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2022第二届中国数字金融论坛现场的数字人民币IP“圆圆”。王晓强摄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数字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布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是指基于预定事件触发、自动执行的可控制数字人民币的计算机程序。简单来讲,就是用计算机程序写一份合同,按照约定条件自动完成数字人民币支付履行合约义务。
业内人士认为,在“元管家”等产品发布后,未来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可以碰撞出更多的应用场景,这将加速数字人民币的落地推广。
有效解决消费“痛点”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理发店、健身房、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预充的钱打了水漂。现在,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办法。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正是为了解决消费者的这一“痛点”。
杭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将以亚运会场景建设为主线分五个阶段开展:金色财经报道,杭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杭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专题会议指出,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在亚运会、数字杭州、民生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数字人民币试点整体分五个阶段开展,今年 4-8 月是重点攻坚阶段,要以亚运会场景建设为主线,实现亚运核心区域全覆盖目标。要积极探索创新,借鉴前两批试点地区宝贵经验,学习北京冬奥会试点成功模式,突出杭州特色,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试点工作,为国家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提供杭州实践。(杭州日报)[2022/4/23 14:44:01]
据介绍,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预付资金类商户卷款跑路、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数研所调研了消费者、商户、监管机构等各方需求和痛点,设计并发布了“元管家”,该产品能够在数字人民币的钱包上部署智能合约,在预付消费服务场景提供防范商户挪用资金、保障用户权益的解决方案。
北京市朝阳区厚海培训学校是首批参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消费服务项目的商户。该校校办主任黄亚锋表示,随着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投入使用,家长们可以享受更加放心的服务,培训机构借助数字化平台帮助解决资金管理和家长信任问题。
观点:数字人民币将加速融入生活:4月3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已于3月31日召开的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宣布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增加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厦门市、浙江省承办亚运会的6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景试点结束后转为试点地区。
专家认为,数字人民币扩大试点的时机已经成熟,有序增加试点地区正当其时。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政务缴费等领域形成一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数字人民币将加速融入百姓生活。(经济日报)[2022/4/3 14:01:45]
在传统账户模式下,预付资金管理主要通过商业银行为商户开设专户的方式解决,预付资金全部归商户所有,无法彻底解决用户权益保护问题。数研所副所长狄刚介绍,在采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进行预付资金管理的情况下,运营机构根据商户的业务模式,比如预付资金对应的商品或服务内容、预付资金结算模式、违约条款等,选择合约模板并在可信环境中部署。
大连完成全国首笔B2B平台数字人民币结算:金色财经报道,据辽宁日报消息,大连金普新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强引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中国北方算力最大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北方唯一百亿级数字能源产业基地落户,大连数谷、特来电等数字链项目全面启动,完成全国首笔B2B平台数字人民币结算。[2022/1/7 8:32:06]
简单来说,当消费者向商户预付资金时,运营机构为每一位消费者创建一个加载了智能合约的数字钱包,一方面将合同条款写入智能合约,商户不能随意划转消费者的预付资金;另一方面在实际消费之前,预付资金仍然归消费者所有,即使商户破产清算,也能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当消费者完成实际消费后,商户发起智能合约的执行请求,智能合约检查是否符合约定的执行条件,只有符合条件才能将预付资金划拨至商户。从技术上排除了人为操作挪用预付资金的可能。消费者能在数字人民币APP看到每笔资金的动账明细,商户也能通过运营机构的服务渠道,看到预付资金的实时状态,便于开展经营安排。
“这有助于保护消费者和商家双方的合法权益。”博通咨询高级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元管家”主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使用不透明、容易被挪用或商家“跑路”问题。这一产品的创新之处主要是运用智能合约技术完善预付费的支付流程,消费资金所有权比之前更明晰,同时将合同条款写入智能合约,技术上排除了人为操作挪用预付资金的可能。
Uniswap上USDC流动性创18个月低点:7月3日消息,Glassnode数据显示,Uniswap上USDC流动性创18个月低点,为186,154,314.42美元。[2022/7/3 1:48:15]
场景应用潜力巨大
“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来自很多行业、地区迫切希望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市场需求。”狄刚介绍,如财政补贴、贷款、科研经费等,对资金发放对象和支付用途有严格限定的场景;预付资金管理、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涉及资金存管、存在多个主体之间复杂资金往来关系的场景;周期缴费、押金退还等,需要保障资金及时自动划转的场景,以及高度依赖可信信息输入的供应链贸易等场景。
“在这些典型场景中,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都将展现出控制风险、保障权益、增进互信、降本增效等积极作用,为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提供支持。”狄刚表示。
记者注意到,目前各试点地区开展的消费红包活动已经是数字人民币的一项标准化解决方案。消费红包借助智能合约限定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条件,不能转账,无法兑回银行账户,只能在指定的商户消费使用。如用户超期未使用,该部分数字人民币将按照智能合约设定,自动返还给出资方。消费红包线下、线上通用,可以拆分使用,可以叠加“满额可用”等额外条件,初步体现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互通性和模板化优势。
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结束后,自主充值仍能继续使用:在本周末(10月18日)深圳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结束后,已下载数字人民币App的用户,自主充值仍能继续使用。(贝壳财经)[2020/10/16]
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机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场景搭建。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张晓峰介绍,交行初步形成了围绕行业特有专业属性的智能合约模板,嵌入美丽乡村、教育培训、企业服务等行业场景,创新“可插拔、能拼装、快输出”的智能合约产品服务,并结合区域特点和客户特性,进一步配套针对性的智能合约产品储备和闭环式解决方案。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仍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接下来数研所将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双层运营框架下继续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狄刚介绍,一是有序推广成熟的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解决方案,从教育培训行业拓展至零售、餐饮、体育、员工福利等各类具有预付资金管理需求的场景,运用监管科技手段助力相关行业防范风险、促进消费、激发活力。二是响应各行业差异化的市场需求,进一步丰富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解决方案,在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资金结算领域,商户营销、智能缴费等零售领域以及内外贸易等领域落地智能合约应用。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持续优化底座支撑能力,加快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建立完善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保障合约模板的合法性、有效性和互通性,推进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可信环境建设,并制定配套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广泛发挥社会创新力量。
运营机构也将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领域持续发力。张晓峰表示,交行后续将利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服务平台的开放和开源,协同合作机构共同丰富智能合约模板,共建智能合约生态,拓展在财政、民生等公共领域的应用,实现对公共资金的全链路监控,提升政府资金效用。
后续建设仍待完善
当前,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应用中面临着制度衔接、剩余风险防范等难题,这在接下来的应用推广中仍有待解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何东认为,智能合约虽然可以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增加便利,降低交易的履约成本和风险,但也要避免透明度低的问题,防范偏见与歧视,同时还需要考虑相关法律的执行与纠纷解决机制。
对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发展,杭州云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步添认为,下一步应致力于不断探索如何保证合约的安全,如何让普通用户也能读懂数字合同,如何更好地让合约开发标准化,降低开发难度,降低生态伙伴的投入成本,从而具有更广泛场景的适应性。
王蓬博表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场景广泛,目前在政府补贴、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应用较多,未来只要符合资金不透明、对支付用途有严格限制等条件的场景都有应用潜力。但当前还是应加快完善相应的官方平台建设和底层设计,才有助于将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
在谈及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发展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在消费红包、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在具体推进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要在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营商环境建设和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方面切实发挥作用。智能合约本身需要具备的一致性、可观测性、自强制性等技术特性,叠加数字人民币法币地位和“账户、准账户和价值特征”优势,有利于提升交易透明度,降低履约成本和违约风险,有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降本增效和监管能力优化。其次,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要坚持开放包容、公平竞争,要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双层运营”架构的原则下统筹推进,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壁垒。要广泛连接各类外部生态,确保在智能合约系统和外部系统、身份验证和合规性检查数据以及运行环境等方面实现互通,更高效地适应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再次,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要注意制度衔接和风险防范。范一飞表示,一方面,合约模板的合法性、一致性和通用性是智能合约发挥强制履约价值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建立有效机制对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有助于解决现实难题,但是智能合约并不能消除各行业的原生风险,要加强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探讨业务剩余风险管理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