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保护的“北京经验”_APP:Doge of Woof Street

从永定门出发,骑车一路向北,途经天坛、天安门、故宫、钟鼓楼等地,抵达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后原路返回,完成了中轴线骑行之旅。这是骑行爱好者黎夏(化名)最钟意的一条线路。三月的京城,天气晴好,春意盎然,路上树影摇曳,在骑行中,这条贯穿整座老城的轴线的存在感格外强烈。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公里。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中轴线诞生于元代,形成完善于明清两代,700余年来,它统摄着整座城市的空间秩序,被称为“古都脊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发展,中轴线也在不断生长,并重塑着北京城。

为了保护中轴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规划设计、文物腾退、街区整修等工作,还中轴线历史原貌。北京市专门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让中轴线保护有法可依。

北京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中轴线还将继续严格遵循《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长期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使“古都之脊”绽放时代新韵,使北京老城焕发勃勃生机。

3月26日,景山公园,在万春亭眺望鼓楼全景。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骑行、写生丈量中轴线

黎夏十年前就曾沿着中轴线骑行,在整条路线中,他很喜欢景山公园到鼓楼之间的一段。这一段路人车相对较少,十分安静,树木高大,树影映在路面也掠过头顶,一年四季都很美。

而景山公园也是钟情于为中轴线写生的老伍初识中轴线的地方。

老伍名叫伍佩衔,今年82岁,是一名北京建筑风物写生画家,为打发退休后的时光,老伍重拾了儿时绘画的爱好,拿着画板和签字笔游走在京城街巷和皇家园林,通过现场写生,将这座老城的风物留存在画作中。他曾在79岁高龄时爬上地安门大街上两米多高的脚手架,登高远眺,为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写生。

2013年,老伍借故宫太和殿维修工程脚手架,攀上殿顶,为殿脊构件琉璃十瑞兽写生。受访者供图

北京中轴线,是老伍最钟爱的、着墨最多的题材。万宁桥的镇水兽、故宫太和殿顶部的脊兽、天桥附近的北京八大怪雕塑等,也都曾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我觉得中轴线和上面的这些风物特别美,我想留住它们,尽可能把这种美在画作中表现得精准一些。”老伍说,中轴线上的建筑、雕塑是先辈规划设计的杰作和经典,是故乡北京独有的美,自己画下来,也可以给亲友和后人留个念想。

老伍还记得他小时候第一次登上景山万春亭的情景,“当时感觉北京城的房屋、街道怎么那么规整,看起来都是对称的。而且对称的轴线往南往北看起来都特别直。”那时的他尚不知中轴线的概念,只是映入眼中的老城规整、对称的建筑风貌让他印象极为深刻。

在今天,景山万春亭观景平台也是观赏北京城的好去处。从这里眺望,可以看到紫禁城的核心建筑沿着中轴线依次位列,两边的建筑按中轴对称。站在这里,能清晰地感知到北京中轴线的存在,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

现在,中轴线线路在骑行圈中已成为网红打卡线路。“因为这条线路整体平坦,路修得好,路过的景点也很集中,传统文化气息浓厚,拍照也很好看,吃东西也方便。”黎夏解释,“我每次都会完整地骑完整个线路,一个闭环才能直观地感受到中轴线的存在。这些古建也很神奇,比如夏天在天坛附近骑行,那条路就比别的路更加凉爽。”

不断生长的城市轴线

2013年,为设计完成生肖纪念票,老伍借故宫太和殿维修工程脚手架,攀上殿顶,为殿脊构件琉璃十瑞兽写生。想到这些琉璃瑞兽在1945年10月10日,俯视见证了侵华日军代表在殿前广场投降的场景,老伍感叹:当时受降的、投降的、围观的那些人,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在了。但是,太和殿顶上的那些瑞兽,一直在那里“值班”,它们见证了世事沧桑、历史变迁。

这条统摄京城空间秩序的中轴线,至今已有750余年历史。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盛赞这条轴线“伟大”——这条“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曾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下发展建设的,中轴线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依据。《周礼·考工记》记录了营造国都的规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北京就是按照这个布局建造的。两侧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与中轴线有关,“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最壮美的一条城市轴线。它不但壮美,而且对城市的生长、建设影响巨大。”

老伍笔下的北京中轴线。受访者供图

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多元的空间组织,不仅为沿袭至今的国家礼仪,也为业已消失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建成至今,北京中轴线依旧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传递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的声音。

从三千年前周代的城市理想秩序,到750多年前元大都的选址规划,再到明代的扩展与清代的完善,北京中轴线一路继承发展,不断生长,也在当下重塑着古都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文化空间与功能进行了重构,天安门广场上新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侧新建了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故宫、天坛、太庙等皇家建筑也归于人民。

前三十余年,以天安门为中心的长安街不断向东西拓展,横向轴线愈发凸显,传统的纵向中轴线概念则隐而不彰。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北京举办1990年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南北中轴线概念逐渐回归公众视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将亚运会场馆建在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这是传统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带来了北部地区的巨变,亚运村附近现代建筑拔地而起。

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会举办权,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2019年建成的北京大兴机场,正处在北京中轴线南向延长线上,成为中轴线的重要节点。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中轴线一路生长,对中轴线的保护和修缮也没有落下脚步。老伍在绘画写生时,能感受到近年中轴线上的变化。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南北跨越于玉河之上,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迄今已经有着738岁“高龄”,并在今天仍承担着城市干路的繁重任务。

2000年,北京市对万宁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2006年老伍画下了整治后的万宁桥,“原来有一段时间万宁桥下没有通水,桥周围被建筑材料之类的占了‘座’,我觉得疏通清理后的万宁桥变化挺大,必须画一个。”老伍说。

2016年,老伍再次以万宁桥为主体作画,远景是中轴线末端的钟鼓楼,中景是位于万宁桥西北边的火神庙。火神庙的历史也很悠久,始建于唐代。2008年,经过腾退、修复,才重新开放迎客。

今年2月27日,附着在万宁桥桥体东侧的自来水管道及通讯光缆管道全部拆除完毕,“减负”后,万宁桥的全貌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骑行过程中,黎夏也发现了中轴线上让人眼前一亮的变化。“整个中轴线上的环境都比以前更好了”。黎夏发现从天坛到前门附近的自行车道现在拓宽了,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距离也分得更开,对骑行很友好,“我觉得这可能是为了培育整个中轴线的环境而进行的改进。”

道路优化之外,古建修缮维护也让骑行体验更好。“比如以前午门的墙因为风吹雨淋导致墙面斑驳,现在每年都会重刷,古建形象的维护让前来骑行、健身或者跑步遛弯的人也变多了,这可能也是相辅相成的,更多的人过来体验和感受,古建形象维护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黎夏说。

2月19日,黎夏和车友们的自行车与午门红墙合影。受访者供图

老伍和黎夏感受到的中轴线上的变化,源于持续开展的中轴线和老城保护工作。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保护工作,要求保护好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2018年10月13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座谈会上强调:“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孕育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把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是我们的重大责任。”

近年来,为了保护与传承这条中轴线的精髓,北京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文物腾退、街区整修上进行统一的风貌规划、业态调整,一张蓝图绘到底。

天坛是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按计划,天坛要在2030年恢复其完整性,这一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祭天建筑群将恢复盛时风貌。

2018年,天坛南门、西门外,核心区最大简易楼腾退,天坛公园修缮了公园西南侧广利门以南至昭亨门、昭亨门以东119米处内坛墙,修缮面积约704平方米,被遮挡了半个多世纪的坛墙终于露出真容。2019年,天坛泰元门复原修缮工程完工,自此,天坛圜丘坛四座天门遥相对望,天坛内坛历经70年首次呈现完整格局。2020年,天坛东里北区1至8号楼拆除后,原址建起7600平方米的街边公园,形成自然式混交林,重现历史上天坛外坛的郊祀景观。

2022年,钟鼓楼周边、三眼井地区恢复性修建工作持续推进,万宁桥周边、前门大街、钟鼓楼周边环境得到整治,地外大街品质得到提升,谦祥益文物修缮、地祇坛南棂星门展示、钟鼓楼周边第五立面品质提升等工作也陆续完成。

整体来看,北京市已经亮出一组中轴线保护“成绩单”: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先农坛和景山内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修缮,贯通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景观……

中轴线保护纳入法律轨道

10余年间,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扮靓中轴线,对中轴线的保护也越来越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中轴线的保护逐渐被纳入法治轨道,保护工作有据可依。

2022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当年10月1日施行。

《条例》为北京中轴线发了“身份卡”,明确了中轴线的定义与保护对象,突出整体保护,物质和非物质环境被纳入保护范围;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对标国际公约,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包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划分遗产区和缓冲区,针对各类保护对象提出具体保护要求等,并从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考古勘探、工程建设、腾退改造、应急保障等方面,规定了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并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规定了多种传承利用措施。

2022年12月27日,《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3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实施。《规划》首次明确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为了更好地协调促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衔接,《规划》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国家、市、区三级的管理架构。

《规划》还重点提出要高标准建立遗产监测系统,对遗产保存状况、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监测,提升预防性保护管理水平;建设遗产档案信息系统,开展重点问题研究,深化对北京中轴线、北京老城的理解与认识。

媒体报道中阐明了《规划》实施的意义:此次《规划》,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对于进一步促进规范北京中轴线管理、加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认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立法,将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北京经验”。

公众参与保护,保护惠及公众

如《条例》所提,中轴线是历史留给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像老伍一样默默关注中轴线,或者投身到中轴线保护工作中的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中轴线和老城保护的新故事。

生于1985年、家住石景山的侯雪,是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清宫造办处第七代传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至2016年,侯雪曾参与故宫金漆镶嵌文物的修复。他对这段经历倍感自豪:“我们祖师爷做的物件,现在经过我的手来修,这是一辈子的荣耀。”在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上,都陈设有金漆镶嵌屏风,侯雪和同事们每年都要去进行维护。

33岁的高喜顺2011年来到北京从事文学影视方面工作。高喜顺爱逛中轴线上的景点,也十分关注中轴线的保护工作,萌生了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的想法。高喜顺说,过去十年,是北京中轴线保护加速冲刺的十年,“古都之脊”重振。他希望通过自己写作的故事展现平凡人为中轴线遗产保护做出的努力。

创作过程中,高喜顺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北京这十年在中轴线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他还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便对北京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

3月26日,游客在鼓楼西大街“网红打卡地”拍照留念。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北京本地人对中轴线的见解,也给了他创作方面的启发。“我住的地方是类似城乡接合部的小区,有不少北京人。以前有个房东老太太,是地道北京人,她和我谈了很多关于中轴线的看法,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一再强调要接地气、体现京味文化。”高喜顺说。

3月24日,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开幕式暨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高喜顺的《京脊人家》入选,作品讲述了生活在北京的赵、潘、谢三家为中轴线保护作出的点滴贡献。

居住生活在保护区域内的居民是中轴线申遗保护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也是承载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群体。中轴线的保护工作在擦亮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也改善着老城的人居环境。

针对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直管公房,北京创新性提出申请式退租政策,自愿退租的居民可获得货币补偿,还可申请政府提供的共有产权房源和公租房房源。2021年以来,钟鼓楼周边、故宫周边、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等中轴线周边陆续开展申请式退租。

“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上厕所要出门走50多米,老人特别不方便。”曾家住东城区皇城景山街区的居民张红旗对新京报记者说。张红旗家的房子,使用面积只有17平方米,年迈的父母长期住在这里,她们姐妹会轮流过来照顾老人。“我们姐妹几个已经商量好了,选择货币补偿,退租后给老人在儿女家附近租个房子,方便我们做儿女的就近照顾。”张红旗说。

据统计,2019年以来,通过各级各类文物腾退工作改善了1800余户居民的居住环境,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申请式退租改善了4000余户居民的居住环境,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和可持续性改善。

古老的,现代的

据西城区文旅局消息,今年3月8日,首条数字中轴线文化探访线路此前已经上线。项目共设计七个打卡体验点,包括钟鼓楼前、万宁古桥、澄清上闸、什刹前海、火神灵阁、皇城北门和紫禁之巅,形成“七星连珠”之势,为人们呈现一幅连珠成串的数字文化长卷。

市民、游客们只需用手机打开免费下载的专用APP,镇水小神兽“水灵龙”就会跃然而出,通过自动导航定位,带领游人感受“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2021年老伍爬上两米高脚手架写生的对象——钟鼓楼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曾因大火损毁。现存鼓楼为明代建筑,钟楼为清代建筑,它们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市报时楼。

1983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修缮钟鼓楼,建成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一个旅游景点。2019年11月,北京启动钟鼓楼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鼓楼一层一度开设旅游商店,经过腾退修缮,7个券洞相互连通,明亮宽敞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

2022年8月,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投入试运行。漫步于一层的7个券洞之间,一场全新数字沉浸展览带观众聆听“暮鼓晨钟”的回响。通过沉浸体验、虚实结合的方式,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以及6个数字影片。

这一场展览没有向文物建筑本体打入一颗钉子。站在每个券洞内向四周看,会发现拱形的墙面上规律分布着一道道白色的自平衡杆。展厅采用了装配式自平衡结构,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既能将展览的所有线路藏于无形,充分保留古建筑的历史沧桑感,也可用作展陈架。

2月19日,黎夏和车友们的自行车横向排列,与钟楼合影。受访者供图

拆除四合院屋顶违建、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降层改造、对餐饮单位屋顶油烟净化设备采用刷漆等“隐形化”处理……随着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钟鼓楼与景山万春亭景观视廊得到极大提升,中轴线环境风貌品质也更上一层楼。

傍晚的钟鼓楼文化广场上,夕阳映照在钟楼的西墙上。踩轮滑的少年、跳广场舞的大妈、胸前挂着单反相机漫步的情侣……周边的老百姓和来此的游客构成了一幅静谧温馨的画面。

黎夏和车友们曾在钟鼓楼停车拍照。照片中,一长溜充满现代感的自行车横向排列,市民、游客在文化广场上活动、参观,存在感更强的是屹立在画面中景的钟楼。

新京报记者叶红梅沙雪良

编辑胡杰陈丽君

校对刘越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0ms0-3:4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