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规模血清学调查结果出炉:实际感染人数应高出6-24倍
目前,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时数据显示,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数为394万例。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最新研究表明,实际感染总数应该高出6至24倍。该研究于北京时间7月22日发表在《JAMAInternalMedicine(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上。该研究负责人、CDC的研究员FionaHavers说:“这些数据仍然在表明,感染新冠病的人数远远超过报告的病例数。其中许多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是轻微疾病,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研究人员仍在努力了解新冠病。作者在《JAMA》上发表的一篇社论中指出,多达40%的病例被认为是无症状的,而由新冠病引起的症状可能是高度可变的。
研究首次证实:新冠病不会通过蚊媒传播
在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开展实验验证新冠病是否具有感染蚊子并进行蚊媒传播能力。研究人员对3种常见且分布广泛的蚊子(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进行了新冠病的胸腔内接种。结果表明,在接种2个小时后收集的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这证明病可以传递给蚊子;但在接种24小时后,这些样本中都没有检测到新冠病,这说明新冠病无法在蚊子体内复制,因此蚊子也不会成为传播新冠病的媒介。
《自然》:氯喹治疗COVID-19效果不良的原因找到了
7月22日,《自然》杂志以加速预览(AcceleratedArticlePreview)的方式发表了一支欧洲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氯喹虽然能够在常用的肾细胞系中阻止新冠病入侵细胞,但是在肺细胞系中却无法有效防止新冠病入侵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凸显了使用能够模拟肺上皮细胞的细胞系检验潜在疗法功效的重要性。
法国巴黎废水中再次检测出新冠病
据法国媒体23日报道,继本月初在巴黎6月底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后,研究人员日前在当地7月份的废水样本中再次检出微量新冠病,但尚不足以据此推断疫情出现反弹。法国商业调频电视台BFMTV引用巴黎市政卫生部门负责人于尔皮的话报道,因为有数条管道汇聚在样品采集点,研究人员正在回溯废水网络,找出具体是哪个地区的废水含有新冠病。
今日《细胞》:室温下能存放至少一周!秦成峰/英博/王佑春团队开发新型mRNA新冠疫苗
今日,《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疫苗的最新论文。由秦成峰研究员、英博博士以及王佑春研究员共同领导的一支团队,开发出了一款新型的mRNA新冠疫苗。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这种疫苗能够激发免疫反应,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新型疫苗采用了先进的制剂技术,在室温下能够存放至少一周而依旧保持稳定。对于疫苗产品而言,有望大大减少运输时的冷链要求。
癌细胞被发现具有高可塑性,能抵抗化疗
一篇在《癌症细胞》(CancerCell)上发表的论文揭示了癌症肿瘤细胞在早期发育时出现的一种新细胞状态:处于该状态的细胞具有极高的可塑性,拥有多个分化终点组织细胞的特征;虽然这种状态只存在于癌症肿瘤的一部分细胞中作为一种过渡状态,它却可以使这些细胞在未来改变身份,以此躲避化疗的针对性效果。这篇文章主要检视了这种细胞状态在小鼠肺癌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检测了这些特殊细胞的基因表达后,该研究团队认为其与常见的干细胞或癌症干细胞完全不同。
若不采取行动,20年后将有超过13亿吨塑料垃圾进入陆地和海洋
今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除非采取行动,否则在2016年至2040年期间,将有超过13亿吨的塑料垃圾被倾倒在陆地和海洋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利用计算机模型跟踪了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存量和流向。他们发现,当前,每年尽管有5000万吨塑料垃圾被以露天焚烧的形式处理,仍有近3000万吨被倾倒在陆地上,1100万吨进入海洋,且该数值每年都会上升。根据模型估计,若不采取行动,2016年至2040年间,在焚烧处理掉约2/3的塑料废物后,仍将有超过13亿吨的塑料垃圾最终落在陆地或水体上。
npj:机器学习揭示隐藏信息—完善密度泛函理论
来自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证明了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来构造泛函,从而解决上述密度泛函理论核心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采用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泛函,其具体形式参数取决于实际的电子密度分布。利用参考分子的电子密度分布和原子化能量,他们可以以自洽迭代的方式来训练泛函的形式。该工作的重要性在于,仅基于几个参考分子的数据,即可训练出针对上百种分子给出精确结果的泛函。这一方面是因为泛函构造采用了半局部形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训练集中加入电子密度分布,相当于提供大量不同位置的训练数据。此外,该方法能够构造包含最小假设的泛函形式,如包含非局域变量等,因此可以实现与传统杂化泛函相当的精度,但计算量大幅度降低。由于其灵活的函数形式,这种方法有望用于解决密度泛函计算中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准确描述范德瓦尔斯和强关联作用等。该文近期发表于npjComputationalMaterials6:43(2020)。
生殖细胞遗传“永生”的线索
生殖细胞在重编程的过程中易受转座子的攻击,从而使DNA遭到破坏。避免该损害是健康精子不断产生的关键。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报道了一种称为SPOCD1的蛋白,该蛋白可以保护精子在发育过程中不受损害。动物试验表明,SPOCD1会和MIWI2蛋白结合,召集具有保护作用的化学标签(即DNA甲基化过程)来保护生殖细胞免受转座子的攻击。该蛋白缺失则会导致发育中的精子DNA甲基化过程无法正常进行,进而被转座子破坏,最终导致不育。
癌细胞利用铁在脑脊液中存活
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癌细胞会渗透到充满脑脊液的中枢神经系统间隙中。脑脊液中缺乏营养物质与氧气,因此癌细胞如何生存受到研究者关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发现,这些细胞能利用对铁具高亲和力的采集系统,比巨噬细胞更高效地收集微量营养素——铁。该机制让癌细胞在营养缺乏的环境中存活,并通过遏制对巨噬细胞供应的铁来躲避可能的免疫攻击。这项研究也揭示了治疗这些癌症并发症的新的可能途径。
预测中国儿童肥胖的风险
《科学报告》发表的一个研究能提前5年预测中国儿童的体重指数(BMI),或能用来鉴别肥胖风险较高的儿童。研究人员收集了2013~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6-11岁的45540名男孩和43440名女孩的数据,并根据BMI将他们分成四组:体重偏低、体重正常、体重偏重和肥胖。研究发现,肥胖组中65%的儿童会保持肥胖,只有13%和22%的儿童能从肥胖进入了体重正常和偏重。基于这些结果,作者通过算法预测他们在2023年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模型显示,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农村地区男孩的肥胖率将从22%增加到26%,女孩从14%增加到16%;城市地区儿童的肥胖率或将保持不变。
南极洲的无人类干扰地区已不到32%
在《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中,研究人员收集了1819年~2018年人类在南极洲地面的270万条活动记录,并据此计算其荒原总面积以及荒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贡献。研究发现,99.6%的南极洲可被视为荒原(相对未受干扰的环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样性并不高,不到7%的物种记录。南极洲地面重要的鸟类区域和特别保护区,分别只有16%和25%位于鲜受人类影响的荒原地区。其无人类干扰的地区不到32%,且正在随着人类活动的减少。研究认为,扩大特别保护区或能扭转原始地区的衰退,保障南极洲的生物多样性。
最小的超大质量黑洞
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blackhole,SMBH)的质量范围为太阳质量的100万至100亿倍,此前并不清楚它们形成的原因。在一项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的文章中,科学家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在临近的小星系NGC404的中心,观察到了一个质量低于100万倍太阳质量、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小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一黑洞处于活跃状态,正在吸收周围的气体云。这一研究表明,较大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不由天体塌缩直接形成,而是会经历吸积增大的过程。
宇宙比我们曾以为的拥挤得多:足有2万亿星系
最近,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ChristopherConselice及其合作团队突破了困境。他们将望远镜(包括升级后的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深空图像转换成三维模型,数出不同距离处星系的数量密度,然后推算出无法观测到的星系数量,得到的结论是宇宙中应当包含2万亿星系。
《自然》揭秘蝙蝠的超强免疫力,科学家首度公布6种蝙蝠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
7月22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为我们从遗传学基础上理解蝙蝠的非凡适应能力带来了新的洞见。作为全球基因组合作计划Bat1K的一部分,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公布了6种蝙蝠的首个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这些参考基因组将成为研究蝙蝠如何耐受冠状病感染时的重要工具,或能增强人类面对COVID-19这类疾病的生存能力。”研究作者在论文中指出。
Nature背靠背|冯国平/傅展燕/李寅青等揭开丘脑网状核的神秘面纱
2020年7月22日,BroadInstitute的Stanley精神疾病研究中心的JoshuaLevin、傅展燕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冯国平教授合作(清华大学的李寅青教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AM)VioletaG.LopezHuerta教授和BroadInstitute的研究员XianAdiconis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Distinctsubnetworksofthethalamicreticularnucleus,首次从单细胞分子特性、神经元电生理特征、局部丘脑神经环路结构以及功能的角度为丘脑网状核绘制出了一幅综合图谱。这幅新图谱进一步地为我们揭开了丘脑网状核的“神秘面纱”。
人口密集城市将产生更多专门叮咬人类的蚊子
为什么蚊子会喜欢叮咬人类?《当代生物学》的一项新研究找到了两个主要原因——干燥的气候环境和密集的城市人群。研究人员使用特殊的陷阱收集了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27个地点的多个户外位置的埃及伊蚊卵。他们在实验室测试了每种蚊子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包括豚鼠和鹌鹑)气味的偏好。结果发现,生活在密集城市的蚊子比生活在农村或野外的蚊子更容易被人类气味吸引;另外,栖息在干旱季节较长、较热地区的蚊子也更偏好人类的气味。研究预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出现更多专门叮咬人类的蚊子。
超突变决定竹节虫的颜色
生物为适应环境一般会产生连续的形态变化,但还会出现不连续的性状突变。据一项发表于《科学》的论文,科学家研究了7种竹节虫(Timema),其中Timemachumas能在多种颜色中变化,包括绿色、棕色、黄、红或蓝色等,而其他竹节虫都是绿色或棕色。他们分析了这些竹节虫的基因组,发现相比于T.chumash,其他竹节虫存在约百万碱基对的缺失突变,也就是超突变(supermutation)。而这种大型突变和基因组结构重排,使得其他竹节虫只具有单一的绿色或棕色。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生物在连续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巨大的性状改变,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物种。
特异紫外线揭示白矮星爆炸谜团
据一项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报道,2019年12月,研究人员使用兹维基瞬变现象监测仪(ZTF)在距地球1.4亿光年的星系中观察到了罕见的Ia型超新星(白矮星爆炸的一种结局)形成产生的强烈紫外线。随着时间推移,爆炸产生星际物质正向外喷射,研究人员表示,现在能逐渐看清楚爆炸的白矮星发生了什么。这将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及宇宙中重金属(主要是原子量接近铁对的元素)如何产生等长期困扰人类的谜团。
古代非洲鳄鱼头骨揭示美洲鳄鱼的起源
据《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一种已灭绝的非洲鳄鱼——切奇亚鳄(Crocodyluschecchiai)可能与现存的美洲鳄鱼关系密切,这表明鳄鱼可能在晚中新世(1100万~500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美洲。研究人员使用CT重新检查了一块此前发现的切奇亚鳄头骨,发现若干新的头骨结构,包括吻部中央的一个突起。而这种结构并未出现在非洲鳄鱼中,但可见于四种现存的美洲鳄鱼。进一步的种间演化关系分析显示,切奇亚鳄可能和在现今南北美洲发现的四个鳄鱼物种属于同一谱系。根据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提出鳄鱼从澳大拉西亚(大洋洲的一个地区)向西,经非洲迁移到了美洲。
胚胎干细胞如何维持多能性
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胚胎干细胞能通过抑制伴侣蛋白介导的自噬过程(CMA),维持自身的多能性。研究显示,在细胞多能性中具有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Oct4和Sox2),能抑制了基因LAMP2A表达CMA需要的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能使得其活性保持在最低水平。与此同时,细胞体内能产生很高的α-酮戊二酸浓度,维持细胞多能性。而当CMA被激活后,胚胎能分化成特定的细胞。研究提示,通过合理地干预这些代谢过程,或能开发出有效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方法。
保护生物学研究如何吸引“凤凰”
近日,《自然-生态与进化》上线的一项研究以陆生脊椎动物保护领域为例,依托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文献信息,量化了评价我国近些年(2014-2018)保护科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学术“近亲繁殖”(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机构任职)、聘用岗位减少、不利的职业晋升政策导向、人才引进渠道的缺乏导致我国活跃的脊椎动物保护科研工作者数量相对匮乏。
天花疫苗接种工具再现病历史
一项7月20日发表于《基因组生物学》的研究显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用于天花疫苗的病菌株已被鉴定出来,其基因组也被重建。“接种疫苗成功根除天花的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领导研究团队进行天花疫苗研究的AnaDuggan表示。
Nature:生命演化新方式,加州理工科学家意外发现两种以金属为食的细菌,百年前预言成真
近日,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JaredLeadbetter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两种可以“食用”金属的细菌,CandidatusManganitrophusnoduliformans以及Ramlibacterlithotrophicus。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细菌可以利用金属锰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
BMJ|新发现!横跨可达30年,70万参与者,硕士生发现常食用大豆等植物蛋白可长寿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20年7月22日,SinaNaghshi等人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在线发表题为“Dietaryintakeoftotal,animal,andplantproteinsandriskofallcause,cardiovascular,andcancermortality:systematicreviewanddose-responsemeta-analysisofprospectivecohortstud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包括3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荟萃分析包括31项;3.5至32年的随访时间,715128名参与者中有113039例死亡(心血管疾病16429例,癌症22303例)死亡。较高的总蛋白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降低的风险有关,而植物蛋白的摄入量则可以降低所有原因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用植物蛋白源代替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可能会延长寿命。
Cell封面|DavidLiu再取新突破:不需要做实验,就能知道基因编辑的结果
2020年7月23日,博德研究所DavidR.Liu团队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DeterminantsofBaseEditingOutcomesfromTargetLibraryAnalysisandMachineLearn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38,538个基因组整合靶标上表征了11个胞嘧啶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CBE和ABE)的序列-活性关系,并使用所得结果训练了BE-Hive,这是一种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预测碱基编辑基因型结果(R≈0.9)和效率(R≈0.7)。
CellStemCell|王存玉院士团队发现明星分子BMI1的独特作用:肿瘤免疫功能
2020年7月21日,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王存玉团队在CellStemCell在线发表题为“BMI1InhibitionEliminatesResidualCancerStemCellsafterPD1BlockadeandActivatesAntitumorImmunitytoPreventMetastasisandRelap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抗PD1和顺铂的联合治疗作用于HNSCC中的BMI1+CSC,同时抑制了HNSCC的生长。相比之下,BMI1的药理和遗传抑制作用消除了BMI1+CSCs并启用了PD1阻断疗法,从而抑制了转移性HNSCC,预防了HNSCC复发。除消除BMI1+CSC外,BMI1抑制还通过募集和激活CD8+T细胞来强烈诱导肿瘤细胞内在免疫反应。
Cell揭秘:原来,鸡皮疙瘩与“防秃头”之间有着强大联系
近日,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给了我们一些惊人的线索:引起鸡皮疙瘩的细胞类型对于调节再生毛囊和头发的干细胞也是非常重要的。简而言之,鸡皮疙瘩与“防秃头”之间有着强大的联系。
PNAS:最新研究证实男双性恋确实存在,且男性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双性恋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系等研究机构联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Robustevidenceforbisexualorientationamongmen(男性双性恋倾向的有力证据)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整合了几乎所有以前发表的、与男性双性恋相关的研究数据(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8项研究),获得了474至588名男性的样本,统计数据证实男性双性恋的确存在,且区别于异性恋和同性恋。
北大副校长詹启敏回应“25篇论文造假”,曾有学者媒体呼吁理性看待PubPeer评论。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DeepTech深科技”等媒体报道了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名下的25篇论文存在实验图像重复、违反动物伦理、实验结果存在错误等问题,“涉嫌造假”。詹启敏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和合作者对于在PubPeer上出现的评论高度重视,正在仔细核实相关内容和实验结果,目前没有发现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
2020谷歌学术指标发布
日前,谷歌学术发表了2019年最新的学术期刊和会议影响力排名。今年榜单,Nature再次夺魁,NEJM稳居第二,Science则排在第三。比较亮眼的是AI权威期刊CVPR从19年的第十名一跃升至第五,紧跟位居第四的医学名刊柳叶刀,可谓风头正盛。
俄罗斯向国际空间站成功发射货运飞船
昨日,俄罗斯成功发射“进步MS-15”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据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消息,莫斯科时间23日17时26分左右,搭载“进步MS-15”货运飞船的俄“联盟-2.1a”运载火箭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8分49秒,货运飞船同运载火箭第三级分离,进入轨道。20时44分左右,货运飞船同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从发射到进行对接用时3小时18分31秒。“进步MS-15”货运飞船此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超过2.5吨货物,其中包括燃料、氧气、医疗保障设备、水和食品等。
中科院人工智能领域15个项目签约落户武汉
“第三批科技成果转化·中科院人工智能专场”24日在线上举办。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带来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等15个项目签约落户武汉,总签约金额逾6亿元人民币。此次活动由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主办。“边缘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等8个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13家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所在线发布了130余项科技成果。
开放获取新举措帮科学家绕过出版限制
开放获取S计划背后的资助机构宣布了一项政策,帮助研究人员绕过期刊对开放出版的限制。这一改变可以让科学家在任何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是订阅刊物——比如《科学》,该杂志还没有同意这一方案。将于2021年开始生效的S计划旨在让科学和学术著作在出版后即可免费阅读和复制。已经签署协议的研究资助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欧盟委员会也表示将支持该计划。根据这项倡议,受S计划资助的科学家必须使研究成果可开放获取。如果期刊不允许,作为替代方案,研究人员可以在论文发表后立即在线上存储库中发布作者已被接收的论文手稿(AAM)。这种由作者发起的共享有时被称为绿色开放获取,然而,S计划附带了一项令订阅期刊“深恶痛绝”的关键条件:AAM在CC-BY协议许可下共享,而后者允许其他人重新出版和翻译内容。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面向全球征名
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升空,开启了迈向火星的征程。这一中国航天史的大事件迅速引发全民讨论,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天问一号”相关内容实时搜索,于发射成功一小时内陡增1560%。按计划,“随队出征”的火星车将在明年2月之后择机在火星着陆。目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还没有自己的名字。记者从百度公司了解到,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将通过与百度APP合作,为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征名。
飞腾发布新一代国产多路服务器芯片“腾云”
7月23日,国产芯片厂商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腾)在线举行“芯算力·新基建·新引擎——飞腾新一代多路服务器CPU云端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一代国产高可扩展多路服务器芯片“腾云S2500”。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该芯片的性能表现与Intel至强E5相当。
哈佛留学新生今年秋季将无法入境美国
据《哈佛深红报》消息,尽管哈佛大学在与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关于“留学生全网课不得入境”政策的官司上达成了法律和解,但这并未能够改变2020年秋季新生无法申请签证的局面。当地时间本周三,哈佛大学校方发布通知:2020年秋季学期入学的新生由于缺乏面授课程安排,将无法获得签证进入美国。校方表示,新生可以选择在境外上网课,或者申请推迟入学。
财政部发布杰青基金绩效评价报告,5年资助逾50亿、166位杰青当选院士
7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网站发布2019年度部门决算,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绩效评价报告》。该报告为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和第三方机构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4-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的绩效评价。报告显示,杰青基金2014-2019年度共计投入504840万元,资助1287个项目;2014-2019年,共有113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60.75%;共有53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25%;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现有70岁(含)以下地区外籍院士17人,其中16人获得杰青基金资助。
教授“侠侣”捐千万元助学,深藏功与名
7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崔崑夫妇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整个捐资没有仪式,留影照都没有拍,老人专门叮嘱“不要宣传”。但消息还是于近日在校内传开,再次感动了喻家山。从2013年至今,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资助学已累计达到1000万元。
95家撤销!多省相继发布撤销院士工作站通知
据科奖中心不完全统计,一个月内,已有吉林、黑龙江、新疆、海南等省区相继发布了撤销院士工作站的通知。今日,海南省科技厅发布了多个撤销院士工作站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对全区52家已建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了摸底核查,规范管理,并按照相关流程,上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处和科技厅备案。其中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予以保留,4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撤销。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