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荷兰病”_ASH:HSK

一、那一刀的风情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每到夏季就有一种银白的小鱼——鲱鱼回游到西欧北部的沿海地区。

日耳曼人和高卢人组成的城邦在这里扎根。唱着大海的歌曲、喊着号子的粗野汉子们每年靠捕捞这些鲱鱼都能大赚一笔。

1358年,一位叫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汉子发明了一种一刀就能把鲱鱼肠子剁掉的方法,依托这个处理工艺加工的鲱鱼用盐腌上能保存一年之久。

这鬼斧神工的一刀改变了历史,被腌掉的鲱鱼们被成批装上了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各地。

在那个没有冰箱、没有罐头的年代,这种能保存一年多的食品变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立即畅销整个欧洲、特别是被现代人称为“饮食荒漠”的英国。

能保存一年之久的鲱鱼在食品匮乏的时代成了远洋航海的利器,哪条船上不装上几桶腌鲱鱼,就会被同行们嘲笑不够专业。

制作盐腌鲱鱼的汉子们发现做贸易来钱快,于是以鲱鱼贸易为基础,开启了一个大规模海上贸易的时代。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日耳曼人、高卢人、英格兰人……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在世界各地开疆扩土。

鲱鱼汉子们人少地寡、没人没,由于干不了刀口铁血的生意,只能继续以海上贸易为生,当然,发财也是不少的。

他们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瑞典的铁器、芬兰的木材,以及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

由于对岸英格兰的崛起,开始成为了自己强力的竞争对手。英格兰船坚炮利,商船上都架着几门意大利炮,喝着朗姆酒的英格兰水手看到海盗就会醉醺醺地赏赐几发炮弹。

鲱鱼汉子们一合计,干是干不过英格兰了,那就只有另想办法节约海上贸易成本,在商业的战场上击败对手。

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种造价低廉的船只。传统的船只由于要安装武器,所以用的木头都比较厚实,武术大师一掌都劈不断的那种。

而他们设计的新型船只取消了安装意大利炮的设计,轻便快捷造价还便宜,遇到海上冲突脚底一抹油就跑了,因此运输的成本也比竞争对手英格兰下降了不少。

鲱鱼汉子们第一次创造出了没有武装的商船,简直比刀口舔血还要刀口舔血,但事实证明他们对了,低廉的运费让他们在爆发式增长的海上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二、海上马车夫

当时鲱鱼汉子们虽然名义上拥有自己的国家,但属于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管辖。腓力二世连年征战,最后把手伸向了鲱鱼汉子们的钱袋子。

鲱鱼汉子不干了,老子的钱都是辛辛苦苦从刀口舔来的,谁来拿我就剁谁。

1581年,来自来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各省的统治权,联盟正式宣布独立,至此,鲱鱼汉子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国名:荷兰共和国。

放下渔具抄起武器的荷兰人丝毫不怂,这一仗从1568年打到1648年,史称“八十年战争”。

1596年一位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带着17位水手在俄罗斯附近北极圈内被冰封的海水困住了。

这一冻就是八个月,在北极圈的严寒中,巴伦支船长硬是带着水手拆了船上不必要的木板作为燃料,又在附近打猎勉强维持生计。

在恶劣的环境中先后8位水手送了性命,但是他并没动用船上为他人运送的货物以维持生存,而这批货物中包含了衣物和药品。

如此活生生的牛逼存在,造就了优异的商业口碑,大家都愿意把贸易订单交给人狠话不多的荷兰人。

由于和原先的金主西班牙翻脸,荷兰人只有往东开辟一系列新的商业航线。

由此发展出了荷属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开业的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拥有高度信誉的银行制度……哪怕在和西班牙干仗期间,荷兰的银行都没有中断给西班牙贷款的业务,堪称是商业信誉的楷模。

银行、信用、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一系列的金融和商业操作让荷兰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17世纪中叶,随着八十年战争结束、西班牙终于承认荷兰的独立地位,荷兰也走上了辉煌的定点。

当时的荷属东印度公司拥有15000多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几乎占到了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全世界航行在大洋中的欧洲船只有两万多艘,而荷兰一家就拥有一万六千多艘,占了四分之三还多;而在全世界总的商船数中荷兰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马车夫”。

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纽约。

三、落日余晖

海上马车夫从日益衰落的西班牙独立出来、正在吃香喝辣的时候,英国人正在忙着内战。

但随着英国内战结束、资产阶级的崛起,对敢于在英国的地盘捕捞、并且把产品高价卖到英国市场谋取暴力的荷兰人越看越不顺眼。

两国不仅在渔权上较劲,更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海洋贸易中直接对抗。

1651年英国立法规定本国的货品贸易只能由本国的商船运送,已经财大气粗的荷兰人继承了祖先不服就干的传统,和英国人打了起来。

从1651到1784年的133年中,荷兰和英国一共进行了四次英荷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还被法国狠狠黑了一把。

简而言之,第四次英荷战争后,荷兰对全球海上贸易的统治结束了,而英国继承了荷兰的衣钵。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1810年荷兰被并入法国,1814年脱离法国,1815年荷兰和比利时、卢森堡成立君主立宪的荷兰王国。

1860年到19世纪晚期,荷兰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变成了欧洲一个富庶的工业国家。

一战期间荷兰保持中立,二战期间荷兰声明中立,但却被希特勒的铁骑吞并,流亡政府迁至英国、直到战后才重回荷兰。

至此荷兰经历了从粗野的鲱鱼汉子、变成了精明的海上马车夫、最终变成了一位安详的邻家大叔的过程。虽然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依然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安居乐业、财源不断。

虽然在二战中亡了国,但战后美国施行的马歇尔计划荷兰受益匪浅。在马歇尔计划提供给欧洲的接近130亿美元的援助中,荷兰以收到了11.27亿美元、平均每个国民接受了109美元的援助位列第一。

本来荷兰应该像其他其他西欧国家那样,在战后工业生产迅速恢复、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荷兰应该变成西欧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福利好、人民收入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荷兰却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而荷兰所面临的这个症状,被称为“荷兰病”。

四、荷兰病

在马歇尔计划的资助下荷兰已经恢复了工业能力、并且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这时荷兰对外贸易的主力主要是制成品出口。

20世纪60年代,荷兰在北海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一切都改变了。

石油这个东西是好,往下一挖就咕嘟咕嘟往外冒,止都止不住。北海的石油资源品质更好,都是高产、稳定、优质的石油。

北海的石油和中东产的高硫重质原油不同,都是低硫轻质的轻质原油。

与中东的重质原油相比,轻质原油更加容易开采和提炼,并且在炼油过程中,同样容积的原油,轻质原油能炼化生产出更多的高价值产品。

发现了高品位液体黄金的荷兰举国欢庆,大家一合计赚钱这么容易,别的工业产品也不好好造了,大汉们带上祖传的盐腌鲱鱼就跑去做石油天然气生意去了。

随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冲上了一个高位。如同祖先下注盐腌鲱鱼一样,荷兰大汉们再次下注石油天然气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时间荷兰的资源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突破天际,社会福利好的让其它欧洲国家哈喇子直流。

但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荷兰大汉们才发现事情好像不对。

荷兰本身就是一个不大的国家,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公里,比大点有限,还没有宁夏那么大。

人口到2018年才1700万人多,比天津多点有限。

原先荷兰以制成品出口为主要收入来源,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人民的福利也稳步提高。

但是自从挖出了石油,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福利水平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让荷兰人有一种来到了天堂的错觉。

但是飞得越高,摔得也越狠。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达到40美元的高点后,世界石油价格开始缓慢下调。

习惯了从石油获利的荷兰开始发现赚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一方面国内作为出口支柱产业的石油收入减少,另外一方面由于油价上升时国内的劳动力与资本很多都转去投资石油行业,造成了其它产业的衰落。

劳动力发现石油天然气开出的工资比较高,就自然而然希望吃石油这碗饭,就像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拼了命想消减了脑袋进两桶油一般。

而资本更是逐利的,一窝蜂转投石油天然气行业,造成了其他行业的投资减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由于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气,带来了外汇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荷兰盾的升值,而升值后出口价格的高企又进一步地打击了制成品的出口。

举个例子,原本1美元可以换2元荷兰盾,荷兰盾升值后1美元只能换1.5元荷兰盾。那么假设荷兰出口一个价格150荷兰盾的物品,原先只要75美元就能够买,荷兰盾升值后虽然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在外国消费者看来需要100美元才能购买。

这也就是为了当年的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对日本的出口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的原因。

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高工资带动了社会工资的升高,以及高福利政策的影响,企业用工的成本增加,最终导致产品价格上升。

产品价格上升后,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就会占据一部分原先本国产品的市场,从而对本国的产业形成新的一番打击。

除了对制成品的进出口造成影响外,劳动力转移到石油天然气行业,还会对其他行业的生产经验造成流失。

原先是补鲱鱼的渔民,跑去石油工业赚钱去了,那么捕捉鲱鱼、腌渍鲱鱼的技术就可能会逐渐流失。

荷兰的经济病了,病得还不轻。

后人把这种发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由此对本国货币和其他产业造成冲击的现象,称为“荷兰病”,也称为“资源诅咒”。

别忘了随着通货膨胀,每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是逐渐减少的。

随着油价下跌,收入没以前多了,钱还越来越不值钱,荷兰真没地儿说理去。

之前油价增长时期大幅升高的社会福利开始变成了荷兰政府沉重的负担,油价下跌后荷兰收入减少、财政赤字高涨、社会矛盾激化,受到石油天然气行业挤压的其他行业也不能为荷兰经济回血。

最终荷兰不得不通过消减社会福利、限制工人加薪、引导产业复苏等一系列手段才从这段阵痛中走出。

五、互联网的“荷兰病”

“荷兰病”的本质是一种可快速获取、在短期内能带来极大满足感的资源对现有运转体制的冲击。

就好比一个辛辛苦苦通过养猪有点积蓄的农户,倒猪粪时偶然发现地下有一块狗头金。

于是农户猪也不养了,整天玩命挖狗头金,一年之内赚了不少,于是大操大办又买豪车又买别墅,还每天给家人不少零花钱用于挥霍。

突然有一天狗头金挖完了,这个农户却也没有发展其它投资的项目,之前家里的猪场、田地也都因为去家人都来挖狗头金而荒废了。

如果把这个场景放在互联网上,那对应的会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初哥今天要和大家来说互联网经济,其实不是,初哥今天要来和大家说的,是很多朋友每天都看的短视频。

短视频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看,连初哥有时都会不知不觉地连续刷上几个小时。等到发觉已经夜里三四点了,然后揉揉看累的眼睛,心中暗骂一声“我X”,然后再接着继续看。

反复来了这么几次以后,初哥心里在想:“我X,这是为什么?”

直到初哥有一天无意中想起了经济学上的荷兰病,才又想到:“我X,原来是这样!”

从初哥1998年潜伏在某个乌烟瘴气的网吧背着家里人偷偷上网开始,互联网的内容就一直以文字和图片为主。

当时也有网游,是以纯文字界面的MUD为主。如果现在有小朋友看到你在一个类似于DOS的界面里用键盘噼里啪啦狂打一通,绝对会以为你是编程大神。

但那时在网吧里如果碰到这么一个人,那十有八九都知道是在打游戏。

纯文字的传播方式从互联网诞生起就长期统治着互联网的内容界,直到2000年以后宽带开始普及,图片内容才慢慢追赶上来。

记得在2003年上大学时,在网上经常看的就是各种搞笑的图片,继而Flash开始火爆,各种搞笑的Flash动画也开始占据互联网传播的主角位置。

记得当时的Flash制作的三国演义、功夫火柴小人无论扔到哪个论坛,绝对是版面里最靓的那个仔。

长期看短视频调用的基本都是图像、音乐、情感这些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基本都归感性的右脑管辖。

而读文字,除了调动右脑的想象力外,还会调用左脑的逻辑、语言、推理、分析等能力。

从阅读文字和看短视频不同的操作上,我们也能看出二者巨大的区别。

文字的逻辑性一般都比短视频要强,可检索性也比短视频要好。比如我们读文章,发现下文有什么地方不了解了,可以立即翻回到上文去再看一遍,而且能够通过文字检索很方便地找到想看的内容。

但是看短视频,第一不方便对内容进行精确的检索,第二在拖动进度条来回寻找内容时,操作效率就比能精确检索文字的文章要低很多。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短视频都是不好的。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做分析的短视频把数据可视化做得非常棒。

由于短视频有直观、容易令人理解的特性,有时候能把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解释得惟妙惟肖,这也是短视频的优点。

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到目前绝大部分的短视频都是毫无逻辑可言的,只会让人瘫在床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再回到文章前段提到的“荷兰病”问题,为什么初哥觉得短视频就是互联网的荷兰病呢?

原因有以下这么几点:

1)短视频的制作和获取更加轻松。写作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是一项门槛比较高的活动;而短视频的制作门槛比较低,有个手机都可以制作,所以短视频的内容比文字内容要更容易制作、爆发和扩张。

这就如同当荷兰人挖到石油天然气,就一股脑去从事利润丰厚的石油天然气事业,从而挤压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资源。

2)短视频更容易传播内容也更容易被接受。很多人看到文字可能就不想看下去,但短视频可以刷个不停。由于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短视频与文字可以看作是零和博弈,看短视频多了、看文字必然会少。

这就如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暴利推高了工资水平,荷兰人都不愿意去从事收入更低的行业,对其它行业造成了冲击、造成了其它行业的萎缩。

3)短视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因为短视频整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都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也促使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作者投入短视频的怀抱,而正因为有更多的产出,吃瓜群众也更愿意看短视频。

这就如同当石油天然气产业在荷兰兴起后,因为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油价冲高,从而吸引了更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短视频产业,又对其它的产业造成了致命一击。

由此我们可见,短视频对互联网文字内容的冲击,就如同“荷兰病”的扩散一样。

本应是均衡发展的产业,因为某种外界的刺激而变得资源集中到新兴的、可以赚快钱的产业,从而对现有健康发展的产业产生了负面的冲击。

七、“荷兰病”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有可能有点晕头转向:短视频是劣币驱逐良币么?

并不是这样,就如同石油和天然气本身的属性就是能源,而并没有“好”与“不好”的属性一样,短视频并不是“劣币”。

根据美国国民经济调查局的研究报告,美国国内并不存在“荷兰病”。

NBER的报告指出,在美国国内,自然资源发展繁荣的初期,并没有对其他行业造成挤压效应,相反的却使得上下游的制造业反而在整体上扩张了。

虽然本地的非生产业的贸易部门的规模收缩了,但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却并没有降低。从1969到2014年的全样本周期内,当地的真实工资水平平均增长了1%。

虽然这样,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到“荷兰病”在全世界都有发作:南美的委内瑞拉、非洲的埃及、国内的阜新……

包括现在的美国,随着页岩油的开采,已经变成了一个资源输出大国,但国内的产业空心化也是在进一步加剧。

当然美国的问题比较复杂,除了开采自然资源的技术突破以外,金融的爆发式发展也是造成产业空心化的原因之一。所以并不能说是资源诅咒导致了美国产业的空心化,但能够大规模开采、容易赚钱的石油确实助推了美国的产业空心化。

我们能说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好的东西么?显然不能。时至今日,化石能源依然是人类所使用最多的能源,人类依然为争夺化石能源而打得头破血流。原罪并不是来自于化石能源本身,而是来自于人类不断扩张的欲望。

当人们不断希望获得更简单、更快捷的赚钱手段,当发现了石油天然气时,欲望驱使人类去寻找快钱,从而爆发了荷兰病。

要根治荷兰病,初哥觉得只能克制住自己赚快钱的欲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完善产业链、把自然资源变成产业升级的动力,而不是变成搂钱的耙子。

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能够克制利用资源赚快钱的诱惑,才能有效地防御和击败荷兰病。

再回答互联网这个话题,短视频的荷兰病原罪并不是短视频本身,而是人类希望不断获得轻松内容的欲望。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深耕自己的工作领域,造成了人类的视野越来越狭窄。

每天经过工作的精疲力尽后,想获得的就是数量众多的轻松化、娱乐化内容。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大多数的短视频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多频次、易获取地让人达到颅内高潮,这就足够了。

而对于短视频的制作者来说,相对文字写作较低的门槛、较多的观众、较高的收益都促使他们进行短视频内容的创作。

因此短视频可以大行其道、挤压掉一大部分文字内容的市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就像初哥在上面说过的一样,短视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短视频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工具,具体怎么运用在每个人那都有不同。

初哥并不是要抵制短视频,而是希望大家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在没有逻辑、没有营养的短视频上。

毕竟还有很多内容优秀的短视频可以启迪心智。

对于文字创作者,初哥觉得经过短视频的血洗,将会淘汰掉一大批中低端创作者,最后能够活下来的可能都是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创作者。

优质的文字内容更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力,而对于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字的人来说,想象力上所带来的冲击永远比视频画面所带来的冲击力要强,也更容易让人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一段性感的文字比一段性感的画面更容易让这些人达到颅内高潮。

而对于初哥这种要文采没文采、要长相没长相的死肥宅来说,只能继续苦逼地码字了。

-----

强弩之末的美国在南海还能干什么?

印度:我就是想碰下瓷,结果你们整来一台变形金刚

好人理查德?熟人理查德!今天一把大火烧掉了美军十多亿美元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46ms0-4: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