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是由神秘人物中本聪在2009年推出的,刚开始它的价格不足1美分,但是此后一路攀升,在2017年12月份达到了每枚比特币价值17428.42美元的惊人记录,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在不断发酵。
然而,比特币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尽管知名度和覆盖面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大众对于它的认识却也是层次不齐,其中好些错误的观点也被媒体报道成了口口相传的话题,今天笔者就和大家来唠唠比特币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比特币是最早的数字货币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到后来比特币的出现,一度引发社会对数字货币的关注,此后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几百种数字货币陆续面世,数字货币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的局面,因而,社会往往认为比特币是数字货币的最早形态。
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危机催生了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视,1969年世界主要国家提出通过创建特别提款权的办法来解决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SDR不是某个央行发行的货币,而是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的记账单位,SDR构成数字货币的早期形态,从而SDR才是最早的数字货币。
误区二:比特币的价格太高
截止目前,一个比特币大约是72000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让许多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根据我们买东西时的思维,总会先想到买一个或者几个,所以在投资比特币的时候,会想着去买一个,但是比特币的最小单位是聪,1个比特币可以被分为1亿聪。
也就是说你可以买100元的比特币,2000元的比特币,10000元的比特币,所以说,任何人都可以投资。
误区三:比特币价格波动太大,不适合投资
毫无疑问,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很大,毕竟在历史上,还有没有任何一种交易品能在八年时间内暴涨754万倍。
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加密、安全的、去中心化,且没有任何中央银行和实体资产的背书的加密货币。
如果比特币价格变得稳定,那才是更令人惊讶的。当比特币的市值赶上它正在竞争的资产——法币或黄金的价值,或者它趋于零的时候,波动性问题可能会自行解决。
加密货币是世界上波动最大、最具投机性的资产类别,所以如果你投资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你应该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应该只投资你能承受损失的金额。
这会给你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时间。
如果你有时间,你就不会被迫在价格低的时候进行割肉,你可以经受市场周期的考验,包括在严重的下跌趋势中。
误区四:比特币是一种货币
首先,货币的核心作用就是润滑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单来说,货币必须具有三大功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储藏手段。货币形态的历史演变都是三大功能的改良,从贝壳到纸币,流通越来越便利,价值尺度越来越标准,储藏越来越方便。不论如何,任何货币形态最起码都得满足货币的三大功能。
但是比特币不是具体的实物商品,它与信用货币类似,但又不具备信用货币的完全特征,即比特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并不能等同于货币。所以说,比特币目前来看不能算作一种货币,至多是一种资产。
误区五:40%的比特币被1000人所控制
另一个误区是,大约有40%的比特币是由1000人所持有。事实是,这纯粹是猜测。我们所知道的是,目前大约有2400万个比特币钱包。然而,一个人可能有数百个钱包,而一个钱包可能持有数千人甚至数百万人的比特币,这使得任何对比特币持有者财富集中的分析都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大多数的钱包每接收一笔的交易就会创建一个新的地址。这意味着一个拥有硬件钱包的人可以每次收到0.2比特币,分5次接收,而1个比特币分散在5个不同的地址。没有办法知道这5个地址实际上属于同一个人。
所以在比特币世界中,财富的高度集中可能是现实,也可能不是,但要结束这场辩论,还需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误区六:比特币有集中的服务器,可以被关闭
比特币是基于没有中央服务器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分布式,并不存在集中服务器的说法。
而且比特币公司可以被关闭,但是比特币只能通过中断全球互联网来关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即使全球真的突然断网了几个小时或几天,但当网络恢复后,比特币只需要几个网络节点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运行。
国家和机构只能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所,或是通过严格的规定限制交易比特币。
误区七:挖矿浪费巨大电量
我们在新闻媒体从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报道:“比特币每年挖矿耗费的电力都抵得上某某国家一年的用电了,而且这种耗电的挖矿模式仍在加剧”。针对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挖矿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之后再来讨论必要性。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挖矿的终极目的是维护比特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矿工通过贡献自己的算力来打包交易、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尽管我们表面上看到矿工涌入比特币生态是为了挖取比特币。这是事实,因为是经济激励吸引矿工自发参与到挖矿中来,但这些算力最终的作用是来维护整个网络的稳定运行,挖矿奖励只是个副产品。
其次,明白了挖矿的目的之后,就需要来思考这种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是否有延续性。因为比特币对标的是传统的中心化银行系统,我们拿银行来做对比,书中给出了一个例证,我国银行在2012年时候的年运营成本大约在5%左右,那么比特币的运营成本是多少呢?
同样是12年的数据,全年的算力成本约6300万美金,矿机按两年折旧计算,加上电费和人工,全年的运行成本约5000万美金,相对于当时10亿美金的总市值来说,成本也维持在5%左右,和银行的成本差不多。
这就说明了比特币挖矿的成本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其中,电力只占到了成本的一小部分,而且都转化到了实际的效益中去了,并不是凭空浪费掉的。
误区八:比特币将取代现有的支付方案
许多比特币的支持者认为,它最终将取代其他支付方案,旧有的现金和信用卡将成为历史。然而,这个预测目前看来并不靠谱,在比特币成为通用的支付机制以前,它还需要拥有几个关键的特性。
首先,目前的设计让比特币每秒只能处理几笔交易,远不及信用卡网络每秒钟可以处理好几万笔交易的速度,更比不上各个地区每分每秒都在大量进行的现金交易。
其次,一旦比特币自由交易,它的手续费相当昂贵;根据需求,一笔比特币交易的手续费在20美元至400美元之间。
最后,由于数据区块链的限制,比特币交易不会立刻生效。平均每笔交易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当用户有额外的安全性需求时,甚至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
而在这个计算机时代,人们对信息确认的要求时间都是以秒为计算单位的,这样的速度显然是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比如我们用支付宝付款的时候,等几十分钟,一两个小时,你还要用吗?
误区九:比特币的使用者是匿名的
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声称,比特币能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因为大多数比特币软件会为每次的交易者制造一个独特的假名;甚至连维基解密也鼓励赞助者用比特币捐款,因为它的匿名特性,外人无法轻易掌握捐助者的身份。
大多数用户在购买或出售比特币以换取美元或其他法定货币时,都会留下书面记录,而且声誉良好的交易服务都要记录使用者的身份。因此,如果执法机构真的要追查,还是有迹可循的。
虽然技术能力出众的用户可以利用货币混合协议与其他用户交换货币来模糊自己的身份,但这种做法并不常见,而且很少使用。另外,也有些加密货币提供了比比特币更强大的内置隐私保护机制,但它们的流通性较差。
误区十:比特币超出了法律管辖的范围
在早期阶段,比特币是地下市场的硬通货,每次交易额能到达数百万美元,并有个绰号为“丝绸之路”的黑市,这使它遭受了众多人士的痛批。
然而,新科技的涌现一开始总是会难以有成文的法律来规范它们,就像汽车、电脑和网络刚出现时一样,但最终,这些新科技会逐渐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比特币也不例外。
许多国家也开始积极拟定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法律和规范,日本在2017年4月签署《支付服务修正法案》,新法案要求日本比特币交易所实施更加严格的流程。
比特币交易也已经在美国的纽约州等几个州的特定法律条文中受到规范,美国国税局在2014年就把比特币认定为应税财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近也对其进行了有力监管,所以比特币不受法律约束绝对是个误区。
上面就是关于比特币的十个误区,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