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医:政策加持,万亿市场下的中国版“联合健康”_KON:ASI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保持较快增长。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在线购药等数字健康模式获人们的“青睐”,而行业也正持续创新业态,不断深挖数字医疗的社会及产业价值。

特别是,随着《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被业内视为中国在支付改革驱动下,推动建立中国版健康管护组织的标志。在此背景下,中国最大数字医疗平台微医正基于其“医、药、数、保”的多维能力,在全国各地落地HMO新模式,被视为中国版“联合健康”的最佳“潜力股”。

“互联网+医疗健康”业态快速发展,5年内市场规模或破万亿

自201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揭牌,开启“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我国数字健康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尤其在2020年,因应对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业态完成了从“可选项”到“必选项”的一跃,数字健康成为市场宠儿。

据蛋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资本报告》显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健康领域,2021年融资总额较2020年增加了约1185亿人民币,总额达2519亿,同比增长近89%。社会智库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中国数字健康市场数据报告》预计2021年数字健康市场规模达4464亿元,五年内有望突破万亿规模。

不过,在数字健康行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陆续涌现出医药电商、在线问诊、慢病管理等纷繁多样的业态;与此同时,部分业务形态因“单点式、浅层次”的服务模式饱受争议,“飘在空中”的互联网医疗如何落地?一直是行业内颇有争议的课题。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厘定了原本模糊的互联网医疗边界,打破了“医、药、技”不清晰的局面,指明了“严肃医疗服务”的发展方向,整个行业也因此迎来价值重估和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金雄表示,互联网医疗要真正发挥作用,一定要更好、更正确地理解其本质,互联网医疗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把线下的业务移到线上。

微医创始人廖杰远认为,数字医疗的价值在于,不仅能够把医疗服务能力“送”到基层;更重要的是,在医联体建设成为新医改主轴的背景下,数字医疗将成为医联体建设的驱动力,助力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目标。

政策指引、创新驱动,中国版“联合健康”成型

在国家医改政策的指引和行业的不断创新下,数字医疗发展终于迎来新契机。

2021年9月底,三明市政府印发《三明市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医改再出发行动方案》,其中强调,为推动“三明医改”再出发,将完善全民健康管护体系等工程。同年10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强调各省份需要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措施要求。

“三明医改”3.0阶段,正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沿着三明医改的顶层设计方向,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数字化健康管护组织,正在成为行业的新期待。

早在“三明医改”初见成效时,各地就依据群众健康需求、结合当地医疗资源布局特点,不断在探索、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整合模式。以天津的探索实践为例,2020年,在天津市卫健委的指导下,由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天津市2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建“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通过落地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四朵云”平台数字化赋能基层,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逐渐构建起以健康为中心的高效健康管护体系,落实健康责任制,形成了数字化的城市HMO。

基于数字化平台,“健共体”联动基层医院,规范管理路径,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探索建立起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落实“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绩效约束机制。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健共体试点基层医疗机构的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6.68%;对管理时间超过3个月的患者样本进行分析则显示,血糖达标率提升了21.58%;而已落地按人头付费的基层医疗机构医保结余率达到16%-31%。而随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民众就医便捷度的双提升,健共体内试点基层医院的门诊量提升了120%。

据媒体报道,微医已整合旗下各个业务单元与能力模块和区域业务,聚焦医疗服务支付侧和供应侧组建了以“医、药、保、数”为核心能力的四个业务基地,形成“支付+供应”的闭环体系。

基于此,微医在全国落地了以紧密型医联体为组织形式、以医保整体打包付费为主要支付形式的“城市HMO”;以慢病管理为重点,探索“按病种、按人头打包付费”的“专病HMO”;以及为社区业主、企业雇员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的“社区HMO”、“企业HMO”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护组织,切实提升用户健康指标、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增幅,中国版“联合健康”正在成型。

编辑:叶根琴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15ms0-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