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巨变造就了今天的江南水乡_THE:ENT

内科医生阿林娜·热加林娜:口腔中出现异味可能是许多疾病的信号

内科医生阿林娜·热加林娜:口腔中出现异味可能是许多疾病的信号

据俄罗斯卫星网:内科医生阿林娜·热加林娜向第五频道表示,口腔中出现异味可能是许多疾病的信号。

热加林娜指出,大约70%的人遇到过这种困扰。医生强调:“通常是在患牙齿疾病和耳鼻喉疾病时会出现口腔异味,那时出现的某些条件会令口腔中的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这包括没有及时医治的龋齿,明显的牙周病和牙齿出血。”

同时,口腔异味也可能是由扁桃体发炎和鼻窦炎等疾病引起的。此外,口腔异味还经常会是胃、肠、肝脏等疾病的征兆。首先,若出现口腔异味,应该去看牙科、耳鼻喉科、内科或胃肠病医生。

早前,Express援引肿瘤学医生的数据报道称,手掌上出现深沟、肿块及其瘙痒可能是癌症的最早信号。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209.html

皮肤科医生奥列西娅·马尔克洛娃:身体上的红痣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的信号

皮肤科医生奥列西娅·马尔克洛娃:身体上的红痣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的信号

据俄罗斯卫星网:皮肤科医生奥列西娅·马尔克洛娃向第五频道表示,身体上的红痣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的信号。据她介绍,人们经常将红痣与可能与血管疾病以及过敏表现有关的任何红点混淆。红痣是一种血管瘤——小的血管增生,略微突起在皮肤上。

马尔克洛娃强调:“当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原因毫无疑问是肝脏被破坏……如果肝脏开始遭受痛苦,而且有各种遭受痛苦的原因。最常见的是胆汁淤积。”医生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可能是由环境中的重金属和病感染等有物质引起的。

皮肤科医生认为:“第三是服用抗抑郁药和激素类药物。如果在这之前外来物质混合在一起,肝脏就会更糟糕地工作。因此,红痣是这些疾病的一个表现。对健康没有任何损害,但影响美观。”马尔克洛娃建议在咨询医生后采用激光手术方法去除红痣。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755.html

皮肤科医生奥列西娅·马尔克洛娃:身体上的红痣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的信号

皮肤科医生奥列西娅·马尔克洛娃:身体上的红痣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的信号

据俄罗斯卫星网:皮肤科医生奥列西娅·马尔克洛娃向第五频道表示,身体上的红痣可能是肝脏有问题的信号。据她介绍,人们经常将红痣与可能与血管疾病以及过敏表现有关的任何红点混淆。红痣是一种血管瘤——小的血管增生,略微突起在皮肤上。

马尔克洛娃强调:“当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原因毫无疑问是肝脏被破坏……如果肝脏开始遭受痛苦,而且有各种遭受痛苦的原因。最常见的是胆汁淤积。”医生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可能是由环境中的重金属和病感染等有物质引起的。

皮肤科医生认为:“第三是服用抗抑郁药和激素类药物。如果在这之前外来物质混合在一起,肝脏就会更糟糕地工作。因此,红痣是这些疾病的一个表现。对健康没有任何损害,但影响美观。”马尔克洛娃建议在咨询医生后采用激光手术方法去除红痣。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7069.html

少女艾维·斯怀尔发起“雕像运动”:被忽视的化石猎人玛丽·安宁本该拥有名字

少女艾维·斯怀尔发起“雕像运动”:被忽视的化石猎人玛丽·安宁本该拥有名字

据澎湃新闻(记者朱喆实习生高梦宇):近日,刚结束全球首场直播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又传出令人兴奋的消息,由少女艾维·斯怀尔(EvieSwire)发起的纪念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玛丽·安宁的“雕像运动”(MaryAnningRocks)目前已成功筹集7万英镑,人物雕像草图也已对外公布。

谁是玛丽·安宁(MaryAnning)?

1800年的一天,滨海小镇莱姆吉里斯(LymeRegis)的街头,杂耍艺人像往常一样进行马戏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叫好。正当所有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时,一声尖叫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循声看去,一位抱着孩子中年妇女被雷电劈中,瘫倒在地。人们手忙脚乱的抢救,发现女人瞳孔散大,早已没了生气,怀中的15个月大的女婴却依旧安然无恙。

那个奇迹般生还的孩子,就是玛丽·安宁。

玛丽·安宁画像wiki图玛丽头脑灵活,聪明过人。成长过程中,她逐渐对博物学格外感兴趣。为了贴补家用,她常常徘徊在海边的峭壁,收集一些海洋动物化石卖给游客。12岁时,玛丽就已经成了小镇远近闻名的化石挖掘专家,很多博物学家,包括提出灾变论的地质学家威廉·巴克兰(WilliamBuckland)都曾是她的主顾。1811年至1828年,玛丽共发现三具古生物化石,包括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第一具蛇颈龙化石和第一具完整的翼龙化石。她因此获得了一个称号,叫“化石猎人”。

玛丽·安宁发现的翼龙化石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官网图在那个对生物灭绝尚不了解的时代,接二连三的化石证据引发了震动。人们隐约感到,在《圣经》描述的大洪水之前,地球上确实生活过一些神秘生物。可惜的是,玛丽·安宁的发现常常归功于她的男性“买家”们。她在一封信中表达过内心的失望和挫败,“这个世界卑鄙地利用了我,我怕我对所有人都产生了怀疑”。玛丽因乳腺癌去世,终年47岁。

当时,英国学界对这位“自学成才”的古生物学家并不那么重视。

作为出身于贫穷工人阶级的女性,玛丽未曾进入大学,她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所有成就,依靠的都是她过人的天赋以及自身的努力。

因为缺少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背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地质学会都曾将她拒之门外(编注:离世前几个月,她才刚刚获得伦敦地质学会的荣誉会员)。她不能在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作品,也不能作为嘉宾参加任何会议或讲座。

在她生前也没有任何一种新物种以她命名。然而那些从她手中购买过化石的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研究平步青云,却鲜少有人在论文中提及她的贡献。

2010年,英国皇家学会确认了她“英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科学家之一”的地位,不过直到2017年,很多教科书仍拒绝将她划入“世界上最伟大的古生物学家之一”的行列。

11岁女孩为偶像的努力

近年来关于玛丽·安宁的关注逐步增加,奥卡斯影后凯特·温斯莱特还在2020年9月公映的玛丽·安宁传记电影《菊石》(Ammonite)里扮演了这位传奇女性。

《菊石》电影海报很多人也曾讨论要为她建一座雕像,2018年,一个名为艾维·斯怀尔的英国女孩大胆地行动起来。

艾维·斯怀尔RebeccaWarbis图和玛丽一样,艾维也是个近乎天才的化石狂。在很多孩子还沉迷于动画片的时候,发掘化石就成了她最爱的课余活动,侏罗纪海滩也成了她和妈妈最常去的地方。2018年的一天,11岁的艾维刚找到一块龙虾化石,她抬起头,天真地望向身旁同样在挖掘的母亲安雅·皮尔森(AnyaPearson):“妈妈,为什么玛丽没有雕像?”

安雅对艾维的问题并觉得奇怪,她说:“我鼓励我的孩子,要坚持他们所相信的”。她耐心地向艾维讲述了玛丽在19世纪上半期的处境。一方面,在维多利亚时代,工人阶级没有财产和权利,玛丽没有受过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另一方面,玛丽本身的女性身份意味着她在当时的科学界无法获得与很多男科学家等同的权利,比如为报纸撰稿,或是正式加入位于伦敦的地质学俱乐部。

MillicentFawcett雕像phaidon图当听到英国议会广场上出现了首个女性雕像——女权主义者米莉森特·福西特(MillicentFawcett)的消息时,艾维决定以同样的方式纪念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玛丽·安宁雕像运动”项目应运而生。艾维说:“玛丽不被允许加入科学界,这就是为什么她现在会被人们遗忘。如果我有一台时间机器,我会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他们都错了。她是如此伟大,成就又是如此惊人。”

在玛丽·安宁当时挖掘化石的海滩上,艾维挖到了一块大的菊石。crowdfunder.co.uk图在妈妈的帮助下,艾维开始在网络上聚集志趣相投的古生物爱好者,成立了声势浩大的“安宁军”(AnningArmy)。

全球各地的“安宁军”crowdfunder.co.uk图不久后,艾维又写信给传奇野生动物广播公司的大卫·阿滕伯勒爵士(SirDavidAttenborough),希望能获得他的支持,并成功获得爵士的回信。为玛丽·安宁正名

她的倡议逐步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包括英国地质学家协会、著名学者爱丽丝·罗伯茨教授(ProfAliceRoberts)、小说家特蕾西·切瓦利埃(TracyChevalier)等很多官方与个人的支持。

英国各界名流纷纷表示支持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地球科学负责人查理德·赫林顿教授(ProfRichardHerrington)表示,“玛丽的很多发现,包括最著名的翼龙和翼龙标本,对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用一座雕像来表达我们对她的敬意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2019年春,艾维开始通过网络渠道为玛丽·安宁雕像的建造筹集资金。两年间,在英国广播公司、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多家官方机构的帮助下,艾维已经成功募捐超过70,000英镑(约合人民币621,880元)。

2021年1月下旬,玛丽·安宁雕像的设计师丹妮丝·达顿(DeniseDutton)绘制的草图也正式曝光。她从莱姆吉里斯的小学生们的创作中找到了灵感,从而设计了玛丽·安宁带着她的爱犬特瑞(Tray)一同漫步的造型。

雕塑家丹妮丝·达顿设计的玛丽·安宁雕像设计草图c/oMaryAnningRocks图艾维看到草图后难掩期待之情,她说:“我真想马上看到雕像的成品。它看起来如此逼真!”根据媒体报道,这尊13英寸小雕像也开始投入制作,后期还需要大约3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66,520元)来支付规划许可费、地面工程和雕像安装等费用,“玛丽·安宁雕像运动”的网络筹款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官方希望和预计这座雕像能在2022年5月21日玛丽·安宁的诞辰纪念日前完工。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809.html

英国营养学家指出四种有助于避免腹部脂肪的食品

英国营养学家指出四种有助于避免腹部脂肪的食品

据俄罗斯卫星网:《每日快报》报道称,英国营养学家指出四种有助于避免腹部脂肪的食品。报道指出,首先应该食用高蛋白食品,特别是鱼和鸡蛋。专家的建议中还有金鱼,因为在鱼类品种中它是最节食的食品并且含有很少的脂肪。

鸡蛋应该是饮食中最重要的食品。根据研究表明,早餐吃鸡蛋的人比那些早餐吃含卡路里的碳水化合物的人会多减去65%的多余体重。专家把这个结果与鸡蛋联系起来,鸡蛋可以有饱腹感且减少对食物的渴望度。

可能的话必须把草莓、马林果和蓝莓列入饮食中,因为它们是纤维最好的来源,会改善消化并有助于抵抗腹胀。营养学家还建议吃富含番茄红素的西瓜:它提高了精氨酸的水平,精氨酸是一种改善人体燃烧脂肪能力的氨基酸。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7123.html

在最近两次冰期之间的间隔期北冰洋和邻近的北欧海主要由淡水而不是盐水组成

在最近两次冰期之间的间隔期北冰洋和邻近的北欧海主要由淡水而不是盐水组成

据科技日报(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4日发表的一项环境科学最新报告,德国科学家团队“重建”了古海平面冰期。报告指出,在最近两次冰期之间的间隔期,北冰洋和邻近的北欧海主要由淡水而不是盐水组成,而且洋面上覆盖了一层很厚的冰架。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学界基于之前对淡水水位估计的古代海平面模式和状况可能需要重新修正。而重新理解北极地区过去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帮助科学家们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

世界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北冰洋,其实就是以北极极点为中心的一片辽阔水域,占北极地区面积的60%以上。现在,2/3以上的北冰洋洋面全年覆盖着厚达1.5米到4米的冰块,由于洋流的运动,这些海冰还会不停地漂移、分解、融化。

以往研究显示,北冰洋过去可能有更大一部分被冰架覆盖。不过,由于对北极海洋沉积岩芯的样本解读存在难度,科学家们一直无法找到这个冰架的证据。

鉴于此,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科学家华尔特·盖伯特及其同事的研究证明,对同位素钍-230(230Th)的分析,可以用来“重建”北冰洋过去的环境。230Th来源于盐水中铀的衰变,会被捕获在海洋沉积物中,可以根据海洋沉积岩芯的深度判断某个时间点的盐度。

研究人员指出,北冰洋和北欧海沉积岩芯的多个层位都缺少230Th,说明这些时间点并没有产生任何230Th,也就是说,不存在盐水。研究人员推断,该地区在7万-6.2万年前以及约15万-13.1万年前都是淡水,而且这些变化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

研究人员认为,在淡水存在的时期,一个冰架延伸到了北欧海,可能挡住了这些水体,让来自大西洋的盐水无法流入。他们还指出,这个过程可能提供了一个让淡水快速流入大西洋的途径,在海平面重建时或应将此考虑在内。

在论文随附的一篇“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美国科学家沙朗·霍夫曼认为,基于以上结果,可能会让研究人员重新评估该地区发生的剧烈变化。

相关报道:北冰洋曾以淡水为主

据中国科学报(唐一尘):在最近两次冰期的间隔期,北冰洋和邻近的北欧海主要由淡水而不是盐水组成,而且洋面上覆盖了一层很厚的冰架。2月4日刊登于《自然》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之前对淡水水位估计的古代海平面重建可能需要重新修正。

摸清北极地区过去的气候和环境能帮助人们预测北极未来的可能变化。既往研究显示,北冰洋过去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被冰架覆盖。不过,由于对北极海洋沉积岩芯的样本解读存在难度,研究人员一直无法找到这个冰架的证据。

德国不来梅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deWalterGeibert和同事证明,对同位素钍—230(230Th)的分析可以用来重建北冰洋过去的环境。230Th来源于盐水中的铀衰变,会被海洋沉积物捕获,从而可以根据海洋沉积岩芯的深度判断某个时间点的盐度。

研究人员指出,北冰洋和北欧海沉积岩芯的多个层位都缺少230Th,说明这些时间点并没有产生任何230Th,也就是说不存在盐水。他们推断,该地区在7万~6.2万年前以及约15万~13.1万年前都是淡水,而且这些变化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

Geibert等人认为,在淡水存在的时期,冰架延伸到北欧海,可能挡住了这些水体,让来自大西洋的盐水无法流入。他们还指出,这个过程可能提供了一个让淡水快速流入大西洋的途径,在海平面重建时或应将此考虑在内。相关评论专家在同时发表的观点文章中写道:“以上结果可能会让研究人员重新评估该地区发生的剧烈变化。”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7123.html

中国贵州省发现距今6.35亿年、迄今最古老的陆地真菌化石比此前认为的时间提前两亿年

真菌状微化石的显微图像。图片来源: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据科技日报(刘霞):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中美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撰文称,他们在中国贵州省发现了距今6.35亿年的小型微体化石,这可能是迄今最古老的陆地真菌的化石。这一发现将真菌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前推了大约2亿年。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大约7.5亿到5.8亿年前,地球处于冰冻的“雪球地球”时期。在这一时期,陆地真菌的出现可能有助于地球从一个“雪球”过渡到拥有多种生态系统的星球——这些古真菌可以分解矿物质和有机物,让营养物质在大气和海洋中循环,创造出更适宜的条件,为陆地动植物的最终出现和繁衍铺平了道路。

研究人员在中国贵州省陡山沱组的一块沉积岩内发现了这种线状细丝化石(真菌构造的标志),其可追溯到埃迪卡拉纪(Ediacaran,约6.35亿至5.41亿年前)时期。

为找到这些化石,研究人员将岩石薄片打磨得足够薄,厚度不超过50微米,以便光线穿透。功能强大的显微镜揭示了这种真菌的小卷须,直径只有几微米,大约是人类头发宽度的1/10。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还使用了更先进的显微镜来检查这些化石,并建立了其结构的数字副本。幸运的是,“许多结构保存完好”。分叉的细丝表明,这些化石源于生物而非矿物。尽管某些类型的细菌也会产生分支,但这些细丝最接近真菌。

此前的研究表明,陆生真菌可能最早出现于距今4.5亿年前,但新化石将时间改写为6.35亿年前。研究人员称,地球极早期出现的生物化石证据异常罕见,这一微化石和其他最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拼凑出生命如何出现的重要线索。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068.html

《地质学》:新研究揭示埃迪卡拉纪海洋深层海水可能已经开始大规模氧化

埃迪卡拉纪深水相蓝田组黄铁矿的主要形态及其原位微区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通常认为,氧气是复杂多细胞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条件之一。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埃迪卡拉纪海洋,其深层海水是否发生了大规模氧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伟副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了解当时海洋的氧化状态提供了新的证据,相关成果于2021年1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地质学》(Geology)。

距今6.35–5.38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时期。该时期地层中产出了大量由复杂多细胞生命组成的化石生物群,例如:华南扬子地台的“蓝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及“石板滩生物群”等。复杂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它们的出现代表着当时海洋环境中含氧量的增高,但是许多研究却认为新元古代晚期埃迪卡拉纪海洋的深水区仍处于还原状态。

近期,南京古生物所王伟副研究员、关成国助理研究员和周传明研究员等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同事合作,利用黄铁矿硫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方法(nanoSIMS),并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揭示了埃迪卡拉纪海洋中的硫酸根库容量比先前估计的要高,表明当时深层海水可能已经开始大规模氧化。同时,本研究指出全岩硫同位素指标在古环境重建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多借助于地球化学手段,硫同位素是其中最常用的地化指标之一。在大气含氧量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陆源硫酸根离子是海洋的重要氧化剂,对古海洋深水区的氧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硫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硫酸根与有机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硫同位素在氧化态(硫酸根)和还原态(例如黄铁矿)中发生同位素分馏。尽管引发硫同位素分馏的因素很多,但其分馏程度(Δ34S=δ34SCAS–δ34SPy)常用来反推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中的硫酸根浓度和古海洋的氧化能力。

埃迪卡拉纪沉积地层中的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不同沉积层位的Δ34S值存在较大变化范围(0~50‰)。综合其他地化指标,普遍认为埃迪卡拉纪较大范围的Δ34S值与该时期海洋中较低的硫酸根浓度有关(深水区硫酸根浓度<1mM)。然而,以往传统硫同位素方法的应用多采取全岩分析手段,缺乏系统的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并未充分考虑沉积硫化物(例如黄铁矿)形成过程及后期成岩作用的复杂性。早期的方法有可能导致所提取的古海水中的同位素信号叠加了其他介质(例如孔隙水、成岩后期的地下水体)的信号,致使我们对当时海洋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的认识产生偏差。

为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团队以埃迪卡拉纪深水相蓝田岩芯样品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埃迪卡拉系蓝田组硫同位素组成复杂变化的原因,并评估了全岩硫同位素方法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环境的可靠性。连续、完整、新鲜的岩芯样品为进行系统可靠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究结果表明:1)埃迪卡拉纪蓝田岩芯中的沉积黄铁矿主要存在两种形态:草莓状黄铁矿和自形/半自形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具中等大小的粒径范围(5.9±2.0μm–8.7±4.1μm),具较低且稳定的同位素组成(δ34SPy均值为–25.3±6.2‰),形成于底层水体或沉积物的浅表面,代表了开放的形成环境。部分草莓状黄铁矿具有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重结晶和包壳现象,与保存完好的草莓状黄铁矿相比,它们的硫同位素数值相对较高但仍为负值;2)与之相比,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具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和八面体晶形,以单晶体和聚合体形态存在,具较高而变化范围较大的δ34SPy值(12.6±13.3‰)。推测它们形成于与上覆水体不甚通畅的封闭环境,较大的值域分布应为在孔隙水微环境中发生的瑞利分馏导致的库效应所致;3)草莓状黄铁矿和自形/半自形黄铁矿中的δ34SPy值相差较大,在同一样品中两者的δ34SPy值最大差异可达43.6±4.5‰。剖面中全岩δ34SPy值的变化应由样品中草莓状黄铁矿和自形/半自形黄铁矿组成比例不同导致,并不能反映海水中硫酸根浓度水平的变化。

研究表明形成于开放水体环境、未经成岩作用改造的草莓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最有可能代表底层水体的同位素分馏状态,可以作为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研究载体。本研究还基于硫循环模型,估算了埃迪卡拉纪硫酸根浓度,认为以往基于全岩硫同位素的研究很可能严重低估了此时期海洋中的硫酸根浓度及其海洋氧化能力,推测埃迪卡拉纪硫酸根库容量可能已经足够满足深层海水的氧化,从而为复杂多细胞生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本研究的样品采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南京古生物所实验室完成,nanoSIMS同位素测试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完成。

此项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资助。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672.html

《科学报告》杂志:RPS-12蛋白有助于抗癌治疗果蝇的眼睛被用作测试样品

《科学报告》杂志:RPS-12蛋白有助于抗癌治疗果蝇的眼睛被用作测试样品

据俄罗斯卫星网: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蛋白质研究所和日内瓦大学的科学家得出结论,RPS-12蛋白有助于抗癌治疗。果蝇的眼睛被用作测试样品,相关该研究结果已被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Scientificreports)上。

人类疾病的大约70-80%的基因都与果蝇的基因有关。从进化的意义上讲,它们实际上就是相同的基因。RPS-12蛋白过多会诱发乳腺癌。

远东联邦大学生物医学院天然化合物药理学实验室主任弗拉基米尔·卡塔纳耶夫解释称,“果蝇的这个基因与人类的WNT基因匹配。它们在胚胎发育阶段被激活,但在成年时被‘关闭’。但是,基因可以因突变而再次启动,这样会导致细胞繁殖失控,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癌症。”

科学家们寻找了在发生突变后能激发癌变的基因。为此,他们把人类肿瘤中活跃的基因“插入”到果蝇眼的基因组中,将其激活,并观察果蝇眼情况发展中的潜在缺陷。结果,果蝇眼睛出现萎缩,并呈现镜面状。

研究果蝇眼癌的项目被称为“HumanaFly”。科学家在10多年前就在蛋白质研究所开始了这项研究,目的是寻找新的人类致癌基因。第一阶段的最终实验于2020年进行。目前已经建立了广泛的遗传信息库,用于随后寻找导致出现癌症的物质和机制。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435.html

《细胞》杂志:新研究揭示人类大脑进化的基因组调控机制

《细胞》杂志:新研究揭示人类大脑进化的基因组调控机制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比较基因组学学科组):人类大脑起源于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其最显著的改变是大脑的认知功能,反映在脑容量的显著扩大和脑结构的高度精细化。人类进化过程中,哪些遗传改变造就了人类大脑是国际科学界长期力图解决的科学问题。

所有器官包括大脑的形成都是通过发育过程来实现的。人类独特的脑发育模式源于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不断积累的功能性突变。然而,由于物种间存在数以百万计的序列差异,而其中只有少数的关键差异才具有重要的功能效应,如何将基因组中的关键序列差异与脑发育的调控改变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并解析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是颇具挑战的课题。灵长类动物作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模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猕猴与人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人类大脑的起源、发育机制和脑疾病的研究中,猕猴是最理想的动物模型。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基因组通常长约2米,折叠在仅有10微米的细胞核中。基因组在细胞核的三维空间中是有序折叠的。这样的有序折叠对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有序分化是至关重要的。全基因组染色质空间构象捕获(简称Hi-C)等最新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开发为精细解析大脑发育过程中基因组的三维组织方式和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学科交叉合作开展了跨物种脑发育3D基因组的研究。首先,利用Hi-C技术构建了中国猕猴胎脑神经发育高峰期的高分辨3D基因组图谱。这是目前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分辨率最高的3D基因组图谱,达到了1.5kb的分辨率,可以高精度地解析脑发育中基因组的空间组织方式。同时,还解析了猕猴胎脑的转录组图谱、染色质开放区图谱以及染色质锚定蛋白CTCF的分布图谱。综合这些猕猴胎脑的多组学图谱数据,研究人员首次构建了猕猴胎脑发育的染色质精细空间构象,鉴定了包括染色质区室、染色质拓扑结构域(简称TAD)以及染色质环(简称Loop)等不同尺度的染色质构象,以及基因组在大脑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元件(如增强子、启动子等)。

通过与已发表的公共数据整合,研究人员接着进行了跨物种3D基因组的比较(人类、猕猴和小鼠),该研究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人类特异染色质结构,包括499个人类特异TADs和1266个人类特异Loops。这些人类特异Loops显著富集增强子-增强子互作的调控模式,提示大脑发育在人类祖先中进化出更为精细的转录调控网络。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分析人脑发育的单细胞表达谱数据,发现这些人类特异Loops调控的基因在胎脑的SP(subplate)层显著表达,由此推测人类特异Loops对SP层的人类特异发育模式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胎脑SP层是脑发育早期神经环路及神经可塑性形成的重要脑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SP层出现了显著的扩张,其厚度可以达到皮层厚度的4倍左右。但由于在胎儿出生以后,该脑层逐渐消失,人们对其形成机制和功能了解较少。该研究结果首次为SP层在人类特异脑结构的发育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证据。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基因组中很多人类特异突变(包括点突变和结构变异等)位于TAD边界区和Loop锚定区,可能导致在人类大脑发育中产生新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并形成人类特异的染色质高级结构。例如,SP层特异表达的EPHA7基因是大脑发育中神经细胞分化的关键基因之一,该基因的上游存在多个人类特异序列突变,可能导致人类特异增强子的出现和人类特异Loop的形成。通过增强子敲除实验,研究人员证实了EPHA7的人类特异调控网络,干扰其功能会影响神经细胞分化的进程。

这一研究成果首次产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高精度三维基因组学图谱资源,并利用大脑三维基因组的跨物种多组学分析,发现了人类特异的染色质结构和脑发育调控元件,为阐明人类大脑发育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证据。研究论文于2021年1月2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文章网络链接:3DGenomeofmacaquefetalbrainrevealsevolutionaryinnovationsduringprimatecorticogenesis:Cell。罗鑫副研究员(昆明动物所)、刘玉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和党大昌(数学院博士研究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宿兵研究员、李程研究员和张世华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孙育杰教授对成像实验提供了宝贵建议。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云南省相关基金项目的资助。

该项研究工作依托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开展。该设施将对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型进行系统研究,连续、快速、精准、标准化、规模化和自动化地获取信息与分析,客观描述、深入解析生命现象变化中的表型与内在的遗传关系,对解码生命,普惠健康具有潜在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7350.html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海啸和海啸预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根据震源距离和观测数据划分的海啸预警策略

据EurekAlert!:海啸是重要的海洋灾害之一,经常与地震灾害伴生,可以跨洋传播而不明显损失能量,登岸时波高骤升,对沿岸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1世纪以来,海啸灾害频发,引起世界各国对海啸成因机制及预警研究的重视。海啸数据对解析俯冲带大地震的破裂模型也有重要作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安超博士发表了综述性文章《海啸和海啸预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从海啸生成、传播、反演和预警等方面对地震海啸研究和预警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文章近期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

在海啸生成方面,文章分析了目前常用的海啸生成模型所做的三个假设及其产生的误差,即忽略地震破裂过程、假设海面抬升与海底变形完全相同以及忽略海水的可压缩性。在海啸传播方面,目前最常用的数值模型都基于浅水波或者弱非线性若色散波浪理论;文章对远场海啸波受到地球弹性、海水可压缩性及海水分层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波速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海啸反演方面,文章对几种常用的海啸反演算法进行了分析,即有限断层反演、初始水面变形反演以及时间反转方法。文章指出,海啸数据对约束俯冲带大地震的震源参数至关重要,但同时海啸数据包含的震源细节信息有限,对震源破裂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较低。在海啸预面,文章指出目前最可靠的海啸预警策略仍然是依赖于海啸浮标数据;在没有海啸浮标的区域,通过其他数据推断震源破裂的整体特征,再构造简化的均匀破裂模型进行海啸预警是一个可行的策略(表1)。最后,文章对新兴起的海啸灾害的概率性评估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指出考虑特定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对此方法一个可能的有效改进。

文章对地震海啸及其预警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归纳,得到以下认识:

(1)随着海啸观测数据的丰富,地震海啸的研究也日趋成熟。海底压强观测数据的出现和丰富有望促进有关地震海啸过程中多种物理现象的研究。

(2)海啸浮标仍然是目前进行海啸预警的最可靠手段。在没有海啸浮标的情况下,通过地震波、大地测量等数据估计地震的总体特征,再使用均匀位错模型预测海啸波是一个可行的预警手段。

(3)概率性海啸灾害评估方法可用于评估海啸模拟中多种参数的不确定性。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构建符合区域特征的地震参数的概率分布是改进此方法的一个可能方向。

更多详情请阅原文:

安超.2021.海啸和海啸预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科学:地球科学,51(1):1–14

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Te/51/1/10.1360/SSTe-2020-0119?slug=fulltext

AnC.2021.Tsunamisandtsunamiwarning:Recentprogressandfutureprospects.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64(2):191-204,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0-9672-7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76.html

《自然-生态与演化》: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动物的迁移方式

《自然-生态与演化》: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动物的迁移方式(Credit:JudyGallagher(CreativeCommons))

据中国科学报(鲁亦):人类活动会影响动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这会对动物构成潜在威胁,并增加全球动物灭绝的风险。2月2日,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大部分人类活动会影响动物迁移。人类活动——无论狩猎、旅游还是娱乐,都会让动物避开特定区域。此外,修建公路和城市、伐木、农业开垦等间接干扰,也会对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迫使动物到更远或不适合生存的地方寻找食物、栖息地或配偶。比如,鸟类常常因为伐木而不得不飞到更远的地方觅食,爬行动物的活动范围也因城镇化而逐渐缩小。但这些影响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普遍性和性质还没有被量化。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TimDoherty和同事整理了六大洲167个陆地和水生物种的208项研究数据。他们发现,人为干扰改变了全球动物的迁移。在研究人员评估的719个案例中,超过2/3显示,20%或更多动物的迁移发生了变化。他们还发现,面对人为干扰,动物更可能增加而不是减少迁移距离,其中直接人为干扰的影响最大。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说,寻找食物和配偶已经非常耗时费力了,如果还要迁徙到更远的地方或是迁徙路线受到破坏,那么其生存将更艰难。这种迁徙上的变化还具有级联效应,比如鸟类传播种子的方式或食肉动物捕杀的啮齿动物数量都会发生改变。

专家表示,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动物迁移的全球重组,并指出需要采取措施减少人类对动物迁移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230.html

23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巨变造就了今天的江南水乡

中国南方常绿阔叶林景观。李树峰摄

据中国科学报(张晴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群山耸立、植被稀少,与之相隔万里的江南水乡却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让人很难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不过,一项研究成果却找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认为,正是23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巨变,造就了今天的江南水乡。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科研人员,对青藏高原不同地块的隆升进行了古气候、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模拟以及植物化石数据的综合分析,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生长是驱动中国中东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转变的关键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在同纬度里地貌独特

江南水乡的气候和植被环境是何时形成的?

地质学和古生物证据都表明,在大约6600万~2300万年的古近纪,中国存在一条横贯东西的干旱带。“那时候,中国东南部也就是现今的江南水乡还属于干旱气候,植被主要是干旱或半干旱类型。”论文第一作者、版纳植物园副研究员李树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

但从大约2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开始,情况发生了转变。这条干旱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干东湿的气候格局。

“气候环境的改变,让东亚植被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江南水乡就是典型代表。”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版纳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然而,世界同纬度陆地并不都是这般情景。由于同纬度陆地多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大部分地区分布着沙漠,比如著名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重大环境与生物演变事件,造就了东亚特殊的生态格局?这一直是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热点。

地质学以往观点认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整个青藏高原隆升,造成了大气环流改变,使得东亚季风增强、夏季降雨增加,所以横贯我国东西的干旱带才会消失。关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生长也一直众说纷纭,此前有围绕中部生长的原西藏高原假说,也有从南至东北方向逐步生长的假说。

但在周浙昆看来,青藏高原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并非作为统一整体隆升,不同地块的隆升对气候、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数值模拟与化石记录结合

科学界更多关注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但对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模拟仍是空白。于是,科研团队把目光聚焦到青藏高原不同地块的生长如何影响东亚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格局这个重大科学问题上来。

周浙昆介绍,青藏高原从南向北由喜马拉雅山脉,拉萨地块、羌塘地块、松潘—甘孜地块、昆仑—祁连地块等不同地块组成。这些不同地块的隆升如何驱动东亚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演变尚不可知。

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有可靠的化石记录。近年来,古生物和古环境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研究团队总结了中国古近纪—新近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比较全面的古植物数据。

“我们一共整理了205个化石点、337条化石记录,然后把记录的经纬度通过模型转换成古经纬度。”李树峰说。结果显示,中国古近纪横贯东西的干旱带大约在中新世以后剧烈转变,中国东南部的落叶阔叶林从此之后转变为常绿阔叶林。

有了全面的古植被变化数据,研究人员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数值模拟承担了这项重要任务。“数值模拟能通过宏观、复杂的地形地貌模拟气候和植被变化。我们可以设置更精细的不同地块的隆升来探讨这种影响。”李树峰介绍。

研究团队进行了晚渐新世18种青藏高原不同地形地貌生长情景的模拟实验,将这些情景下模拟得到的气候数据,分别输入到SDGVM全球动态植被模型和JeDi-DGVM植物多样性模型。然后,他们把模拟的东亚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结果与化石数据进行比较,有了重要发现。

“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地块)和东北部(松潘—甘孜地块)的隆升,对改变东亚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贡献最大。”周浙昆指出。

冬季降雨量增加是重要因素

为什么植被和植物多样性会有这样的变化?科研人员对比许多气候资料发现主要在于降雨量。

我国东部气候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东亚季风影响着我国降水分布。“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隆升增强了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其中,夏季风将水汽从海洋输送到陆地,带来丰沛的夏季降水。”周浙昆说。

“之前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增强,我们的研究则发现中国东南部冬季风强度反而因为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减弱。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隆升阻挡了冬季风,从东南沿海输入一些暖湿气流,在冬季也能深入到中东部地区,使得这些地方的冬季降雨增加,冬季气候变得比较湿润。”李树峰介绍。

这些气候变化驱动了东亚植被从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干旱、半干旱植被类型转变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并促进了植物多样性增加。

“冬季降雨量的显著增加是驱动植被和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最重要因素。现存的水杉、杜仲等大多数东亚孑遗植物都分布在冬季比较湿润的地区,这也佐证了我们的结论。”周浙昆表示。

“可以说,没有青藏高原北部和东北部的隆升,就没有中国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他强调。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6026.html

化学治疗师:合成纤维衣服含有大量化学物质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化学治疗师:合成纤维衣服含有大量化学物质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据俄罗斯卫星网:化学治疗师安德烈·巴济列夫在接受第五频道采访时表示,合成纤维衣服含有大量化学物质,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他认为,在人造材料的制造过程中会使用聚酯,这是塑料里的一种。

巴济列夫解释称:“通常,在制造这种织物时,会添加各种物质,包括甲醛、氨、聚四氟乙烯和邻苯二酸盐等。所有这些物质都可能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它们都是强烈的致癌物。”

肿瘤学家提醒人们注意,目前,科学界缺乏身着合成纤维衣服一定会引发癌症的证据。早前,德国皮肤科医生耶尔·阿德勒呼吁不要忽略皮肤变化,因为皮肤变化有可能预示着危险疾病。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901.html

即使同时生活在莫哈韦沙漠地区不同物种在气候变暖中的际遇却截然不同

即使同时生活在莫哈韦沙漠地区不同物种在气候变暖中的际遇却截然不同(Credit:ChelseaHofmeier/EricRiddell/JackDaynes)

据EurekAlert!: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尽管生活在莫哈韦沙漠中的同一地区并经历了相似的环境状况,但在过去的100年中,该地区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在气候变暖方面的遭遇却截然不同;该报告称,面对当地的气候变化,那里的小型哺乳动物群落要比鸟类稳定得多。该研究报告了一种用综合性的方法来了解快速变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易受气候变化伤害的程度。

世界各地的物种都遭遇不断上升的极端气温的威胁。许多物种预计会被推向灭绝边缘。因此,了解物种如何应付不断暖化的气候对预测风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对易受气候变化伤害程度的预测假定,那些有着相同环境的物种会经历相似的接触幅度和暴露程度的极端高温并会做出相似的反应。然而,物种是复杂的,它们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独特行为和生理适应策略来抗衡环境变化,后者可转化为:即使对同一地区的各物种也会有不同的遭遇环境变化的风险。

利用具有百年历史的物种丰富性数据集,对同一地区动物的现有调查及详细的生态模型,EricRiddell和同事对比了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对莫哈韦沙漠气候变暖所做出的反应。作者发现,尽管有着相似的地理位置、相近的生理和生态条件,但在过去的100年中,哺乳动物和鸟类对气候变暖变干的遭遇和反应却有霄壤之别。面对变化,尽管小型哺乳动物群落仍十分稳定,但鸟类的占据和品种丰富性却急剧衰减。Riddell等人将这些差异归因于每个物种群利用局部小气候机会的能力不同。小型哺乳动物可以通过挖掘地洞钻进凉爽的土中,但鸟类则通常会更大程度地暴露于变暖的气候,因此更易受到伤害。

作者提出,需要有结合生理和行为的建模方法来更准确地预测物种在面临气候变化时的存留能力。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7005.html

加拿大科学家认为第一名艾滋病感染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宰杀猴子时感染

加拿大科学家认为第一名艾滋病感染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宰杀猴子时感染

据俄罗斯卫星网:《每日邮报》消息,加拿大科学家舍布鲁克大学教授雅克·佩平(JacquesPépin)认为,艾滋病第一名感染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事情发生在1906年,协约国的军队入侵了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喀麦隆。

佩平说,在部队驻扎的营地,饥饿的士兵开始捕猎猴子。其中一名士兵在宰杀猴子尸体时受伤,这名士兵便成为零号艾滋病患者,他随后在刚果服役并传播疾病。

根据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全世界大约有500名艾滋病携带者。为什么这种疾病传播得如此之快?首先,在非洲,针头经常被重复用于注射。其次,刚果在60年代独立后,大批难民涌入那里。

艾滋病零号病人不是非洲人,而是海地人。艾滋病很快就传到了美国,并从那里传到欧洲。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5785.html

科学家研发基于市售智能手表的监测系统MM4PD能察觉到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运动和震颤

科学家研发基于市售智能手表的监测系统MM4PD能察觉到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运动和震颤(CREDIT:R.Powersetal.,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2021))

据EurekAlert!:科学家研发了一个基于市售智能手表的监测系统,该表能察觉到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运动和震颤问题。该系统已在一个有343位患者(其中包括225名研究人员追踪达6个月的病人)的研究中进行了测试,其对受试者所作的评估与临床医师的估测吻合度达94%。这些发现提示,该平台可以让临床医生远程监控患者的病情进展并根据结果的改善来调整用药计划。

帕金森氏病的特征是自主运动功能受损(运动障碍)及出现震颤,这些都会严重减损患者的生活品质。这些症状可用药施治,但如果临床医生能精确滴定药物剂量并按症状的严重程度改变用药方案,则患者会有最佳的治疗反应。然而,临床医生目前对患者的评估所根据的是不经常有的临床就诊,而这些造访无法捕捉症状的细微变化。

RobPowers和同事用其帕金森氏病运动症状波动监测器(MM4PD)来处理这一问题;MM4PD是用智能手表传感器捕获佩戴者每日运动模式波动的算法集合。该系统发现了225例患者在戴表后6个月内的震颤和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模式,并发现了由临床医生注意到的症状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在传统的评估中被遗漏。此外,MM4PD还记录到了新出现的震颤和运动受损体征,这些新变化可能需要更改用药规划才能恰当施治。

Powers等人说,他们的平台可服务于一系列其它应用,如鼓励病人按规定服药或作为与药物研发相伴的诊断方法。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659.html

绿茶和咖啡可能有助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幸存者降低死亡风险

绿茶和咖啡可能有助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幸存者降低死亡风险

据cnBeta:外媒报道,根据美国心脏协会中风部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如果你已经从中风或心脏病发作中活了下来那么在你的饮食中加入绿茶和咖啡可能有助于保护你免受其他影响并降低死亡风险。此前,这两种饮料都被跟没有心脏病的人的心脏健康联系起来。

心脏病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它会诱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这两种疾病都有潜在的致命危险。美中风协会最新发表的研究调查了饮用咖啡和绿茶是否对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患者的心脏健康有益。

这项研究分析了约4.6万名40岁至79岁的人的数据,这些人参加了日本癌症风险评估协作队列研究。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三组,其中一组有过心脏病发作史,另一组有过中风历史,第三组则没有任何病史。

分析的数据包括这些人喝多少杯绿茶和咖啡的信息。研究结果发现,跟不定期喝咖啡的幸存者相比,每天喝咖啡可以让心脏病幸存者的死亡风险降低约22%。

此外研究还发现,跟不经常喝绿茶的中风幸存者相比,每天至少喝7杯绿茶的中风幸存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要低62%。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数据来自日本成年人,因此要注意这些饮料在日本的消费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据悉,日本人可能偶尔会在咖啡中添加牛奶和糖,而绿茶往往不加糖。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5423.html

美国药剂师苏茜科恩指出缺乏维生素D会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症状

美国药剂师苏茜科恩指出缺乏维生素D会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症状

据俄罗斯卫星网:美国药剂师苏茜科恩(SusieCohen)在个人网站上公布了缺乏维生素D会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长痤疮、心律失常、高血压、流泪、疲劳、肠易激、干燥性角膜结膜炎、身体疼痛、肌肉无力、认识能力下降、神经病、黄斑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化、喉鸣、过敏、扁平苔藓。

药剂师建议患者在看医生时更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她还指出,血糖高、频繁出现皮疹、勃起功能障碍、泌尿问题、头屑问题、忧愁也是缺乏维生素D的症状。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812.html

纳米比亚渔船所用的渔具一个简单改造每年拯救上万只海鸟免于被缠绕而死亡

纳米比亚渔船所用的渔具一个简单改造每年拯救上万只海鸟免于被缠绕而死亡

据环境资讯中心网站(姜唯编译;林大利审校):英国《卫报》(TheGuardian)报导,研究人员发现,纳米比亚渔船所用的渔具因为一个简单又便宜的改造,每年拯救上万只海鸟免于被缠绕而死亡。

鱼线加装红色或黄色软管可吓跑海鸟防止死亡

部分商业船队经常使用延绳钓(longline)捕鱼,这些钓索上装有数千个鱼钩,海鸟会被这些鱼钩吸引而试图抢食诱饵,导致纠缠在鱼线中死亡。

但是根据《生物保育》(BiologicalConservation)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只要帮鱼线装上数公尺长的红色或黄色软管,隔开拖曳在船后的鱼线,就可吓跑海鸟,防止海鸟大量死亡。

据估计,2009年有超过2万2000只鸟因延绳钓而死。但到了2018年,尽管渔船的鱼钩数量愈来愈多,这个数字却锐减到215只。

受惠物种众多,包括白颏风鸌(White-chinnedPetrels,学名:Procellariaaequinoctialis)、大西洋黄鼻信天翁(Yellow-nosedAlbatross,学名:Thalassarchechlororhynchos)和南非鲣鸟(CapeGannet,学名:Moruscapensis),这些物种的数量都在减少。

2015年起纳米比亚强制规定钓鱼线上须加装避鸟装置

研究作者之一、剑桥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oyalSocietyfortheProtectionofBirds,RSPB)保育科学中心学者史蒂芬.欧佩尔(SteffenOppel)说:「在我研究其他濒危物种的地区,从来没发生过十年内物种死亡率降低90%的事。」他和研究团队使用了纳米比亚船上调查的资料来统计每年海鸟死亡的总数。

纳米比亚外海水域富含营养成分,支持丰富的海洋生物,是海鸟的重要觅食地。以前,船只不时会收集到装满鸟尸的箱子,都是被钓线缠住的海鸟。2015年,纳米比亚强制规定要在钓鱼线上加装避鸟装置。

另一位作者、国际鸟盟纳米比亚信天翁小组的泰特斯.沙尼卡(TitusShaanika)表示,当地业者通常会配合采用减少鸟类死亡的方法,部分原因是成本不高。在鱼线上安装软管的成本约为4000纳米比亚元或200英镑。

这些彩色软管由五位在沃尔维斯湾港口工作的妇女团队所准备。此外,保育工作者还鼓励业者在鱼钩上加装配重,让鱼钩沉入水面以下10公尺或更深,让海鸟潜水也咬不到。

拖网渔船避鸟装置成效差?科学家与业者合作解决问题

华盛顿大学艾德.梅尔文(EdMelvin)教授说:「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成功故事。」几十年前就有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有效,但是很少有实际案例证明可以应用在商业规模。

梅尔文说,由于信天翁在生命后期才开始繁殖,甚至很少繁殖,它们的族群对成年个体死亡特别敏感,因此保育工作特别重要。

纳米比亚的拖网渔船也已加装避鸟装置减少鸟类死亡。研究发现,虽然减少幅度不及使用延绳钓的船只,但死亡鸟类数量的确有所减少。

研究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船员不愿使用避鸟装置,因为装置本身会被渔具缠住。

沙尼卡说,他的研究小组现在正在与拖网渔船合作,安装可以减少发生这种状况的设备,「这表示只要我们合作并互相倾听,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

参考资料:《卫报》(2021年1月19日),SimplechangetofishinggearsavesthousandsofbirdsinNamibia

本文转载自「环境资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资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6026.html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15ms0-3:23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