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蛞蝓和海蝶虽然没有壳,但多数软体动物却压上很坚重的壳。砗磲蚌常重到一个人提不动,一片壳可以容纳婴儿洗澡。多数软体动物是极其迟钝的,蚝和壳菜幼时随意游泳,长大后便坐着不动了。帽贝为了猎食海藻,只在岸石堆里活动,美丽的鹦鹉螺偶然到海面,但经常伏在海底离海面300~600尺深处,懒得动弹。不过软体动物也有不懒于行动的。俊俏的海蝶是露骨鲸的大宗食粮,却是海上自由游行的腹足软体动物。扇蛤开合它的双壳瓣而游行。
在克莱德湾等处常见一种美丽的双壳软体动物,叫狐蛤,游得很快,披散着橙色的触角,荡漾身后。它本来习惯在海底,用石子和泥草地胶成窝。在现代的乌贼或头足纲里,很多脱尽软体动物懒慢成习的例子。许多种乌贼游行时和鱼一样,游行时身体的姿势也极像鱼。普通鱿鱼有三种运动法。第一,可用触手或臂来爬行,触手上生有许多吸盘。有两条触手比其余八条都长。等有鱼游近,它们能突然伸出去捉它。第二,它能运用身体末端肌肉的三角鳍,来拨水前进。第三,它独具一种移行法,目击后才相信它有效力。
脑袋后开一广窍通到一个很大的外套腔。腔内藏两腮。腔里装满了水,而外孔自然曾靠一种“钩眼”巧机关,立刻关闭得服服帖帖。外套随即收缩,水不能从入口泄出,就走另外一条狭道向外,这狭道叫漏斗管。如此一趟趟挤水出去,就把鱿鱼推动。身体的后端向前,众臂紧聚在后。这样奇怪的移行法中,三角鳍在前先进,好像是用来转弯定向的,鱿鱼和墨鱼游泳时靠外壳所遗下的内部残器,这外壳为现代乌贼的祖先所惯住的。墨鱼体内就剩一块楔状的石灰,多孔却还坚硬,叫海螵蛸或墨鱼骨。我们常拿来放在鸟笼里,教鸟练啄。
鱿鱼的遗物是长条的甲壳素片,有点像旧式鹅毛笔杆。这两个残余的壳都埋藏着,却充作一种轴,游泳时使身体结实。章鱼不及乌贼活泼,它没有骨的遗物。只在胚胎期里暂时有一个微小的壳,这是一切软体动物所共有的。像乌贼这样抛掉一个壳,就自由得多了,不过身体少了一层保护。我们再来找找看有无补偿。补偿就是有吸盘的臂或触手,这些触手是很厉害的武器,大章鱼或其他“海鬼鱼”对于人来说也很危险。完美的吸盘略像杯状,外环是甲壳素,带有攫拿用的齿。里头有个活塞,一旦吸盘附着在动物的皮上,它就上升,然后剩下一个部分真空,吸得极紧。
鲸身上常见很大的吸盘印痕,有时有大杯的口那么大。乌贼有时会变色,这也有用。章鱼躲在石堆里,常能隐藏得很妙。又有些软体动物能随喜怒而变色,这是由于皮里许多色素细胞胀缩而成,和鱼一样。它们的颚极其坚强,特别像鹦鹉的喙。加以后面一对唾腺能分泌液,通到口内,这利器就更加可怕。至于躲避敌人时射出墨汁,更是它们所独有的自卫法!墨汁是一种废物,积存在食道末端的一个囊里。以前的画家曾用作颜料。乌贼受了惊,就自动地挤压这囊,放出墨汁,这是反射作用。
幼乌贼从卵包里孵出一分钟后,已经能放出墨汁,这就叫先天反应,像我们生下来就会打喷嚏一样。在自然的制约下,乌贼放出墨汁后,就容易逃避了,和军舰放烟幕弹一样,只不过在水下而已。所以现代乌贼虽然少了壳,却多了不少的长处来补偿。许多种乌贼,产卵在胶质管里,粘着在海藻上;其他的如章鱼等产卵累累成枝,若干枝团结在一起,确实配叫海葡萄。发育期不如水栖软体动物那么完备,缺少自由游行的幼虫那几个阶段。从卵包里钻出来的时候,已经和长大成的一样,就是小些。
蜗牛和蛞蝓也缺少幼体时期,不过是因为其他原因。这些动物既然纯粹住在陆上,又产卵在土壤里,自然不能有自由游行的幼体了。那么乌贼为什么也不经过幼体阶段呢?这就比较难回答了。大概因为它们产的卵不多,只有几个,都有充分卵黄来供滋养,所以还是等子嗣完全长成,有能力自卫,然后放出去比较妥当。大海上有种乌贼叫舡鱼。雌舡鱼有二臂,张大成蹼,又分泌一层薄脆的壳,极其美观,这是卵和雏的襁褓。它的壳和鹦鹉螺壳不同,不分间,不是住屋,只能算是摇篮。这是从两臂生出的,不像其余一切软体动物的壳都由外套膜所生,雄舡鱼没有壳。
雄的比起雌的来,只好算侏儒——其实雌的也并不怎么大。雌舡鱼很小的时候,大概10天或12天时,壳便开始形成,后来跟着身体逐渐加大。这个壳自己不能长,必须由两臂把它加大。旧说以为舡鱼扬起它有蹼的臂当作帆,完全是无稽之谈,虽然诗人这样吟咏,画家这样画,但确实不是这样的。乌贼有个比较大的软体动物式的中央神经系统,又有很发达的眼,外表极其像脊椎动物的眼,虽然发育的方式是各异的。乌贼身上带些结构物,嗅觉和触觉发达,有耳状的器官,好像是帮助维持平衡的。至于它们的心灵,我们不能多谈。
它们善捕食物,水族馆里养的乌贼追捕它们的目标时,又坚忍,又勇敢。它们带了许多利器,极合于平常生活,我们要找它们在平日效率以外的智能的事例,很不容易。极大的乌贼叫大王乌贼,臂长竟达40英尺,身和头另加10英尺。它若半露水外,不怪人要把它当大海蛇了。无论如何,乌贼一类总算是海中比较出奇的动物了。英国南岸一带常见几种章鱼。章鱼的身体约有椰子大,质软,皮外多疣;皮肤颜色变得极快,可从鲜明蓝灰变到斑斓褐色。两只眼瞪着不眨,眼睛下的口旁生出八臂或触手,有时长达2尺,头粗尾细,像鞭子,不住地扭动。内侧遍布一排一排的圆吸盘,挤得很紧;大的约有一个先令银币大,小的约有3便士银币大。
章鱼常伏在池角,盘起触手在身下,露出吸盘一侧向外,身体慢慢抽动。膨胀时,吸水进去,去冲洗鳃。过一会儿,猛然收缩,从头后一个小漏斗向外排水,常能激起池面的水,这是一种慢而累的呼吸法。章鱼比别的东西都可怕,比阴险的蜘蛛和蛇等都可怕。谈起大章鱼的故事,就像梦魇一样。若有倒霉的蟹落到池中,章鱼便急忙伸出一只长臂,掠到蟹的光背上,那些吸盘立刻吸住。简直没有工夫让蟹钻避或抗拒!若蟹能扭身而去,已算万幸,一旦逃脱,立即爬开拼命逃生。顾不得在乱石堆里颠覆,或和其他蟹相撞。
章鱼先慢慢地、静静地起身来追,八只臂支撑着走,若是赶不上,便改游泳。拿身体的末端向前进,触手拖在后方,也像呼吸那样,靠喷水而行,每喷一趟,可行进6尺有余。等到碰着底,八臂同时整整齐齐地收卷起来,好像按一定方案或模型,绝不互相抵触。过一会儿,章鱼又伸臂攫蟹了。蟹从来没有一点抵抗。章鱼同时用几条臂捉蟹,并用近臂基部处的最大吸盘来吸牢它。蟹一旦真的被捉住,便不能逃脱。但章鱼不一定吃它,也许抓住它过了很久再吃。普通海产贝类,像钱贝和蛤蜊,实在很像章鱼,可是平常人分不清。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