外在呈现,所以一个灵魂可以有多个身份。不同身份可以归集出“共同特征”,这或许就是灵魂的“人格”状态。

现实中,人们拥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反映出该人的某种角色、社会地位、行为特征、资产规模等状态;不同身份下人们的行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甚至是显著的——“判若两人”就是表达这种情况。但无论怎么变化,人们当下的行为跟当下的身份往往是保持一致的,基于此产生出相应的社会互动关系。

同时,“灵魂”的这些不同身份背后可能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正面的比如勇敢、博学、包容、诚信等,或者反面的比如狡诈、懦弱、懒惰、多变等,这些共同的特征可以归纳为灵魂的“人格”。

这样的归纳是有意义的,它为一个人提供相对恒定的、持续的“辨识度”,以便他人对其“内在”形成“最终”的认识和判断,以此作为依据来决定不同周期的相互行为及身份关系,如借贷、朋友、配偶、合伙人等。

总之,基于“灵魂”,人们在不同环境、不同时候,以不同身份相互交往,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状态,演绎着这个现实世界。

5.2数字世界中身份变化与认证

在这里,我们结合数字世界中账号的发展变化对账号、身份、灵魂、认证之间逻辑关系进行梳理。

图5:数字世界中身份发展的重要节点

第一阶段:

账号只是账号,跟用户特征无关

如图5所示,最早的计算机因为功能简单,是没有用户系统的;随后出现的大型主机可以支持多个用户在同一个计算机系统交互,发明了用户名和密码来进行管理访问。“用户名”是账号,“密码”是认证手段,当用户名和密码一致时,验证通过,用户即可登录计算机系统进行“合法”访问。

我们发现,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用户可以使用同一账号和对应的密码登录。也就是说,计算机系统只在意“用户名与密码的一致性”,并不关心现实中是谁在使用该账号。此时“账号”只是用于区分系统内的不同用户,并不区分实际使用者,更不能反映使用者特征,因此不具有“身份”这一属性。

第二阶段:

账号不只是账号,因契约而叠加身份属性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变得复杂,当办公软件、会计软件、编程软件等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在同一大型系统中运行时,企业首先成为计算机系统主要的使用场景。

?用户因为在企业中的岗位不同,获得不同的契约身份,被计算机系统分配不同“账号”和对应“密码”。行政人员登录计算机进入行政办公系统,获得行政办公的功能服务,而会计人员则进入账务系统,获得会计系统的功能服务,程序员则进入编程系统开始敲代码……

“账号”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企业以其来界定谁是自己的雇员、划分层级、控制雇员权限以及工作方式等。“账号”也成为雇员在企业中的身份标识符,成为一种契约身份的代表。可以说,因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账号”开始叠加“身份”属性,这种身份具有“角色、层级、边界”等特征,也为企业治理提供了支持。

第三阶段:

账号即身份,账号身份化?

当TCP/IP、HTTP、HTML等协议堆栈出现,计算机实现了互联互通,并推动了互联网从只读WEB1.0发展到可读可写的Web2.0。正如本文第2节阐述那样,当互联网从Web1.0升级到Web2.0时,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呈现出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特征。用户不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变得广泛,规模快速增长,用户行为也变得多元和个性化。

这些变化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那就是账号与身份变得更加紧密。用户通过账号进入互联网进行各种交互,如阅读、聊天、购物、玩游戏、欣赏影视等,形成“大数据”,而平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出该账号的行为特征,并为该账号进行“用户画像”,这样的画像基本上能反映出真实用户的身份特征。

欧洲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与身份验证商合作 加快新客户注册:以交易量计算欧洲最大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Bitstamp日前宣布,与身份验证服务商Onfido达成合作,帮助提高新客户登陆速度。Onfido是一个全栈身份识别平台,自称提供全球最可信的身份识别服务,将帮助Bitstamp处理大批新客户注册的请求。去年12月以来,Bitstamp日均收到超过10万新开户请求。为保证声誉,即使在去年交易量暴增超过1000%的高峰期,Bitstamp也未暂停新客户注册。[2018/2/19]

再加上这些中心化互联网平台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了解用户、获取用户和创造利润,利用“KYC”对该账号进行实名认证,实现账号与现实中用户的映射关系。此时,该账号几乎能够代表真实用户的某种身份,这过程我们称之为“账户身份化”,账号即身份。

第四阶段:

区块链地址成为账号、身份的载体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的出现,让互联网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似乎一切都因此改变了。当用户想要进入一个Web3DApp时,被首先要求“连接钱包”,这让Web2.0用户大光其火,不是说好的“账号+密码”吗?钱包是个什么鬼?

事实上,数字钱包已经成为了Web3世界的入口,它一端连接着用户,一端连接着Web3中各类DApp。用户跟DApp之间通畅交互的前提,是拥有打开该钱包的“私人钥匙”,否则“芝麻不开门”,Web3价值世界再精彩也与你无关。

数字钱包不是用来装加密数字货币的吗,为何成为了把持门户的“妖”?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地址、公钥与私钥、钱包的概念和内部逻辑,如图6所示。

图6:钱包的内部逻辑及与用户、DApp的交互关系

钱包是什么?反直觉和反常识的是,数字钱包并不装钱,而是装密钥的容器,是用来帮助用户存储、转移、结算、交易和管理数字资产的工具,而用户的数字资产实际存放在区块链地址指向的分布式账本里。

私钥、公钥和地址是什么?在一个区块链系统中,私钥是由专门的随机算法随机生成的256位二进制字符串,公钥是由私钥通过不可逆的算法生成的,公钥又通过不可逆算法生成区块链地址,也可以称为钱包地址。当别人需要向你钱包转账时,你出示的就是这个地址。

从私钥、公钥到地址的生成,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意思是只能由私钥推出公钥,由公钥推出地址。反之,你知道别人的地址或者公钥,你完全推不出别人的私钥。也就是说,无论谁,只要“密钥在手”,即是“钱包我有”,你就可以操控钱包地址指向的数字资产。

综上所述,可以抽象理解为:钱包=地址+密钥管理+资产管理。所以地址是载体,其他二者是钱包的基本功能。其实在这个地址上,还可以叠加其他功能,如行情资讯、社交、Dex等,使其成为多功能钱包。

但无论怎么叠加,地址是钱包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甚至可以说“没有地址,何来钱包”。同时,地址是识别不同钱包的根本,同一个地址既使穿上Metamask、TokenPocket、Phantom等不同品牌的“马甲”,但仍然表示是同一本体,指向同一地址的资产。就像一个人,穿上不同的衣服,我们可以“判若两人”,但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人。

所以当我们说“钱包是连接用户和DApp的枢纽”时,本质上是指依托地址这个媒介实现了用户与DApp之间的交互。结合图6示意,可以说地址成为了用户登录DApp的账号,私钥(种子字、助记词)用以宣示主权和“签字”时行使主权。这是Web3相对Web2.0用户来说很“突兀”的改变,因为这过程用户体验完全改变了,Web2.0用户表示很囧,很难受!

地址成为登录DApp的账号,并在与DApp的交互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过程和结果数据:有些数据跟个人身份信息有关,如头像、昵称等;有些跟个人社交有关,如Twitter账号、个人关注和被关注等;有些跟个人资产有关,如NFT、FT等;有些跟个人创作内容有关,如图片、艺术创作、文章等;有些跟链上行为有关,如转账、交易、抵押等;有些跟社会活动有关,如出席AMA、区块链峰会获得各类凭证等……

所有这些数据都可以关联到该地址所代表的账号,使得该账号越来越具象化,在持续累积下,甚至可以进行链上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从而为该账号贴上某种标签,如Uniswap早期用户、巨鲸、SmartMoney、Web3Builder等。这样一来,账号被赋予了“身份”的属性,账号得以身份化,而地址则成为区块链中账号、身份的载体。

套用一句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为路”,数字世界中本无“身份”,用户特征数据多了,账号也便成为了“身份”。

如果身份失去了身体

前面我们对现实和数字世界中的身份、发展变化、身份识别和认证进行了梳理,我们认识到现实中的身体和身份是一体的,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抛弃;所以现实中的人虽然可以有多重身份,但无论哪种身份总是能够与实际的人直接对应上,毫无错乱。如图7所示。

图7:现实中灵魂、身体与身份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

这种身体与身份之间确定性的对应关系,是构建持续、稳定人际网络的基础,也是建立各种经济活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甚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身体与身份失去了确定性关系,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无序”,我们的社会将是“天下大乱”。

我们想象一下,一觉醒来,不知道身边的躺着的还是昨晚那个“妻子”吗,我的娃该找哪个妈?银行的贷款拨出去以后,那个借款人还是身份证上那个人吗,谁来为还款买单?这样的例子让我们觉得好笑,但细思极恐。再想到黑客、暗网等对人类带来的伤害,我们更加明白在现实中,当身份失去了身体,人类现有的秩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而数字账号从创建之初就与身体失去直接映射关系,但在Web2.0环境中并未引发明显的冲突。计算机系统的特点是只识别“账号”,并不关心账号背后是谁,但在Web2.0环境中平台方主导各自系统内的用户账号和身份,控制数据和价值分配,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失控和发生严重后果。而且,中心化平台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用户画像,以聚合出用户身份,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KYC对账号进行实名认证,以建立起账号、身份与身体的直接映射。如图8所示。

图8:Web2.0中灵魂、身体与身份之间的间接映射关系

而在去中心化的Web3环境中,用户获得身份自主权、数据及资产的所有权,可自主进行控制、管理、携带、移植和参与分配,并在与DApp交互过程中实现链上信息聚合、信用评分以及行为认证等,这其实就是DID身份。

然而,这种“还权力给用户”的去中心化运动目前来看只进行到一半,即链上部分;而用户链下信息因为Web3普及率及使用门槛等原因,目前没有有效手段在链上得到认证,如工作经历、资产状况等;再加上“KYC”并不是Web3倡导的主流文化,带来的事实是大多DID身份跟现实中是“谁”并没有直接映射关系。如图9所示。

图9:Web3中灵魂、身体与身份、账号、地址之间失去映射关系

但问题来了,在链上可以聚合出DID身份,实现“DID身份-账号-地址”的追溯,但这个地址在现实中是谁的?链上身份表征的品质、资产、经历等跟现实中用户能真实映射吗?如果地址和账号都可以转让,那么依此构建的社交关系可靠性和持续性在哪里?这个身份注入到Web3应用中还能产生真实的价值吗?会引发什么样的风险?

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它关系到女巫攻击、空投营销、个人品牌、信用贷款、DAO投票与治理等,以及Web3平行世界如何更好地融入现实世界,赋能现实中的社会经济发展。

为此,Vitalik等向Web3世界抛出一颗石子-SBT,并由此激发了行业内热烈研讨和探索。SBT似乎打开了一扇窗,会为我们呈现怎样的未来世界呢?

07.SBT:寻找Web3的灵魂

在《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一文中,V神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现在Web3里只有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比如各种FT、NFT等,大家主要行为就是炒作、投机,导致过度金融化,产生很多泡沫及风险。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代表身份的信用主体。

我们认为在Web3世界里,如果能够建立起信用主体,就如现实中有法人代表一样,可信的社交网络就可以建立,经济信用行为和长期的经济协作就可以展开,创新的商业形态就会在Web3世界得以催生和持续发展。这个信用主体就是Web3的灵魂。

而Web3原生世界里缺失了灵魂的“原生组件”,我们可以无中生有铸造出来吗?当然可以。在技术实现层面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符合W3C等标准的去中心化身份DID。目前诸如BrightID、Unipass、Spruce、Verite、ArcheNetwork、Violet等项目正致力于通用类或垂直领域类DID的构建。

是不是获得一个这样的DID就具备“灵魂”了呢?当然不是!否则每一个区块链地址都是一个灵魂,这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基于地址构建的DID绑定各种信用,成为信用主体,这就有了灵魂的开始。

这个信用在技术实现层面怎么来表示呢?这就是SBT(SoulboundToken),一种基于ERC721改进的NFT,是由任何其他个人或机构发出,可编程、可验证、公开可见、不可转让、但可以撤销和找回,犹如一份不断扩展的个人简历。通过对你链上数据,如资产规模、行为轨迹、创作内容以及社交关系等进行分析,而形成SBT来认证你的行为,记录你的荣辱、表征你的信用等。有关行为、信用、徽章等凭证类项目很多,包括ARCx、ProjectGalaxy、Rabbithole、Marry3、DefNetwork等。

DID成为了SBTs的容器,绑定的SBTs越多,灵魂就愈加丰满,犹如在链上复刻一个你。所以完整信用主体=DID+SBTs,这就是Web3的灵魂。如图10所示。

图10:Web3中SBT、DID与灵魂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既使我们在Web3数字世界中表达出了信用主体,并将其比拟为“Web3的灵魂”,但与现实中的身体仍未建立直接的映射关系,此灵魂非彼灵魂。但行已至此,已是巨大的进步,通过“DID+SBTs”的方式补齐了Web3世界缺失的“社交身份的原生组件”,注定会开启新的发展序章。

08.DeSoc:可信计算网络+可信人际网络

什么是DeSoc??

在《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中表达了基于SBT来表征“灵魂”的承诺、资质证明和归属关系不可转让,并基于此对实体经济的信任网络进行编码;增强“灵魂”的社交关系,建立溯源和声誉,奖励信任和合作;这种社交关系的关键是可分解的产权和强化的治理机制,可以避免过度金融化,而支持更具变个性、多元化的未来。

SBT可在社区钱包恢复、抗女巫攻击、个人品牌、社区营销、去中心化机制以及新型交易市场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构建一个更丰饶、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即去中心化社会“DeSoc”——一种共决共定的社交关系,灵魂们和社区自下?上地聚集在一起,以此为彼此的新兴特质,在不同尺度范围内共同创造多元网络物品和智能。

DeSoc和Web3是什么关系?

在我们看来,基于SBT的DeSoc概念和设想,跟2014年GavinWood提出的Web3概念及远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SBT的DeSoc更像是在Web3前进过程中的技术构建和愿景实现。如今Web3已经成为下一代价值互联网的专有名词。

GavinWood曾经是以太坊的CTO、黄皮书的撰写者,也是波卡和Web3基金会创始人。其表达的Web3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一是网络基础设施方面:web3是基于点对点网络实现,是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二是人的身份和相互关系方面: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资产和数据的自主权,获得公平和自由,这其实就是“去中心化社会”的特征。

GavinWood曾强调,Web3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更大的社会运动,它正在从任意权力转向一个更加理性的自由模型。这是我能看到的保护自由世界的唯一方式,这是我们过去70年来享受的生活,也是我们能够让它在未来70年继续运行的唯一方法。

构建可信计算网络,支撑DeSoc应用创新和发展?

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犹如互联网世界的“导火索”,因为其“去中心化、永久存储、公开透明、防篡改、可验证、可追溯”等特性,导致互联网从底层开始解构,逐渐构建出一张“开源、开放、可组合、无需许可”的可信计算网络,这是在区块链世界里诞生的原生网络。如图11所示,从底层基础架构包括区块链分布式节点网络、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隐私保护、共识和跨链协议等,到中间组件层、扩展协议、激励治理等,再到上层应用及接入层,这形成了Web3价值互联网的整体架构。

图11:Web3整体架构

这个Web3整体架构最核心的底层设施就是公链,如以太坊、Tron、BSC、Polygon、Avalanche、Polkadot等。犹如摩天大楼的地基,公链的去中心化、安全、可扩展性等特性尤为重要,但这些特性却是公链的“不可能三角”。

目前,以太坊作为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的创造者,获得了先发优势,在公链生态中遥遥领先,但其他公链也针对以太坊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可扩展性、拥堵、高gas费等短板找寻到各自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呈现百家争鸣之势。

在众多公链中,我们认为波卡网络独具一格,是GavinWood践行Web3理念的具体实践。波卡独特的中继链+平行链设计结构,从底层结构上解决了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扩展性问题,实现了“链”级别扩展和Substrate的一键发链,实现了数据和资产原生跨链和智能合约互操作,这些特性将使得波卡网络在Web3应用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并将成为重要的DeSoc基础设施网络。

目前来看,未来将是多链并存和互联互通的,诸多公链共同致力于构建Web3公共基础网络。虽然目前这些网络远不到成熟的地步,但从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力来看,已经爆发出“科技创新”的威力。

基于SBT重构主体信任,因信任而连接

构建可信人际网络

正如本文前面部分所言,人的主体地位在Web3发展之初让位给了“机器信任”的可信计算网络,遑论人际网络。虽然在“SBT”概念出现之前,诸如LensProtocol、Cyberconnect、5Degrees、Relation等项目已经开始基于DID、NFT等基础设施致力于Web3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图谱的构建,但因为身份的“可转让性”而可能导致社交网络“失真”,以至于“失信”,使得该社交网络难以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发挥价值。

而“Web3灵魂”的建立,提供了可信身份基础,重构了“主体信任”,“因信任而连接”,这必定推动持续、稳定、良性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发展,从而形成Web3发展所需的可信人际网络。

可信计算网络与可信人际网络融合

推动实现DeSoc美好愿景?

当Web3可信计算网络与可信人际网络融合在一起时,将拓展创新各类经济活动,改变社会治理和经济协作,从而重塑Web3的社会经济价值,构建出V神在论文中提到的DeSoc——可信去中心化社会,我们以图12直观表示。

图12:基于可信计算网络+可信人际网络构建DeSoc

当下,基于SBT概念构建去中心化社会正在成为行业共识和创新实践,大家希望通过区块链“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理念,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09.写在最后:受困和迷失的灵魂

在这里,我试图将现实世界和互联网数字世界围绕“灵魂、身体、账号、身份”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整体的呈现,于是构建出图13,我将其称之为“虚实世界的灵魂视图”。

图13:虚实世界的灵魂视图

当我再次凝视这个画面的时候,我自己也被其“震撼”了!这个孤独的灵魂,似乎被困住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将去向何方?

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寻找。从物理世界到互联网的数字世界,我们从现实延伸向互联网,从Web1.0、Web2.0的信息互联网发展到当今Web3价值互联网。我们不断变换着“自我的标识符”,验证着“自我的存在”,甚至已经来到了元宇宙虚拟世界的边缘。我们要创造怎样的世界?

有答案了么?向内则被紧紧包裹,受到重重束缚;向外则眼花缭乱,几乎迷失了。如何才能解脱束缚,获得明清的自由?

每个人可能有各自的答案。或许我们发现,当线上与线下无别,链上与链下无二,虚实并存,虚实相生,这才是一个“大同的世界”。

再进一步,或许某一天,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也拥抱更多无分别智慧,约束和解脱一味,迷失和明清一体。灵魂得以升华,显空如一、无二无别。这是大解脱,我们的灵魂将找到其最终的归宿。

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还需要在这条白天和黑夜交织的路上,一路狂奔。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0ms0-7:76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