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想要了解「Roguelike」,看这篇文章就够了_LITE:onekeytoolslite官网

声明|本文不含商业合作

作者|权杖三

「肉鸽」这个名字从游戏玩家群体到游戏作者群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游戏设计中,这种设计思路堪称万能,无论是作为核心内容还是分支玩法,「肉鸽」几乎总能在各种不同规模的游戏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在不少游戏的讨论中,绝大多数玩家和开发者都一致认同,加入了「肉鸽」玩法后,游戏会变得更加有趣、耐玩。

但「肉鸽」并不是什么几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东西,先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吧。

「肉鸽」是啥

「肉鸽」的全称应该是「肉鸽莱克」,来源于英文拼造词「Roguelike」,意思是「类似《Rogue》的」。而《Rogue》是一款1980年的电脑游戏,玩家将扮演一名冒险者在地下城中进行探索,目标是得到底层的宝物并将其带出去。

只有ASCII字符的画面在当年已经算得上「前沿技术产物」了

这个游戏中的许多设定放到现在略显硬核,但是也不算过时:游戏的地图是随机生成的,每一局都不一样;散落在地面的道具装备一般处于「未鉴定」状态,盲目穿上被诅咒的铠甲会带来负面效果,而且还脱不下来;每一局游戏中的「红色药水」都不一样,有可能是治疗药水也有可能是药;角色有「饥饿值」的设定,如果不通过探索来获得食物就会饿死;角色死亡后游戏就会结束,不管在这一局内玩家获得了什么东西,都没有办法留存到下一局......

《Rogue》的随机性可以近乎无限地产生堪称传奇的冒险故事,因此在之后的每一个年代,都涌现出了不少类似作品。在早期的一些开发者和爱好者的讨论中,便定下了使用「Roguelike」这个称呼来指代这一类型的游戏。

柏林准则:《Rogue》的核心设计理念

《Rogue》的演变历史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让我们快进到2008年,当时有一场名为「国际Roguelike开发大会」的会议被举办。虽然这名字挺起来非常高级,但其实这场大会只不过是由少量喜欢开发Roguelike游戏的人举办的小型讨论会,而这场会议最重要的内容产出便是定义了Roguelike游戏应当具备的各种要素的「柏林准则」。

柏林准则:一款Roguelike游戏必须具备以下主要要素:

随机生成的环境:游戏的环境应该随机生成,怪物、道具等环境要素的出现位置也应该是随机生成的。

永久死亡:玩家的角色死亡后游戏世界将完全重置。

回合制:顾名思义,在玩家不操作角色时,游戏不会自动进行。

地图探索:玩家需要通过探索地图新区域的方式来获取特殊的道具和更多的资源。

非模式化:玩家应当能在任何时候尝试自己可以进行的任意动作。

复杂性:玩家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达成游戏的目标。

资源管理:玩家可以且必须合理使用自己拥有的几种有限的资源。

砍杀游戏:玩家必须与游戏中的怪物进行战斗。

显然,这个所谓的「准则」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并且过于守旧,完整的柏林准则甚至包含「必须是单人游戏」和「游戏画面必须使用ASCII字符」等现在看来完全没意义的次要定义。

Galaxy Digital CEO:监管在攻击加密行业,相信存在“窒息点行动”:3月31日消息,在周四举行的迈阿密会议上,Galaxy Digital CEO Mike Novogratz表示,他认为加密行业正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攻击”。

在被问及他对“窒息点行动”的看法时,Mike认为,他相信这一行动“100%”存在。他还认为,从长远来看,(在加密领域)美国会失败,阿布扎比、香港已经有了真正先进的监管。

此前报道,行业内传言美国政府正组织一场复杂而广泛的监管行动,该行动名为“窒息点行动(Operation Choke Point)”。该行动瞄准美国的加密世界,旨在边缘化该行业,且几乎涵盖所有金融监管机构并高度协调。[2023/4/1 13:38:18]

经典Roguelike《大灾变:浩劫余生》不同贴图包在同一地点的截图,显然ASCII字符游戏也需要与时俱进

死板的柏林准则让许多开发者感到不满,而且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标准,很多在《Rogue》的基础上做了改进的游戏都不配被称为「Roguelike」了。于是许多开发者开始将自己的作品称为「Roguelite」游戏,意思是较为轻度的《Rogue》模仿作品。

事实上,即使到了现在,也没有公认的判断一款游戏是Roguelike还是Roguelite的明确标准,它主要取决于评价这个游戏的人的观点。例如,其中一个主流的观点是根据「是否有永久死亡要素」来区分。但反正游戏的创作和游玩都应该是自由的,所以名字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所以还是回到游戏设计的话题上来吧。柏林准则总结的Roguelike精髓,单独拿出每一条都非常值得大谈特谈。Roguelite游戏没必要照单全收,但总能从中得到一些可以利用的理念。

随机环境:Roguelike的基石

随机性可以说是Roguelike游戏的招牌,也是每一个接触Roguelike的玩家对它的第一印象。自然界的随机性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混沌无序的,但是优秀的游戏设计可以让它产生秩序,从而创造出许多有意义的内容。

「随机」必然是和「秩序」相悖的,因此需要通过设计进行约束。例如,《Rogue》的地图是随机生成的,但是每一层的地图肯定是若干个房间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通道;怪物也是随机出现的,但是在第一层和第五层出现的怪物不会按照相同的规则生成......

这样的设计理念很多人都会本能地想到,但显然并非每一个游戏作者都能做好——随机的程度要怎么考虑?是尽量控制在预设的范围附近还是干脆把所有的东西扔进随机生成器里面?

这些问题很难考虑,因为不管哪个方向都有成功的先例。

例如最近几年的爆款动作类Roguelite《哈迪斯》,游戏每局的流程几乎都是固定的:重要的节点的位置基本可以预期,每一层的小怪种类基本上不会有改变,甚至BOSS都是完全一样的。游戏的随机性基本体现在一局内玩家随机获得的诸神祝福上。

《哈迪斯》的很多祝福都会影响玩家的几种基本行动的效果,所以多样性还是很丰富的

美联储:向银行、储蓄协会、信用合作社和其他合格的存款机构提供最长一年的贷款:金色财经报道,美联储表示,新的融资计划将通过创建新的银行期限融资计划(BTFP)提供,向银行、储蓄协会、信用合作社和其他合格的存款机构提供最长一年的贷款,以美国国债、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其他合格资产为抵押。这些资产将按面值计价。BTFP将成为高质量证券的额外流动性来源,消除了机构在压力时期迅速出售这些证券的需要。

此外,美国财政部称,美国财长耶伦和其他官员将继续密切关注局势,以及更广泛的银行体系的健康状况,我们的经济持续强劲,经济状况良好。一些机构存在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问题,目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基金超过1000亿美元,足以覆盖所有硅谷银行和Signature Bank的存款金额。[2023/3/13 12:59:23]

而另一个极端则是相对老牌的2D俯视射击Roguelike《以撒的结合》,它的绝大多数房间生成和道具掉落的规律都是没有办法预测的「真随机」。在大多数的单局游玩过程中,玩家只能对现状进行随机应变而不是计划着「第一层打完了,这把应该往XXX的BD方向收集资源」。

这两款游戏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随机生成理念,但都是取得了百万级销量的知名成功案例。这说明「随机性」应该更强还是更弱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而柏林准则中提到的随机,本质上是希望Roguelike游戏具备几乎无限的可能性,并希望它能给玩家带来有趣的游戏体验和重复游玩的动力。在刚才提到的例子中,《以撒的结合》相对完整地采用了这个思路,而《哈迪斯》只用了一部分。

在稍弱的随机性之外,《哈迪斯》运用了许多其它手段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其中一个便是局外养成系统。而说到Roguelite游戏的局外养成,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根源:永久死亡机制。

永久死亡:玩家学习曲线与重玩价值

对于有机体来说,死亡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而在许多硬核游戏中也设计了非常「真实」的永久死亡机制,无论玩家的角色生前积累了多少经验、获得了多少的财宝,在死亡之后一切都会化作乌有。

传统Roguelike的玩家认为永久死亡是这类游戏的核心思想之一,因为角色的死亡也是玩家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虽然角色又回到了几乎一无所有的状态,但是玩家仍然保留着此前游玩这款游戏的记忆,可以凭借经验避免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同时,因为游戏的强随机性,新一局游戏的环境很可能又是玩家前所未见的,这又在另一个维度上带来了继续游玩的动力。

在理想的情况下,角色的永久死亡的确可以激励玩家用更新、更好的玩法去探索游戏。但在更多的玩家眼中,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游戏机制:死亡时损失所有的积累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即时的负反馈,但能带来快感的正反馈却要留到后面的游戏经历中才能逐渐产生。

并且,传统Roguelike的学习曲线也比较硬核,在前期就有着不低的门槛,在这个阶段,玩家需要通过反复的死亡来更新自己的认知范围。因此,接受不了的玩家都会在很早的时候放弃这类游戏,而能玩进去的玩家通常都会在其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如果能够接受死亡的负反馈,那么就能得到长久的正反馈的奖赏。

动态 | 日本银行:加密货币持有者占7.8%,过半日本人没用过手机支付:日本银行金融广告中央委员会近日公布《2019金融素养调查白皮书》,其中数据显示:日本数字货币持有人占总人口7.8%,对数字货币不理解的持有人损益相抵可能性更大,日本过半人从没用过手机支付,每天使用现金的人约48.6%。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5万人中,约有92.2%的人表示没碰过数字货币;7.8%的人保有、买卖过数字货币或者有过挖矿行为。在保有数字货币的这7.8%的人中,30岁以下的人数占比最多,约46.7%。20岁年龄档19.7%,30岁年龄档的约23.9%,40岁年龄档的约22%。[2019/7/5]

经常被玩家称为「受苦游戏」的《黑暗之魂》系列,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通过不断地挑战战胜强大的敌人

从永久死亡的设计理念可以看出,虽然同样是在追求卓越,传统的Roguelike游戏通常都充满「极客精神」,和商业化的思路差不多是相反的。但成功的商业化作品应该会希望尽量多的玩家来游玩,而不是摆出「如果你玩得进去,那么你就能玩进去」这种愿者上钩的姿态。

于是,有不少Roguelite游戏开始探索在「永久死亡」上进行改革的办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有两种:内容解锁和局外养成。

内容解锁指的是玩家能在长期游玩的过程中逐步扩充游戏随机池内的元素种类。例如卡组构筑类Roguelike《杀戮尖塔》会将每一局游戏中玩家的得分转换为经验值,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就会解锁在以后的游戏中有机会遇到的新卡牌。

这种方法的朴素形态其实有很大的问题:既然游戏中有这些内容,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解锁?玩家在一开始只能游玩一款「不完整」的游戏,随着游玩的进度逐渐解锁自己理应拥有的东西,是不是还要感谢开发者最终能让自己获得完整的游戏体验?但往好的方面想,游戏初期较浅的随机池能让玩家将更多的专注力放在学习游戏的规则与系统上,而不是记忆复杂的随机池中的物品。随着游戏进行逐步解锁新内容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玩家入门的门槛。

还有许多作者会给这个「将游戏从不完整变得完整」的过程加入一些能使其更有意义的补丁。例如《以撒的结合》中,玩家需要达成特定的挑战才能解锁新的初始人物,而有些人物拥有特殊的被动技能,需要玩家拥有足够的游戏理解才能驾驭。在这种设定下,新的内容是需要玩家争取的奖励,而奖励本身也是为资深玩家量身定制的。

而在另一款2D俯视射击Roguelike《挺进地牢》中,玩家可以在地牢冒险的过程中获得特殊的货币,用这种货币可以在进入地牢前解锁随机池中的新武器和新道具——如果将选择的权力交给玩家,他们会觉得这些新东西是自己选择加入的,而不是游戏作者告诉他们「嘿,你之前玩的游戏是不完整的,因为你打完了一局,所以我决定让游戏变得稍微完整一点!」之后突然出现的。

而局外养成则是根据玩家在一局游戏内的表现奖励一些局外资源,使用这些资源可以永久提升玩家在今后的游戏中的角色强度。相比于内容解锁,直接提升玩家角色的实力更加直观,毕竟「每次死亡你都能永久提升1点攻击力」比「现在你知道教训了,下次不要在快没血的时候打开一扇未知的门」更容易让玩家感受到Roguelike游戏「每次死亡都有收获」的特点。

美国SEC:没有数据显示CME工具有助于监控比特币欺诈:金色财经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没有数据显示CME工具有助于监控比特币欺诈。[2023/3/8 12:48:09]

但局外养成这个机制从某种程度上对设计游戏的人来说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传统Roguelike与局外养成机制天生不兼容。如果养成的深度较浅,那么这个机制的作用就会比较小。而如果局外养成能带来足够大的影响力,玩家的实力就会随着游玩时间快速上升。失去了永久死亡机制对玩家角色实力以及游戏关卡难度的洗牌后,游戏的作者必须用自己的设计来取代这个缺失的部分。

前面提到的《哈迪斯》显然在这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不仅养成的项目种类量大管饱,质量也都处在优秀的水平,属于Roguelite游戏局外养成系统的集大成者。

《哈迪斯》的局外养成的另一个优点是大量提升玩家角色的机制能力,而非数值能力

而在难度调整方面,《哈迪斯》采用了比大部分常见的Roguelike游戏中的「进阶」机制更进一步的「惩罚契约」机制。通关了基础难度的玩家可以在老爹提供的合同清单中选择这一局游戏中需要遭遇的不公平对待,每一条契约都有对应的热度,加起来就能直接反映这一局的难度:

这个系统的优点在于,游戏并没有预设每一级总热度的具体挑战内容,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削弱自己还是增强敌人。对于至少能通关一次的玩家来说,总有办法将游戏调整到适合自己的难度。

而《哈迪斯》每局流程相对固定这个缺点也被多样化的自定义难度和丰富的局外养成系统抵消,整个游戏依旧充满着吸引玩家多次游玩的价值。

回合制:与即时制的永恒之战

「即时制好还是回合制好」是现代玩家经常讨论的问题。显然,任何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对游戏运行的方式有自己的喜好倾向,并且他们都得承认,至少在现在,即时制或者回合制都没有办法彻底取代对方。

我们可以看到,回合制RPG《最终幻想VII》的重制版改为了即时制的动作RPG,只保留了随时间积攒的「指令点数」作为回合制的精神传承;继承了《博德之门》名号的《博德之门3》,又将战斗系统从前两作可随时暂停的即时制改成了纯回合制,而这个游戏的原型又是大名鼎鼎的回合制桌游规则《龙与地下城》......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Rogue》采用的是回合制:只要玩家不输入角色的行动指令,整个游戏世界的时间就是静止的,当玩家输入指令后,能行动的其它东西就会自己动起来,直到再次轮到玩家行动。而《Rogue》采用这种设计也有历史时期的原因:那时的PC只有纯字符界面。它在现代的继承者需要理解的应该是它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将历史的局限性也照搬过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同样是「纯字符游戏」的《文字游戏》可以只用汉字来表现「生动」的3D画面

更何况,一款游戏完全可以同时具备即时制和回合制的特点,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火不容」的关系。例如音乐动作Roguelike《节奏地牢》中的角色行动逻辑是一步一步的回合制,但是玩家的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背景音乐的拍点,怪物也会根据拍点行动。表面上看起来是走格子的回合制游戏,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很困难的动作游戏:

数据:一RNDR巨鲸地址1小时前向币安和Coinbase转入425万枚RNDR:金色财经报道,据Lookonchain监测显示,一个RNDR巨鲸地址在北京时间2月3日09:36:35向币安和Coinbase转入425万枚RNDR(约700万美元),仍持有193万枚RNDR(约316万美元)。[2023/2/3 11:45:04]

《FTL》的地图,可以感受到活动区域越来越小带来的压迫感

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Roguelike游戏会反过来激发玩家的潜能:后退只能是死路一条,前进尚有一线生机。结合游戏普遍存在的随机性,不到最后一刻还真没办法知道结局会是如何:可能经过殊死搏斗后,玩家以微弱的差距惜败于敌人之手,也有可能在弹尽粮绝之际找到了救命稻草。而这一切都是由「地图探索」这个设计理念在无形之中创造出来的游戏体验。

讨论到这,我们便可以总结出「种田」和「探索」在本质上的区别了。「种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理解为一种玩家追求稳定收益的路径依赖行为,而在以随机性为重要要素的Roguelike游戏中,玩家如果对游玩的过程产生了较强的路径依赖,就会更难体验到多样化的游戏内容。因此,Roguelike的「地图探索」要素,是保证游戏「复杂性」的重要基础。

复杂性:并不是非得选择全局最优解

Roguelike具备复杂性,并不是代表游戏就必须得是「困难」的,而是玩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玩法来挑战游戏的关卡。不同细分种类的Roguelike/lite游戏在这一点上有着不同的体现,但本质上都是「玩家寻找局部最优解」这个过程,最终可以导向多种不同的结果。

例如在卡组构筑类Roguelike游戏《杀戮尖塔》中,铁甲战士角色可以使用依靠技能牌提高力量属性,然后利用攻击牌造成大量伤害的「力量战」流派,也可以使用「巩固」等卡牌指数级地堆高用来抵挡敌人攻击的格挡值,再使用「全身撞击」消灭敌人的「防战」流派。

这两种流派分别注重的是角色的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需要使用到的卡牌也不尽相同。而玩家在游玩这款游戏时的重点和乐趣也就是在一层层「爬塔」中,从随机生成的奖励卡牌中选择对自己帮助最大的选项,并一步步地构筑出一副强大的卡组,并最终用它挑战最强的敌人。

而在更传统的回合制角色扮演Roguelike游戏《地城探宝:石头汤》中,玩家将扮演一名冒险者在地下城探险,期间可以收集到非常多不同种类的药水、卷轴、魔杖等消耗品,它们将在玩家遭遇突发事件时发挥作用。

假设这位玩家突然被一堆不算弱小的怪物包围,此时正面战斗显然不是可行的选择。他翻看了一下自己的背包,发现有一张传送卷轴,使用之后延迟一段时间将自己传送到附近的随机位置;一瓶隐身药水,喝下之后短时间内自己将不会被大部分怪物看见;一瓶狂暴药水,喝下之后可以暂时让自己的战斗力大幅上升,也许可以借此当场解决遇到的问题。

危.jpg "/>

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有可能让这位玩家脱离困境,但它们都各有缺陷:传送卷轴生效有延迟,而且不能保证随机传送的目的地就一定比现在更安全;隐身药水大部分时候会有效,但有些怪物能看到隐身的玩家,看不到的也有可能会向大概的方向摸过来;喝下狂暴药水不一定就能让自己的战斗力高到能同时消灭所有敌人,况且就算战斗力真的足够,也有遭遇连续攻防失误的可能性......

具体该如何使用,既取决于玩家的喜好,又非常考验玩家的经验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还有运气。他甚至还可以考虑混合使用三种方法中的两种,但这又要考虑到物品的消耗速度问题。

不管怎么说,Roguelike「复杂性」的本质体现为玩家在为达成目的而努力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去寻找整个游戏策略空间的最优解,因为游戏存在多个不同的局部最优解,而通向它们的道路并非是一条直路。

同时,大部分Roguelike游戏的随机事件相互独立,玩家在游戏不提供信息的前提下无法预测接下来随机生成的内容,因此,在每一次面临选择时,他们会本能地倾向于选择当前的最优选项。而显然这种策略并不完美,他们还需要额外的游戏理解和运气才能保证自己在策略空间中的决策能通过游戏关卡的要求。

而这种「复杂性」,属于一个更宽泛的游戏性上的概念,也就是经常被玩家们提起的「自由度」。

非模式化:历史时期与游戏规模问题

说到自由度,很多玩家会以游戏是否贴近现实作为标准之一。而柏林准则中提到的「非模式化」也算是贴近现实的一环。它指的是玩家可以在游戏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尝试执行自己的所有动作。以几乎所有Roguelike游戏都会出现的场景为例子——也就是商店,非模式化的游戏会允许玩家在商店区域自由移动、使用道具或是攻击。

当然,作为场景的一部分,商店的老板当然也是可以选择进行战斗的。例如动作卡组构筑类Roguelike《伊甸之路》中,玩家除了正常和店长交易,还可以选择挑起和她的战斗。虽然这场战斗非常困难,但玩家还是有击败店长的可能的,如果真的在这场决斗中获胜,会解锁店长人物用于以后的战斗,还有可能触发游戏的隐藏结局。另外,这局游戏的剩下流程不会再出现商店区域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店长了。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非模式化设计并不是加一个可以参加战斗的NPC这么简单。它是一种底层用户交互方式的设计,通常需要在游戏设计的前期就定下来,而不是在开发的中途加入。

和「回合制」一样,《Rogue》虽然采用了非模式化的设计,但对当下的游戏设计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Rogue》的场景丰富度并不高,游戏内容主要依靠随机生成的物品和敌人来产生,这意味着游戏中各要素的互动方式是偏少的,而且因为游戏并不需要太强的画面表现能力,所以可以用逐个手动设计的方式实现。

而在游戏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化的现代,非模式化的设计很可能费力不讨好,因为这么做的成本会随着游戏内容的提升非线性地上升,因为游戏中的任何要素之间都有可能存在互动。而模式化的设计可以达成更理想的效果:例如《质量效应3》和《战神4》甚至没有提供「跳跃」这个动作,而是使用角色与障碍之间的「互动」动作取代,这样不仅减少了BUG的出现频率,角色的动作也更加流畅自然。

而现代的Roguelike游戏也完全没必要严格「非模式化」这种教条式的准则。《杀戮尖塔》游戏流程中的随机事件被许多玩家视为Roguelike游戏的必备要素,但它很显然是模式化的设计:玩家只能在几个预先设计好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而不是游戏给出现状,然后玩家利用自己的所能来解决困境或者赚取资源。

但这种模式化的随机事件显然不是游戏中的败笔,因为所谓的模式化或是非模式化不过是一个抽象的表面问题。它们的本质都是游戏作者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投入,不过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砍杀游戏:集中的开发资源和纯粹的目标

早期的电子游戏还不怎么需要考虑玩家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开发者通常会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简单地说就是游戏的目标会相对单一,几乎所有的设计都会为此服务。

虽然在这个年代使用上面这张梗图主要是为了吐槽玩游戏不了解故事背景的玩家,但是至少对于《Rogue》来说,这就是游戏作者希望玩家做的事情,也就是柏林准则中「砍杀游戏」的内涵。

但就和前面提到的「回合制」、「非模式化」类似,「砍杀游戏」不过只是另一条对《Rogue》浮于表面的总结。这一条总结的精神内核在现代已经被独立游戏精神继承,那就是刚才提到的,将几乎所有的游戏设计资源用在游戏的核心玩法上面——成功的独立游戏通常都有这样的特点。

至于为什么那群开发者在2008年对「砍杀游戏」这个标签这么执着,很可能是因为传统Roguelike和《龙与地下城》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后者注重的不只有游戏中的战斗场景,还有玩家对自己角色的扮演——没有丰富的故事背景和角色交互情节、主要都是战斗的「踢门团」通常都会被认为是低质量的「跑团」剧本。

回到电子游戏的设计上来。所谓「Roguelike游戏应该是砍杀游戏」的更本质的表达应该是「Roguelike游戏应当将开发资源尽量用到游戏的核心玩法上」。这个核心玩法的表现形式不一定非得是打怪升级,例如游戏新知此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潜入战棋Roguelike《隐形公司》,核心玩法是潜行与收集资源;不是很Roguelike的卡牌解谜游戏《密教模拟器》,核心玩法是解谜、探索和资源管理......

《密教模拟器》:用卡牌指代各种形象和抽象事物的解谜游戏

资源管理:返璞归真的游戏本质

能被称为Roguelike游戏核心的,是柏林准则中的「资源管理」。前面我们将强制玩家探索游戏未知领域的机制,地图探索,比作了Roguelike游戏的引擎,而资源管理便是这个游戏机器的能源。

如何创造游戏中的资源管理系统是每个游戏设计者都要学习的必修课。在大部分游戏中,提到资源管理,一般指的是游戏中各种资源的产出、消耗、转化与循环的过程。例如MMORPG中极度接近现实市场的经济系统、持续服务型游戏中对玩家进度的预测与控制、线性剧情单机游戏中难度曲线的设置等等。

而在Roguelike中,资源管理贯穿了几乎整个游戏的设计环节。

「随机环境」中生成的各种游戏内容,有的是资源本身,有的是对资源的消耗。

「砍杀游戏」意味着所有的资源终究是为了游戏的核心目的服务,「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结合「永久死亡」的机制后,玩家没有必要坚持自己的「仓鼠症」情结,获得了道具就尽量想办法将其用出去,而不是像许多RPG玩家那样,在游戏通关的时候背包里还有99个「小回复药」——这让游戏的节奏变得更加紧凑,让玩家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偏离预设好的「心流」路线。

而优秀的「地图探索」设计需要精密的资源管理系统作为根基——大部分平庸的Roguelike游戏都沿用了类似《杀戮尖塔》的有向分层图的形式而不是《FTL》的无向图形式,因为这么做可以减少一种由玩家管理的资源。当然,优秀的资源管理系统不一定需要尽量多的资源种类,但是如果在这资源管理系统方面的设计存在不足,会极大地限制其他游戏系统的设计。

结语

「Roguelike」这个标签指代的并不是一种游戏的类型,而更像是一种设计游戏的思路和手法。如同音乐中的「卡农」,是一种创造的规则,具备着远超外表的潜力与可能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15ms0-3:74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