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陷入低价竞争,平台和司机同时困于价格战_DRT:DDRT币

导读:有司机师傅透露,类似电商平台“炸店”,网约车也存在“打针”现象:一些司机会假冒乘客发出特惠订单,把出发点选在上海外滩等交通繁忙、停车不便的地区,等司机快要抵达以后,再把订单取消。虽然取消订单“乘客”全责,但这足以让那些勾选特惠订单的司机心生顾虑。

“兄弟们,现在不开特惠没单,一开特惠全是特惠单,是不是这样呀?”

吃午饭的时候,刘全在路况群里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平日里全员潜水的微信群,被他一句话炸出来了不少人。“耗着,多跑几个平台。”有人秒回了他。从那个人的微信头像上来看,那是一位中年男性,头戴墨镜、双手插兜。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又有五六位司机加入了对话。

这是一位滴滴司机将笔者拉入群聊后,半个月来最热闹的一次。

“打死不开特惠,”一位司机说,“大家都不开就没特惠了。”很快,另一位微信头像是吴彦祖的群友接过了话茬:“大家要是都不开的话,也不会出现现在的情况。”那人随后又补了几句,“现在的特惠价格,车子烧凉水也不想开。”“我开电车,都不愿意开特惠。”

在刘全看来,网约车司机都不开特惠订单似乎并不现实。他在群里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关键是没有这么合心呢。”过了一阵子,有人附和了一句,“你不开特惠就好了,开特惠还不如在家睡觉。”

和其他人相比,一位头像里写着“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车友情绪最平静。他劝众人道,你要是开特惠,你就一直开着,属于“薄利多销”;你要是不开特惠,就可以接到特快的订单,不过你要是想接特快就不要勾选特惠了。“反正你自己喜欢哪个模式就干哪个嘛,无所谓的。”

微信群聊截图

对特惠快车的抵触和抱怨,只是今年来司机情绪的一个缩影。今年年初以来,滴滴调价等事件屡屡在司机群体之中引发热议,矛头甚至一度指向高德平台上三方网约车平台的“低价单”。

区块链平台资本项目真实性审核试点在山东正式启动:7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场景」试点。山东省分局作为全国5家试点地区之一,首日在威海市办理5笔业务,涉及银行2家、企业4家、资本金结汇金额124.5万美元。为进一步强化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使用的便利化程度,国家外汇管理局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了资本项目真实性审核场景。据悉,下一步,外汇局山东省分局将加大业务推广力度,持续深化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在做好资本项目真实性审核场景试点工作的同时,深入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等更多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中国发展网)[2020/7/21]

观察者网在最近的一次测试中发现,特惠快车的价格比滴滴特快和出租车价格便宜了超过40%。在上海某段大约23.3公里的行程中,特惠快车每公里约为2.4元,中小网约车约为2.7元,出租车约为4.1元。

滴滴“确实便宜”,但滴滴未必就是“赢家”。

7月9日,滴滴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报告期内,滴滴营收达人民币427亿元,其中一季度中国出行业务收入为390亿元——仍然略低于2021年同期的水平。在滴滴下架的一年半时间里,网约车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高德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小平台试图从滴滴手中切走蛋糕……

调价,其实也是滴滴面对行业竞争的市场行为。

滴滴2023年一季度业绩截图

但网约车司机似乎顾不了这么多:困境远远不止于“捉内鬼”,查证到底是谁偷偷接了特惠单,导致订单流向客单价低很多的特惠快车;困境也不止于聚合平台上三方平台的低价竞争,最终殃及池鱼。在网约车乘客总量的减速时代,平台抽成乃至租车费用,都在成为行业走势掉在每个人头上的“灰”。

消失的乘客和不断涌入市场的司机,让滴滴和一众网约车平台跌入“内卷时代”。

山东淄博颁发首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综合许可证:6月22日上午,山东省淄博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桂君在淄博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淄博龙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淄博市首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据了解,这是山东省首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综合许可证。药店、餐饮店、便利店、书店、电影放映场所5个行业综合许可证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办理。(大众网)[2020/6/22]

网约车谁最便宜?上海、温州两地实测

网约车司机的纠结和抱怨,并非空穴来风。

在上海某下午时段的一段固定行程中,出租车打表预估价大概是96元。不同的网约车平台报价不一,从56元到70元不等。

不同平台页面对比

价格“内卷”不仅发生在上海。例如在浙江温州某28分钟的行程中,一众网约车平台预报的一口价,集中在25-29元左右。相比之下,滴滴特快的一口价是34元,快车的预估价是32元,特惠快车的一口价约为20元。特惠快车依然是几乎所有出行方式中报价最低的。

不同平台页面对比

可以说,滴滴现在“真的很便宜”。

但低价漩涡背后的现实是,滴滴客单价比“起步价”高不了多少。

今年一季度,滴滴核心平台交易订单量达到28.75亿笔,同比增长15.6%。其中,中国移动业务的交易量达到23.25亿笔,同比增长14.4%。报告期内,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价值(GTV)达人民币727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中国移动业务GTV达5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这意味着,一季度滴滴每笔订单的平均金额约为25元。

今年2月,中金公司曾发布研究报告,根据滴滴招股书披露数据,测算2021年滴滴中国网约车业务客单价约为23元。虽然对于专车等高价值消费的比例在提升,但是整体网约车的单量增长主要来自于下沉市场,可以假设,到2025年ASP依然维持在23元左右。客单价略有提升,但至今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山东威海开展重点新兴产业调研 包含区块链等重点领域:3月6日消息,记者从威海市科技局了解到,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和山东省科技厅工作部署,该局就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有关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同步开展重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重点领域范围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其中。区块链领域包括加密技术、分布式储存、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研发及区块链应用等方向。(齐鲁网·闪电新闻)[2020/3/6]

值得一提的是,中金研究部曾经拆解过网约车的客单价。其中大概20%的部分是平台实际抽成,司机的净流水为39%,司机付出的成本约为41%。

滴滴从“价格战”中获益了吗?恐怕未必。

看亏损,今年一季度,滴滴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11.6亿元,上年同期为162.76亿元,有所收窄;看营收,滴滴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27.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1%,其中中国出行营收为390.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7%——但是如果剔除疫情带来的低基数影响,滴滴表现未必就好。

文件显示,2021年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营收392.35亿元,轻微高于现在的表现。

有关网站截图

“以价换量”时代,最明显的矛盾不在财报之上,而在网约车司机身上。

网约车行业本身平均客单价并不高,伴随着下沉市场的开发、用户收入面临阻力,乘客其实也想要便宜。结果平台内部,订单不可避免地流向更低价的“特惠订单”;平台之间,从低价到高价的排序,让中小平台和滴滴等大平台的网约车竞赛变成了拼刺刀,订单金额不可避免的一降再降。

供给饱和,司机收入低,反过来又促使了“某些业务网约车司机不开空调”等现象的发生。

网约车乱象背后,拆解司机的现实困境

网约车司机情绪大,这个问题年初就出现了。

动态 |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及应用:11月28日,山东科技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七次集中学习暨2019年第二十次集中学习活动。会议集中学习了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报告和讲话及在中央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并邀请计算机学院马春光教授作了“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专题辅导报告。

结合总书记在中央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马春光教授从区块链发展背景、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演进路径、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系、区块链典型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方式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区块链融合发展和应用前景。

罗公利指出,要深刻认识区块链技术的重大战略意义,抢抓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高校技术资源优势,加强相关基础技术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协同攻关。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满足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够支撑国家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山东科技大学新闻网)[2019/11/29]

今年2月,上海地区进入到滴滴调价的范围。在互联网上,消息一度引发网友猜测:滴滴一边维持或者提高起步价,一边下调里程费时长费,同时细化远途费,这是想要兼顾司机与乘客,争取市场份额。在观察者网实际走访中,一些滴滴师傅表示,考虑到里程等费用的下调,自己到手的钱实际上变少了。

社交媒体截图

绕不过去的一点:租车、租房和运营成本,它们可能并不会下降。

2月24日晚间,观察者网以司机身份,随机致电上海某网约车租赁公司。接线人员表示,报价确实比年前要贵点,月租7200元的车,年前6000多就租出去了。“现在市场都缺车。过完年了过来找工作的人也比较多,现在市场行情都比以前贵的。”

据该人士彼时介绍,纯电车押金是8000元;续航500公里左右,次新一点的,比如几个月或者一年的车,基本上在7000-7500元之间。混动车月付一般是5000-5500元,纯油车基本上是5000-5800元——油车和混动车押金都是5000元。具体价格还跟车型有关。

许朋是河南人,家里有两个小孩,女儿读小学,儿子念高中,他租车跑网约车。“来上海干网约车的人太多了。”他表示,市场已经饱和了,挣不到什么钱。”许朋粗略估算了一下,在滴滴平台抽成以后,他每个月到手能拿两万块左右。但算上成本,他真正可支配的收入远远低于这个数。

“租车公司要抽走六七千,电费是两千块左右,这就九千了,对吧?在上海,你吃饭喽,还有电话费喽,这得有2000块钱吧?”许朋算了一下,“你一个月也就挣六七千块钱。你要租个房子吧?这还要千把块钱。我住在奉贤,外环以内千把块钱肯定租不到的。”

许朋展示某段16公里行程的收获,乘客支付了61.43元

如今“不开特惠没单”、“车子烧凉水也不想开特惠单”的抱怨,司机们骂滴滴、骂高德,不过是情绪的又一次爆发。

但在生计面前,身体依然诚实。

“没有司机去干,这个东西就是做雷锋,你知道吗?”,7月11日晚间,谈及特惠快车,一位滴滴特快司机对观察者网表示,“你试试看,你根本就叫不到车。”当晚下车后,观察者网使用了特惠快车,几乎瞬间被接单。接单师傅表示,虽然很多人主观上不愿意接特惠单,但考虑到行程顺路、口碑值状况等等,无人接单,不至于的。

一些司机对特惠订单的做法,显然已经超出了合理水平。

有司机师傅曾对观察者网透露,类似电商平台的“炸店”行为,网约车也存在“打针”的现象:一些司机会假冒乘客发出特惠订单,把出发点选在上海外滩等交通繁忙、停车不便的地区,等司机快要抵达以后,再把订单取消。虽然取消订单“乘客”全责,但这足以让那些勾选特惠订单的司机心生顾虑。

供需错配的网约车,需要一个机会

每次滴滴调价的时候,浏览短视频社交平台,难免有司机将问题归咎于高德。

和滴滴不同,高德选择的是聚合模式,中小网约车的报价由低到高排列。高德提供的是一个入口,和滴滴肉搏拼刺刀的,还是入驻其中的中小网约车平台。“聚合打车”如今呈崛起态势。去年7月,交通运输部首次公开聚合打车平台相关数据,如今聚合打车平台订单量已经突破2亿单。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五部分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将网约车聚合平台定性为“匹配供需信息”平台;此后多地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或征求意见稿。例如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聚合服务经营行为的通知》,明确了聚合服务经营者及网约车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越来越规范的管理,给了高德们很大的压力,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截图

考虑到今年5月,全国网约车行业月度订单总量为7.35亿单,高德对滴滴并无份额的压力——但竞争压力正在别处显现。伴随着相关文件落地,聚合平台的身份和边界逐渐明朗。或许在未来,高德只是滴滴流量上的对手,在定价、服务和福利等方面,跟滴滴对垒的将是中小平台。

非对称作战,向来都是棘手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高德和中小平台就撬动了滴滴的护城河。

在网约车市场上,滴滴、高德和美团呈“三国杀”态势,大家各有长短。

滴滴是回不到一家独占市场九成份额的岁月,但市场龙头地位依旧。根据易观分析的数据,滴滴出行的市场份额从最高的90%下滑到70%~80%。在市场走向充分竞争的大趋势之下,滴滴依然保持着规模优势。滴滴的市场份额优势意味着更多的订单,更充足的供给。

订单越多司机就越多,这意味着更稳定、更高效的打车效率,这也是很多司机投奔滴滴的底气来源:在很多恶劣天气下,其他中小平台打车效率并不稳定,但滴滴的供给能力显然更胜一筹。这就是滴滴基于规模的成长飞轮,它将保持着持续的作用态势,驱动滴滴前进。

此外,滴滴正在加重自身的科技色彩。在今年4月的开放日上,滴滴方面表示,最新版的滴滴出行APP已可在上海、广州的指定区域内实现混合派单——起终点均在区域内的订单,用户能在滴滴APP上直接看到“自动驾驶”选项并叫车;滴滴自动驾驶首款量产车型计划,也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

高德的优势,在于政策文件的出台,让聚合平台和三方网约车平台日益权责清晰,“靴子落地”。此外,掌握着地图服务这样的“基建设施”,导航等场景入口不断为高德带来流量优势。据阿里财报,2022年6月,高德日均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2亿。不过在网约车业务上,无论是体量还是影响力,高德和滴滴都有距离。

美团也是网约车赛道的玩家。据公开资料,2017年,美团首先在南京试运行打车业务,2018年正式登陆上海,随后推向全国。今年3月,美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发布内部文件,网约车业务调整转入美团平台。美团同时宣布,网约车业务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三家平台“三国杀”也好,两大巨头“分庭抗礼”也罢,网约车的战事依然只是进行时。

面对激烈的竞争,包括滴滴在内,可能所有人的降价都是无奈的。

对网约车和司机而言,或许真正的压力从来都不来自“对手”。

市场才是背后的那双手。

最高端的商战,往往受制于最朴素的经济学规律:供需关系。

一方面是“消失的乘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05亿,占网民整体的38.5%——这个数字较2021年12月减少4754万。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图

另外一方面,是一股脑儿冲进网约车市场的司机。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昨日消息,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79.0万本。虽然2022年年中,已经可以看到网约车用户规模在大幅下滑,但显然今年以来,网约车司机的供给数量依然在增长。

制图工具Wind

自从2022年开始,就有十多个城市发布预警:网约车需求已接近饱和,建议谨慎考虑加入这一行。2022年底,深圳探索建立相关机制: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变化幅度低于10%、单车日均订单量低于11单、巡游车里程利用率低于60%,满足3个条件中的2个就会触发预警,可供参考的措施包括暂停网约车运输证和平台经营许可证办理服务。

可能这才是最大的无奈,在供需错配面前,从来都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但现在并不是“躺平”“摆烂”的时候。司机和乘客,始终都值得被信任,平台也应该努力做得更好。

而网约车行业生态的根本改善,恐怕还要寄希望于经济复苏。

据新华社报道,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提振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的全面出台和效应显现,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

发展是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只有企业和劳动者的收入共同提升,才能帮助消费市场走出“内卷”。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15ms0-3:50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