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是什么?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一开始的Web1.0演变进化到Web2.0,再到现在Web3.0概念的提出和探索,一切都是围绕着用户权利的增加和用户在互联网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断进化而开展的。
在互联网诞生之初的Web1.0时代,互联网基本上是“只读”模式的,网民可以登录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浏览和阅读任何想要看到的新鲜资讯,这对于过去只能在杂志上、报纸上浏览资讯和内容已经是飞跃性的进步,但在这个时期用户基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能被动接受和浏览网站所安排的内容,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网站是搜狐、新浪、网易、百度等。
Web3支付服务平台Alchemy Pay集成可扩展区块链IoTeX:金色财经报道,Web3支付服务平台Alchemy Pay宣布集成可扩展区块链IoTeX,使开发人员和 dApp 能够顺利集成支付提供商的服务功能,有助于国际客户通过他们喜欢的支付方式和国内货币购买和交换加密货币。在与包括支付巨头万事达卡MasterCard和Visa在内的支付平台整合后,目前Alchemy Pay业务已经遍及近 173 个国家且兼容Apple Pay 和 Google Pay。(cointrust)[2023/5/23 15:21:17]
到了Web2.0时期,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催生出了以用户生产和分享内容为主导的全新互动网络模式。在这个时期,用户可以自己制作内容、分发内容并成为平台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V,直接影响平台的数据和流量,用户的权利和在互联网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大。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产品是微博、微信、抖音、B站、小红书等。
VC巨头Lightspeed宣布将重点投资印度Web3、区块链和深度科技等新兴领域:金色财经报道,VC巨头Lightspeed宣布将重点投资印度Web3和深度科技等新兴领域,该风投还将继续投资于消费者、金融科技和软件即服务 (SaaS) 等核心主题。Lightspeed合伙人Rahul Taneja表示:“我们相信通过周期和为未来建设的公司进行投资,目前已经在 SaaS、金融科技、商业和消费者领域拥有核心投资领域,此外还将对区块链、基础设施、深度季度等新兴领域进行了初步投资。”[2023/2/22 12:22:00]
而人们对于Web3.0的构想,则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以用户个人数字身份、数字资产和数据完全回归个人为前提的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联网世界,这需要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多项技术的共同探索。
Web3身份协议.bit完成1300万美元融资:8月15日消息,Web3身份协议.bit完成1300万美元A轮融资,CMB International、HashKey Capital、QingSong Fund、GSR Ventures、GGV Capital、SNZ领投。.bit表示,截至目前为止已有超过3.8万个独立地址注册了超11万.bit账户,近100个钱包和DApps集成了.bit。[2022/8/15 12:26:26]
Web3.0有何升级?
在当前的互联网当中,用户在享有中心化平台服务的同时,自身的信息都被全方位地掌握在了平台当中,这导致了互联网用户个人隐私的缺失。中心化的平台可以掌握用户的一切数据,而用户却只能被动接受,也得不到任何经济补偿。
所以,Web3.0的发展一定绕不开数字身份认证、隐私保护、数据确权和去中心化。
这些也都是区块链从业者所关心的问题,Web3.0的发展同区块链技术有着天然的契合,因此区块链也被称为“价值互联网”。
Web3 AR游戏初创公司Jadu完成3600万美元A轮融资,贝恩资本领投:5月28日消息,Web3 AR游戏初创公司Jadu宣布完成36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贝恩资本领投,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LGTech Ventures和Alumni Ventures参投。截至目前,该公司融资总额已超过4500万美元。
据悉,Jadu推出的AR移动应用程序可以连接到玩家的以太坊钱包,与此同时出售喷气背包和悬浮滑板等NFT,成为玩家在游戏中使用的工具,玩家可以将以太坊钱包连接到Jadu应用程序,选择一个喜欢的NFT头像,并进入AR游戏,目前支持来自Deadfellaz、CyberKongz、FLUFs、VOIDs、ChibiApes、Meebits和其他集合的3DNFT头像。Jadu公司表示,随着平台的成熟,他们最终会向第三方收取佣金,用以在平台上开发游戏项目。
此前报道,Jadu于2021年12月宣布完成7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该轮融资由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领投,Coinbase Ventures、LionTree、VR Fund、PKO Investments & Progression Fund、Guy Oseary、Sound Ventures 等参投。[2022/5/28 3:47:14]
在“价值互联网”背景下的Web3.0,互联网底层的商业逻辑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Jack Dorsey:Web3最终是一个带有不同标签的中心化实体:12月21日消息,Jack Dorsey发推表示,用户不拥有Web3,VCs和其LPs拥有。Web3永远不能逃离他们的激励。Web3最终是一个带有不同标签的中心化实体。[2021/12/21 7:53:24]
1、数字身份认证体系用户的数字身份代表了用户在互联网上一系列行为的基本信息。
现阶段,用户已经可以在互联网各个平台上享受各种各样的服务,但数据和信息在不同的平台上却是互相割裂的,用户不得不在提供不同服务的平台上重复注册,如果在其他同质化平台上切换服务,也面临着很高的数据迁移成本,从而加剧了平台的数据垄断和孤岛效应。
Web3.0对此提出了基于用户个人独立数字身份的解决方案:
通过一个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代替被不同的中心化平台所割裂的多重数字身份,由用户自行管理个人数据库,任何第三方不得随意访问和篡改,用户可以自主授权以何种身份信息被用作何种用途,不必担心身份信息被泄露和盗用。
2、数据确权
Web2.0环境下,用户的个人数据从产出开始,就一直被牢牢地掌握在第三方平台手里,并全部存储在中心化的服务器当中,用户无时不刻面临着自己的数据被篡改、删除和贩卖的风险,而用户除了默认接受中心化平台的这一系列操作之外,并无其他选择。
在Web3.0的构想中,用户数据通过分布式的数据库存储,由用户个人所控制,没有第三方平台可以掌握任何人的数据资产,区块链不可篡改、信息透明等特点从机制上保证了任何想要获得用户数据的行为,都需要获得用户自身的授权,从而保证了用户的数据确权和价值归属。
3、价值重新分配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早已成为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广大用户是互联网大数据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数据的归属权应该属于用户,数据产生的收益也应该属于用户。但现如今数据产生的价值不仅没有分配给用户,而是无偿分配给了掌握大量数据的中心化平台,这是中心化互联网所存在的分配结构问题。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变成了中心,互联网服务商不能再无偿地占有和使用用户珍贵的个人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切实保证用户数据生产资料产生的价值完全回归用户个人所有,这将彻底改变现有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和分配模式,减少巨头垄断,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自由市场竞争环境。
4、产品设计和服务定价权向用户转移
如今互联网用户在各个成熟的细分领域,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垄断性平台服务商,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决定权都在平台,而中心化的平台往往是以逐利为第一导向,平台自主决定怎样安排平台的发展走向及产品设计,用户群体有何需求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而在Web3.0时代,中心化的互联网服务商将演变成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通证经济体系可以让用户直接参与平台的开发和决策,用户既是平台的使用者,也是Token-Holder,可以掌握话语权,用户的集体诉求将成为社区治理和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
如何实现Web3.0
要实现Web3.0的构想,需要创建一个机制设计上以强调数据价值归属为核心,并与现今互联网性能相似为前提的更加开放、公正和自由的互联网环境。
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下几层技术协议:
趋势与挑战
尽管Web3.0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构想,但目前在通往Web3.0的路上却仍然面对着诸多困难:
1、用户的观念与认知
长期的中心化互联网模式下,用户已经形成了使用习惯,习惯将一切托管给中心化的第三方平台,而在Web3.0时代,必将使得用户自身发挥更大作用,但这也增加了用户更多的责任,包括民主投票、社区治理、数字资产私钥保管等等,都将需要调动用户更大的积极性,而要扭转这一局面和认知,需要一代人长时间的努力。
2、技术瓶颈仍未突破
相较于现在的中心化网络,现在的去中心化网络可扩展性和效率依然较差,即使某些分片技术实现了可扩展性的跨越性进步,但总体性能仍然是相对缓慢和低效的,仍然难以与中心化网络的效率相媲美。
3、监管机制不清晰
事实证明,不受监管和控制的去中心化网络,容易成为低质量内容的温床,滋生不良产物,而制定合理的监管机制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
4、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世界的发展动力源于集中资本的逐利性,而Web3.0的世界里,几乎一切行为都是从用户个人的角度出发,将原本集中的资本打碎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如何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将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带动市场的活力,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讲,Web3.0将带来一个与传统的互联网架构完全不同的发展思路,能够减少中心化巨头的垄断,将个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Web3.0逐渐成型之际,用户将拥有更多选择,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数据,掌握去中心化互联网环境当中的话语权,实现真正的“互联网民自己当家做主”。
-END-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