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财富网
原标题:投资者惊呆银行理财也亏了!市场人士:以后要习惯
一直以来,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视作“稳稳的幸福”,认为理财产品不会亏本。然而,“常识”已经过时。近期由于债市剧烈调整,部分债基类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撤,引起投资者各种吐槽和投诉。
对此,多位市场人士认为,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采用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净值波动是正常现象。习惯“刚兑”的投资者一时之间尚难以接受较大的净值波动,银行应加强投资者教育。
债基类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引发吐槽
最近,由于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两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站在了风口浪尖。
一家是招商银行,其子公司招银理财出售的一款理财产品“季季开1号”近1月年化收益率为-4.42%。
中国银行研究院郝毅:央行数字货币会冲击SWIFT系统:10月4日消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郝毅表示,央行数字货币会冲击SWIFT系统。他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相比现有的电子支付系统是巨大改进。一方面,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在跨境结算领域,将现有SWIFT结算时间由几天提升至秒级,大幅提高了结算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跨境转账的成本。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是无法通过干预压制的。因此,央行数字货币一旦大规模应用于跨境结算,将会对SWIFT系统带来较大冲击。
注: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为国际银行间收付信息电文标准制定及其传递与转换的会员制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收付清算体系的基础设施(信息通道)。(澎湃新闻)[2020/10/4]
交行研究员: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应用已改变传统银行业务流程:交通银行研究员、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应用大量出现,正在并且已经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流程、发展模式和客户服务方式。银行的存在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网点,而是线上化的服务,甚至是“零接触服务”的呈现,都植入了数字化的基因,并通过5G和移动设备实现万物互联,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服务边界和时间限制。(证券日报)[2020/9/16]
除了“季季开1号”,招商银行APP上出售的“季季开2号”也出现了净值回撤,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0.63%,6月3日的单位净值为0.9996。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应对“上链”信息加强保护: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梦宇表示,区块链带来的多方协作及数据共享机制能够实现交易的实时结算与记录,同时缩短业务流转时间。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监管框架和统一的行业规范,国际上也未建立协同机制,使得现有应用场景相对分割化、局部化。完整规则的缺乏影响了银行同业间的应用推广,而已付诸实践的机构则面临着规则改变的风险。对此,她建议,针对“链下”应用场景,监管机构应逐步试行“监管沙箱”,在小范围内测试应用场景之后再推广;同时对已经或即将“上链”的信息加强保护,防止误用、滥用行为,充分保障使用区块链技术主体的权益。(经济参考报)[2020/4/30]
平安银行的几款理财产品则遭到了更为猛烈的“炮轰”。在多个投诉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投资者的激烈言辞。
声音 | SEC:投资者需注意涉及证券的ICO是否在SEC注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日发布了“投资者公告:2019年的10个投资提示”。其中第九条表明,提供或出售任何证券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或免于注册。否则,这是非法的。SEC称,随着ICO的出现,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这些产品可能涉及证券。注册很重要,因为它为投资者提供了有关公司管理、产品、服务和财务的关键信息。投资者务必使用SEC的EDGAR数据库或致电免费投资者援助热线,以验证产品是否在SEC注册。[2019/2/17]
黑猫平台上一位投资者称,购买平安银行90天、180天、270天成长理财,合计约380万元,然而不到两月连本带利亏损3万元,有时甚至一天亏7000元。
以平安银行90天成长为例,截至6月10日,该产品近1月年化为-7.17%,而近3月年化为1.01%。
动态 | 福布斯:机构投资者将改变数字货币市场:据福布斯报道,机构投资者已经进入数字货币市场的比赛当中。高盛集团刚刚成为第一家向其客户提供比特币交易产品的投资银行,而纽交所的所有者洲际交易所(ICE)计划于12月推出比特币期货产品。机构投资者进入数字货币市场可以防止市场失衡,提高交易安全性。机构投资者提供新低资本和流动性流入,并推动新监管框架的发展和采用。这将提高数字货币交易领域的透明度和合法性,进一步推动市场。[2018/11/9]
无论是招行的季季开1号及2号,还是平安银行的90天、180天、270天成长理财,都属于投向固定收益类的净值型产品,在风险评级上也都是较低风险或中低风险。
市场人士: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是正常现象
近期,为何风险较低的银行债基类理财产品净值为何大幅波动?
债市剧烈波动是第一大诱因。
上个月,债市调整明显,表现整体偏弱,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走势。资金面边际收敛,基本面多空反复,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短中端上行幅度更大。
到了6月,随着央行创设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亮相,引发市场对于央行“宽信用”加码的预期升温。
6月2日,债市出现恐慌式下跌,国债市场巨幅震荡,现货期货齐齐走弱。10年期国债190015收益率大幅上行近5个基点,5年期国债190013收益率也达到了5个基点。国债期货各大主力合约触及牛熊分割线的120日均线。
事实上,在近期债市剧烈波动的大环境下,招行和平安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并非个案。
4月底至6月初,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的多款债基类理财产品净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撤。例如,中银债市通2号的单位净值就从4月30日的1.0378一路跌至6月9日的1.0259;浦发银行鑫盈利系列365天纯债1号的单位净值从4月30号的1.1013跌至6月9号的1.0895。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本轮债市明显调整,是银行理财在净值化转型中面临的第一次大考验。
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逐渐向净值化转型,新发售的大多数产品都采用市值法估值。
相较于此前的成本法,市值法能够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变现价值,但当债市调整明显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会更加剧烈。
对于大多数抱有“保本”期待、将银行理财视作存款替代的投资者而言,短时间还不太适应。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是正常现象。
一方面,看似跌幅较大是受到年化收益率口径的影响。以招银理财“季季开1号”为例,其近1月年化收益率下跌4.42%,此口径为年化收益率,相当于把一个月的下跌放大到整个年度的下跌,因此看似下跌幅度较大,实则近一个月的绝对净值下跌仅为-0.34%,属于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银行的投资者教育做得还不够充分,习惯了保本理财的投资者在面对净值波动时颇不适应。
“公募基金净值下跌,绝大多数客户都习以为常,但理财产品收益一跌,马上成为大新闻。这说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教育还不够充分,大部分客户对理财产品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过往的岁月里,认为收益刚性,安全,稳健。”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说。
而资管新规出台,意在打破投资者刚性兑付的预期。周毅钦认为,投资者应摈弃“保本”幻想,“改变以往‘低头闭眼’买理财的方式,而是‘抬头睁眼’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辨析风险,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真净值化理财波动更明显
“本轮债市调整下部分理财产品出现浮亏,恰恰说明它们是真净值化产品。”一位私募人士认为。
据普益标准网站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4.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约12.5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资管新规前的15%提高到了51.40%
然而,据一位市场人士测算,广义净值化产品中的绝大部分还是以类货基及定开产品为主,而与债基一样每日估值波动的真净值化产品,占比不到总规模的10%。
上述私募人士认为,目前净值波动较大的、受到投资者投诉的银行,可能是净值化转型态度比较坚决的银行。
“然而,本次投诉事件发酵后,或将导致银行未来在净值波动率控制上更为严格,可能会拉短资产周期,也可能会购买更多非标资产来平滑收益,降低波动率。”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目前,银行理财存在着新老产品并行的双轨制局面,即“预期收益型理财”和“业绩比较基准型+七日年化类货币型”两种类型同时存在。有市场人士认为,这种双轨制对银行内部资金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如果投资者接受不了波动较大的新产品,老产品会面临限额甚至配售局面。这样将利好优秀的非银产品,譬如股债混合类产品收益率会高于没有波动的银行理财。”上述私募人士分析认为,银行面临两难:如果还是发老产品的话,客群永远是不接受净值波动的群体,无法发展新产品,市场化无从谈起,也会将许多收益率高的策略和产品拱手让给非银机构,对银行的品牌宣传、产品布局等都是挑战。
“这样看来,招行和平安银行等银行,应该是对净值化转型抱有很大的决心。”上述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DF358)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