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晋文明_GEN:META

导读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受到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中部分篇章涉及三晋文明的元素,令人悠然然而向往之。

《汉书·艺文志》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凡二十篇,包含了古代、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朱熹的《朱子类语》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堪称道德的最高准则,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论语》中部分篇章涉及三晋文明的元素,令人悠然然而向往之。

后土祠

地神后土

《论语·述而篇》记载一个小故事:“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意思是,孔子患病,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帝和地神祈祷。”孔子回答:“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后土祠在今山西省万荣县。文中所说的神祇,神是天帝,祇是后土。可见,孔子那个时代,对于后土如此信仰,人们生病要向后土祈祷,希望恢复健康。古人认为,大地承载万有,生长五谷,养育人类,因而立社祭祀后土。由于历史的发展,后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辞海》解释后土:“大地的尊称、土神或社神、古代掌管土地的官吏。”

古代建立国家,都要昭告后土。《周礼·大祝》:“建邦国,先告后土,用牲币。”每个朝代取得天下之后,在皇宫之左边建立太庙,作为宗庙;在右边建立社庙,祭祀后土。后土是国家领土的象征和保障。《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可见,夏商周每个时代,人们都要以不同的材质建立社庙。在古代如果发生战争,还要带着用木材制作的“社主”出征,护佑战争胜利。

《山西通志》记载:“轩辕扫地坛在后土祠上,相传轩辕祭后土于汾脽之上。”远在五千余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后,就在今山西省万荣县汾阴脽上举行大典,扫地为坛,昭告后土。尧舜禹三代设立大臣,管理后土祭祀;汉武帝建立后土祠祭拜,并写《秋风辞》;唐玄宗亲自去后土祠,并刻碑纪念;宋真宗祭祀后土祠,并将宝鼎县改为荣河县;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派大臣到万荣县祭祀后土等等。历代文人也在万荣后土祠留下美丽的诗篇,李白、王勃、薛瑄、顾炎武等都曾经写过有关后土祠的诗文。

后土文化有六个特征:一是社稷之源。古代帝王凡是建立宫殿,左为太庙,右为社庙,都要祭祀后土——社神,社神和稷神称为江山社稷,人们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二是祠庙之祖。后土祠从黄帝扫地为坛算起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愧为中国祠庙之祖。三是礼乐开端。祭祀为古代五礼之首,祭祀与音乐、礼仪密不可分,后土祭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祭祀活动之一。四是天坛之源。北京的天坛就是为了祭祀后土建立的。五是最早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古代每逢春社和秋社,都要举办庆祝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丰收。可以说,后土文化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来源。六是文明根脉。后土文化贯穿于中华文明史,《周礼》《礼记》《左传》《论语》《孟子》《淮南子》乃至二十五史等都予以明确记载。

后土祠位于黄河、汾河交汇之处——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脽上,成为海内外人们祭祀大地之神的胜地。现存后土祠,占地面积25268平方米。祠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品字形戏台、献殿、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殿等,为古代祠庙建筑群。祠内的正殿、献殿,建筑工艺精巧,光彩夺目。祠内有三座戏台前后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为全国独例。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得名。后土祠有木雕、砖雕、石雕、铁艺、琉璃,被专家称之为“建筑五绝”。祠内现存宋真宗赵恒御制御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明代重刻的金代《后土皇地祗庙像图石》碑和轩辕扫地碑,元刻汉武帝《秋风辞》碑,金代铁缸6口和明代铁钟。

秋风楼

临汾尧庙

巍巍帝尧

《论语·泰伯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伟大啊,帝尧作为一代君王,他像崇山一样巍巍耸立!上天是高大的,只有帝尧效法上天。他像大地一样广阔无边,人民无法用言语形容。他建树的功业如此崇高伟大,制定的礼仪制度如此光明灿烂。

帝尧,名放勋,庙号尧,出生于伊祁侯部族,史称伊放勋。《魏土地记》记载:“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帝尧故里在山西临汾尧都区伊村,定居在姑射山麓的平湖北侧。帝尧十三岁封于陶,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平阳,号为陶唐氏;二十岁,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文献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帝尧位列三皇五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时光黯淡了无数显赫人物,帝尧经过时光的淘洗依然光耀千秋。帝尧在上古时期功勋卓著,河东大地既有帝尧出生的传说,还有成亲、访贤、让位的传说。在陶寺遗址发现了远古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史前中亚最大的城址等等。该遗址属龙山文化晚期,与尧舜禹时期吻合。如今尧都区伊村村南的高崖上仍然耸立着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上面刻着“帝尧茅茨土阶”六个大字,与考古发现互相印证。

帝尧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专家称帝尧“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帝尧建立的唐国,是华夏大地最早的国家——“中国”。帝尧曾经在陶地当陶侯,后来改任唐侯,住在平阳,由此建立了唐国。秦汉时期设立河东郡,即如今运城市与临汾市的辖域,北部还要辐射到石楼和灵石两县。帝尧时期,收获的粟谷要保管和守护,用一道防护围墙夯筑在住地周边,这是国家早期的雏形。在甲骨文里,“或”字是这雏形的写真,“口”是围墙,“戈”是拿着武器守护。“或”就是最早的国字。唐部族建立唐国,住地成为国都,被后人誉为“尧都”。帝尧时期“万国林立”,唐国无疑是这万国林立的中心之国,先民将其称为“中国”。

帝尧在上垂拱而治,教化天下,初创法律,实行禅让;在用人上选贤任能,广纳群言,为了采纳臣民意见,设立“诽谤之木,敢谏之鼓”,这是今天华表的来历;在农业上钦定历法,观测四季,划定节气,下种耜田,发展农耕,拉开了农耕文明的序幕。帝尧生活俭朴,克己奉公,住茅草屋,穿粗布衣,与民同乐。帝尧时期,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帝尧的时代,就产生了民歌。《帝王世纪》记载:“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流传下来的尧时代的《击壤歌》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道:“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这首歌谣,反映了百姓富足悠闲自在快乐的生活,也可以看出心灵的闲适和没有压力,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三代之治”。孔子对帝尧的功绩十分赞叹,敬仰无比。

临汾市有尧庙和尧陵两处古迹。尧庙位于今临汾市尧都区,建于汉魏时代,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尧庙建筑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以及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等景观。广运殿是供奉帝尧的主殿,四周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惟妙惟肖。尧陵位于尧都区郭村,背山依水,风景秀丽,涝河从北向南流淌。尧陵土崖环抱,丘陵耸峙,松柏苍翠。陵前祠宇和山门庄严巍峨,雕饰彩绘,书有“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匾额。据祠内碑文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曾驻跸于此并拜谒尧陵。

运城舜帝陵

德自舜明

《论语·尧曰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帝尧说:“唉,舜啊!上天的命数降临到你的肩上,要真诚地保持中庸之道。如果天下百姓困苦和贫穷,你的天禄将会永远终结。”

舜,又称虞舜,姓姚,名重华,河东蒲州人。舜帝是古代五帝之一,曾经担任有虞氏的部落首领。《史记·五帝本纪》道:“舜生于诸冯,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都于蒲坂。”据《尚书》记载,帝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帝尧对舜进行了三年的考察,最后把帝位交给舜。舜继承了帝尧的帝位,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中国古代的禅让制自尧舜始。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的一种方式。郭沫若《先秦学术述林》评价禅让制:“禅让这种制度并不是儒家的创说,而是原始社会或未开化民族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民主雏形。”

舜帝登上帝位之后,完成了尧未完成的事业。他整顿部落组织,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同时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在舜帝的励精图治之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论语·卫灵公篇》赞扬舜帝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无为而治的帝王是舜帝啊,他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呢?恭敬的面朝南静坐而已,一切治理得井井有条。

虞舜被后人尊为“德圣孝祖”。《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自幼以孝行闻名,《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他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和弟弟,忍让原谅,宽厚仁慈,坚守孝道,得到交口称赞。虞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中庸》称赞:“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帝所缔造的“德孝”风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风、社风、国风,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崇拜与敬仰。

舜帝陵位于运城盐湖区市区北10公里处的安邑镇鸣条岗上。据《安邑县志》和陵庙内的碑刻记载,舜帝陵冢始于禹时,庙宇则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陵庙坐北面南,是一座帝王宫殿式建筑。陵前嵌有元代“帝舜陵”和明代“有虞帝舜陵”两块碑刻。陵园后为皇城,以廊房、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东西两侧配以钟楼和鼓楼。正殿建于高台之上,内塑有舜帝像。陵庙内除正殿为元代所建外,大部分为明清建筑。

曾在诗中赞尧舜——《七律·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河津龙门

大禹躬稼

《论语·宪问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羿,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奡,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力大无穷,善于水战,后被夏少康所杀。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认同南宫适的观点:“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崇尚仁德就是这样的人!”

大禹,姓姒,颛顼之孙。其父名鲧,因为治水失败,遭到帝尧的惩戒。大禹接过父亲鲧没有完成的使命,治水成功,受到赞赏。舜帝把帝位禅让于大禹,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孔子赞扬大禹和后稷,心系百姓,以德治国,赢得百姓的信赖,拥有天下。孔子反对战争,施行仁德。儒家发展孔子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观点,劝诫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德治国,否则不得善终。

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山西河津龙门一带,成为千百年来世代流传的佳话。大禹生活的时代,黄河流域群山阻隔,洪水为患,四处流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带来巨大的威胁。尧帝决心要消除水患,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和部落首领推荐大禹的父亲鲧。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被革去职务,流放到羽山。舜接任帝位之后,任用大禹治水。

大禹接过父亲没有完成的治水任务之后,发誓要治理好洪水。他吸取教训,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改“堵”为“疏”,殚精竭力,鞠躬尽瘁,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最终治水成功。《史记》记载,大禹一共开凿了九座山,疏通了九条河流。治理黄河是一项大工程。黄河从积石山到龙门山,南到华山以北,东到砥柱山和孟津,一直到洛水、大邳山,转而向北,流到大陆泽,再往北分成九条支流,注入大海。如此浩大的工程,在远古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也说明了大禹的治水之功至伟。

大禹治水最艰难的地方是河津龙门。《尔雅》道:“龙门地势险峻,河率破山以行,禹功于此最难。”河津龙门山有一座石门,悬崖峭壁,巨石嶙峋,坚硬无比,在这里开凿河道困难重重。大禹带领大军开山凿石,坚韧不拔,然而,工程没有多大的进展。大禹分析山脉地形,查看黄河水势,认为只有打通石门,才能躲开重峦叠嶂,因势利导,疏通河水。于是,率领民工凿开石门,疏通了河道,这就是传说中开凿龙门的工程。《水经注》道:“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李白的《公无渡河》描写了龙门的黄河雄壮和大禹治水的功绩: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大禹完成了龙门的治水工程之后,带领劳动人民治理了许多地方的水患。《庄子》一书记载说,大禹疏导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条,支流三千条,小河无数。大禹治水有功,根除了黄河水患,受到万民拥戴。

舜帝以禅让制的方式以禹为继承人。西汉伏生《尚书大传》记载,舜帝在位第十四年时举行祭礼,钟石笙筦齐鸣。音乐还没有结束,突然疾风劲吹,撼动屋宇,雷雨大作。舜帝沉思片刻后说:“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随即推荐大禹继位。舜帝与群臣高唱《卿云歌》:“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辰。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帝舜在位三十三年后,举行祭告天地的仪式,然后把帝位传给大禹。

舜帝传帝位于大禹时,告诫大禹道:“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帝舜说:“来,禹!洪水威胁我们的时候,你尊重信诺,治水成功,只有你贤能。人心险恶,道心精微,精心专一,执行中道。”儒家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称之为“十六字心诀”,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旨。

大禹即位后,以今山西运城市安邑为都城,国号夏,改定日历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说苑》赞扬大禹之德:“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大禹励精图治,治理水患,生活简朴,天下太平。《论语·泰伯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赞扬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用武力夺过来的。”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孔子感慨春秋时期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弑君篡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帝和大禹,通过禅让制传承帝位,以仁国,以德服人。

大禹建都安邑,其遗址在山西夏县的禹王城。《括地志》道:“安邑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十五里,本夏之都。”禹王城遗址出土了东周至汉代的许多文物,其中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书。从尧舜禹开始,河东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

士师皋陶

《论语·颜渊篇》:“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这是子夏回答樊迟的话。文前还有一段话,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可以使邪者归正。”樊迟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夫子,问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深刻啊!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提拔起来,不仁的人被疏远了。商汤王治理天下,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被疏远了。”

皋陶,偃姓,山西洪洞县皋陶村人,中国古代司法鼻祖。帝尧时期,皋陶担任士师,制定了古代第一部《狱典》,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法官。他担任士师期间,天下无虐刑、无冤狱。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皋陶以执法如山著称,帝尧则主张宽容,他们从不同方面维护了天下安定清明。

舜帝执政时期,继续任用皋陶担任士师。他创立刑法,完善制度,用刑法晓谕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辅助教化,社会十分安定,很受人敬重。皋陶主张“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五刑是斩首、阉割、断足、割鼻和刺面;五教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刑和五教相辅相成,对于稳定社会起到重大作用。舜帝对于皋陶的政绩十分赞赏:“皋陶!臣民遵纪守法。你作为士官,阐明五刑之法,辅佐五常之教,达到了治理国家的目的,人民的行为合于法治。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没有刑罚,人民合于中道,这是你的功业,好啊!”皋陶回答:“舜帝的德政没有失误,治理措施简约,宽容百姓,刑罚不及于子孙,奖赏延及于后世。宽宥过失无论大小,处罚罪人无论大小;处罚可疑时从轻,赏功可疑时从重;与其杀掉无辜的人,宁可违背律条。好生之德,得到民众的喜爱,因此民众不会冒犯官府。”

皋陶执掌刑罚,教化民众,取得了重要功绩。画地为牢,据说是尧舜时期的故事。人们触犯了法律,官府在地上画一个圆圈,让犯罪和有过错的人站在其中,反省过错,这就是早期的牢房。《大禹谟》记载,大禹也非常赞赏皋陶:“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大禹说,我的德行不能胜任,民众不会依归。皋陶树立德政,降下恩德,民众拥护皋陶。舜帝应该思念皋陶,思念啊思念,难以释怀,宣德的是皋陶,推行法律的是皋陶,你要重视他的功绩。

大禹即位后,依照禅让制度,推举皋陶为继承人。可惜皋陶去世,未能继承帝位。皋陶死后,大禹又把继承人定为皋陶后人伯益,伯益又去世,大禹才把帝位传给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唐玄宗天宝二年,追封大禹为“大唐德明皇帝”。大禹继位后,江淮诸国对大禹有微词,皋陶宣讲大禹的功绩:“身执耒锸,以为民先。”吃苦耐劳,公而忘私,排除水患,使民安居乐业。皋陶的宣传消除了误会,凝聚了人心,巩固了国家的稳定,为大夏国建立了功绩。

晋文公

重耳谲诡

《论语·宪问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谲”,权诈,诡诈,指善于权谋;“正”,合于规范礼法,遵奉礼制。孔子认为,晋文公为人诡诈,不守规矩;齐桓公为人公正,不搞权谋。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国第二十二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父为晋献公,母为狐姬。晋献公十一年,骊姬受到晋献公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因此害死太子申生,重耳被迫逃亡。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杀死晋怀公,自立为晋国国君。齐桓公,姓姜,名小白,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在上整顿官僚机构,制定三官制度,致力推行改革;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改革赋税政策,发展经济,积财通货;军事上军政合一,寓兵于农,加强战备,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为什么说晋文公“谲而不正”呢?

原来,晋文公心机深重,行事诡诈。有个成语“退避三舍”,讲的是晋文公与楚国作战的故事,历史上称为“城濮之战”。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天下混乱。公元前634年前后,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晋国受到威胁,于是与楚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战争开始后,晋文公假意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其实是避楚军锋芒,诱敌深入。楚国大将子玉率军急进,两军对峙于城濮。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遭到晋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楚国大败之后,中原诸侯国鲁、曹、卫、陈、郑等脱离楚国,转而依附于晋国。晋国举行“践土之盟”,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左传》记载:“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周襄王封晋文公为“侯伯”,晋国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权力的地位。晋文公以诸侯的身份召见天子,孔子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因此批评晋文公“谲而不正”。与晋文公相比,齐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曾经带兵解救周王室的危机。但是始终遵守臣子的本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因此,孔子说齐桓公是“正而不谲”。

晋文公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和经济措施,晋国变得强盛起来。第一,任用狐偃为相,先轸为帅,选拔赵衰、胥臣等贤臣辅佐他治理国家。第二,制定制度,依法治国,赏赐有功之臣。第三,倡导伦理道德,建立社会秩序。第四,发展经济生产,鼓励发展农业,减轻关税,便利通商,宽免农民劳役。第五,进行军事改革,增加军队编制,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晋文公于城濮大败楚军后,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顾颉刚说:“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据清代光绪版《山西通志》记载,晋国在绛建立国都。山西绛县遗存有晋文公墓、晋献公墓、晋灵公墓,合称“晋国三公墓”。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西岭,依地形而设,高达30余米,犹如山丘,墓后岭顶建有祠庙。墓地松柏如盖,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庄严静穆。墓前有一通石碑,上书“晋文公墓”。司马迁说:“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子夏

西河设教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主张学问之道,贵在博览群书并笃志坚持,恳切提问,勤于思考,如此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夏的治学思想影响深远,直至今日许多学校以此作为校训。

卜子夏,姓卜名商,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期晋国温邑人,做过鲁国太宰。子夏是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门七十二贤乃至十哲中的佼佼者。他曾经在西河设教,传播儒家思想文化。

《论语》中记载了卜子夏的许多事迹。他少时家贫,生活清苦,学习勤奋。孔子道:“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荀子·大略》篇也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他14岁时离开家乡,奔赴鲁国拜孔子为师。他到鲁国后,方知三年前孔子已带弟子出游,当时正在卫国。他立即赶赴卫国,拜孔子为师。《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跟随孔子,好学不倦,切问近思,学习六经,遇到问题常常求教,直到明白。他学习优异,孔子推荐子夏担任鲁国莒的宰相。

卜子夏被孔子视为“文学”科的佼佼者。他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强调官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官员。他主张做官取信于民,才能使民效劳。他性格耿直,为人豪爽,阳光俊朗,严以律己,风范长存,是一个有操守和气节的人。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他具有气节,不慕权贵,坚持独立人格,成为古代社会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去世后,卜子夏来到龙门西河设教讲学,长达五十余年,弟子多达三百余人。他讲授孔子学说,传授六经思想,倡导学术自由,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发展。他教育弟子学以致道,循序渐进,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治国安邦的技艺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西河教风”。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当时的社会名流如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等人,皆受业于卜子夏,都是他的学生,而荀子、李斯、韩非则是他的再传弟子。魏文侯也曾“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卜子夏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大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周威烈王六年,87岁高龄的卜子夏在西河逝世,葬于今山西河津市东辛封村。其后裔世居辛封等地,今东辛封村东南存有卜子夏墓。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子夏祠堂,在墓地修建了碑亭,碑亭石刻:“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尚说西河。”

当代学者何新说:“卜商子夏是春秋战国之际孔门中由儒学礼治思想过渡到法家政术思想的一位枢纽人物。名震当时,学泽后世,是孔子经世思想的嫡传弟子,是法术思想的先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一位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来源:晋南道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无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0ms0-3:75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