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PCTA圆桌派在微信群“穿越牛熊精英总队”中进行了首期活动,群内外共有超过700人参与了这次圆桌分享。
PCTA圆桌派是公有链技术联盟和区块链研习社联合打造的全新形式的线上访谈栏目,与线上单一嘉宾的分享形式不同,PCTA圆桌派的特邀嘉宾和飞行嘉宾在分享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和启发。
首期圆桌派邀请到了三位特邀嘉宾:RandomCaptial合伙人刘毅,万维链全球副总裁李尼,NULS联合发起人冉小波。以及两位飞行嘉宾:星云链联合创始人王冠,YOYOW创始人白菜。
嘉宾背景介绍:
刘毅:RandomCapital合伙人,清华大学硕士,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专家,20多年资本市场投资经验,比特币早期投资者。
李尼:Wanchain全球副总裁,Wanlabs区块链孵化器联合创始人,Wanfound区块链基金全球合伙人,区块链新金融实验室副秘书长,中国电子商务区块链专委会专家委员,2018中国区块链3.0赋能实体经济50人,北京大学学士,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优秀学位硕士。
冉小波:NULS联合发起人&社区负责人,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国内早期参与者,长期从事区块链技术和项目前景研究,负责NULS社区治理研究和运营,担任多个区块链项目顾问。
王冠:星云联合创始人,小蚁联合创始人,OpenIP发起人,Bitclub联合发起人,区块链持续创业者,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白菜:YOYOW创始人,HelloBTS创始人,区块链行业资深参与者。
本期的主持人,区块链资深作家风青萍老师,就“中本聪vs比特币,谁才是公链的信仰?”这一话题发出了五个问题,嘉宾们就此进行了深度的对话,贡献了以下极其精彩的回答:
风青萍:本次PCTA圆桌派提问从近期大涨的BSV开始,众所周知,BSV的暴涨主要源于与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关联,中本聪虽然离去,却仍然在影响着比特币及分叉币,这种现象,在其他的区块链网络依然存在。我们想问,作为一个区块链网络,在创始人及其团队,和网络的自由之路的选择面前,你是相信比特币还是相信中本聪?
Random刘毅:我是在2013年初的时候开始看的白皮书,然后开始参与比特币,那个时候中本聪已经离开社区两年了。我们要强调一点,中本聪是主动地而且有意识地,在很早的阶段就离开了比特币社区。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开,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有一个因素是一定存在的,就是他并不想担任比特币社区的精神领袖这样的一个角色。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个当然跟密码朋克的这种思维,和去中心化的理念是相关的。他理解偶像崇拜其实是根植于我们人类的人性深处,这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性。
我们智人是因为能够讲故事,信故事,我们能够去为一个虚拟的理念去组成团队,甚至奋不顾身的去战斗,才打败了尼安德特人,直立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的人类。
换句话说我们智人的力量的源泉,在于我们有信仰,但是信仰有时候也是我们人类的痛苦或者灾难的一个来源。从中本聪以及其他的密码朋克来看,我们并不希望依赖个人或者组织,而是说通过一个密码学保证的一个网络,由社区的整体来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所以说这个问题其实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中本聪已经不在了,后面那些解释中本聪的人,甚至冒充中本聪的人,他们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在违背中本聪的本意,因为如果中本聪愿意去承担精神领袖这个角色的话,那他就没有必要离开社区。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比特币本身,而不是创始人。
万维链李尼:中本聪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很重要么?我是想相信中本聪,但我也不认识他老人家哈,连个linkedin简历都查不到。如果说当年这位“高人”不确定比特网络是否能够如其所愿获得成功而选择隐藏自己真实身份的话,但是时至今日在比特币大获成功后,中本聪依然选择不露面,充分证明了“他”或者“她”就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人物。
中国有句名言:“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恐怕就是这个意思。那种现在跳出来说自己是中本聪,我基本上觉得不相信,既然中本聪选择了淡化个人在一个项目或者社区中的“领袖”的地位和作用,我想这个话题自然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我选择也是相信比特币,不过如果我能确定谁是真正的中本聪,我可能也会跟他走。
Ankr宣布与Filecoin达成合作集成RPC API:金色财经报道,据Web3基础设施提供商Ankr在社交媒体宣布已与Filecoin达成合作并集成远程过程调用应用程序接口(RPC API),这意味着开发人员现在可以访问Filecoin RPC端点、发出请求调用和接收信息,无需再自己运行Filecoin节点。[2023/3/16 13:06:34]
NULS冉小波:我说一下个人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共识才是公链的核心价值,虽然很多时候会出现共识分叉,但是原则上比特币的共识始终是目前最大的,比特币之所以是所有公链的龙头,我认为不可或缺的是中本聪的神圣,如果神圣变得不再神圣,对于共识并不是好事情。
正因为中本聪的神秘,比特币的反脆弱性是最强的,比特币成功是进化的法则,并非是中本聪,这样的比特币本身的共识是非常稳固的。BSV大涨是资金炒作,散户跟进的行为,大不了就是割一波,不过的确很佩服会炒作的项目,特别是孙宇晨,哈哈,即便是真的中本聪也很难打败长时间发展建立起来的共识基础。比特币不应该因为任何个人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公链项目中某一个人的影响力极强,反而伴随的是脆弱性越强。
风青萍:第二个问题,区块链网络的魅力之一来源于去中心化带来的颠覆性的变革,但是,哪怕是比特币网络,起初也是中心化的,中本聪就独自挖了一年的币,享受到先机,如今看来已经是庞大的区块链资产了,我们的问题是,作为中心化的创始人及其团队,在网络中的职责和使命的权限该如何界定,其履职的生命周期与区块链网络的发展是什么的交互轨迹,有没有逻辑自洽的退出机制?
万维链李尼: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单独地从区块链这个视角来看,应该把它放到一个更广范围的一个商业的逻辑来看。一个项目的创始人对这个项目的成功有多大的作用,或者说他应该引领这个项目走向何方,至少我们现在看传统的大多数的这些商业逻辑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都是一个领头人的一个重要性。
也许我的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可能很多人也持不同的观点。但是我先抛出来,我认为一个项目的领头人,在一个项目的前期甚至到中期,都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这是我从传统的一些商业和项目的成功的经验中看到的一条。
包括从现在的区块链世界来看,其实这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第一个问题问到的是比特币和中本聪的关系,但其实大家也不可否认,后面一些区块链项目从ETH到EOS,这种核心的灵魂人物V神和BM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传统的世界里面我们看BAT,原来说的BAT很火,但是明显这两年大家肯定知道百度在走非常大的一个下坡路,而阿里巴巴和腾讯相当于是一枝独秀。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三个BAT的创始人中,明显李彦宏后期对于大局的把控,掌控能力和对大势的判断比较弱于马云和马化腾。所以导致了百度最近发展是大大落后于腾讯和阿里巴巴。
同样在区块链世界里面来看项目进展,BM从比特股出来后去了steem,从steem出来以后又去了EOS。现在EOS发展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同时看之前的比特股也好,steem也好,其实发展并不是特别的好,至少我个人是这么看的。所以充分证明了一个项目的灵魂人物或者领头人对项目,尤其在初期和中期的一个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
所以简单来说,我认为一个项目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包括他这个团队,出于对项目投资人和社区负责的态度来说,我觉得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在项目的初期包括中期,引领项目走到一条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道路。至于怎么退出,我也并没有特别好的一个答案,我认为至少这个项目团队核心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扛着这个项目要继续往下走下去,至少走到一个正规的道路上去。
星云链王冠: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表达一下我的观点,首先我是同意李总的这些见解的,但是我觉得这里边可能有一个问题。我们要关注到,创始人跟一个项目之间,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创始人在完成了初期中期的一个项目的方向性的领导,资源的聚集之后,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一个项目,其实不只是区块链项目,包括互联网项目,他的成功最终都要由一个创始人的能力,变成一个系统的能力。
还是BAT的例子,我觉得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实际上我们我们看一看,无论阿里还是腾讯,它其实都由创始人的能力,最终变成了系统的能力。我们知道他们拥有两个网络,腾讯拥有的是用户的社交化的网络,阿里他拥有的是一个金融、商户、消费者之间的网络。
HyperBC CEO:mpc技术将助推钱包与监管机构的深度绑定:据官方消息,日前,HyperBC CEO Joseph Zhang受邀参加POW’ER香港Web3创新者峰会,会上就“Web3入口革命——MPC钱包的体验与普及”主题进行了相关分享,他认为:HyperBC作为MPC联盟成员,当前已在waas和custody业务中实现细分领域的产品优化,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在业务端发力,并在以后的时间里,借助联盟中已成型落地的技术应用于具体业务场景中,探索设计出更完整的私钥分片存储方案,将一些私钥分片部署在审计机构或者特定的合规机构上,通过mpc技术实现让大家做更深度的绑定,提升用户和市场的信心。
HyperBC作为资产托管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企业在区块链上存储和管理他们的数字资产提供安全保障。[2023/1/11 11:06:05]
但是我们再看百度,很遗憾,百度有什么呢?就是在系统能力层面,百度其实没有由创始团队的能力,转化成一个系统的能力,这就是我的看法。也就是说区块链项目也不例外,一个项目要想长期的发展,一定要由一个创始人、创始团队的能力变成一个系统的能力。
Random刘毅: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去中心化应用是什么。我自己会把区块链的创新分成平台和应用,比如比特币他虽然是个公链,但是它是去中心化的一个电子货币,也就是一个应用。
那以太坊没有特定目的,它是为了支持去中心化应用的,它是一个平台。我们为什么反复说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为什么重要,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好的,我认为是A16Z的合伙人ChrisDixon,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去中心化为何重要》。
他解释了不管是加密协议还是互联网的应用,他的核心都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说用户、使用者越多,服务本身会变得越来越好。
比如说交易所,参与的人越多,交易深度越越好,流动性越好,它作为一个交易所,他吸引力就越大。包括互联网的服务,不管是谷歌、百度还是腾讯等等都是一样的,它的核心是网络效应。
为什么要强调去中心化,因为在互联网这些巨头在创业的早期,它也是小公司,他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大家进来用,给大家各种各样的支持。但是等规模越来越大,产生了足够大的网络效应的时候,这些互联网巨头都是上市公司,它有它存在的目的,私营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它就会向它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两端去挤压,不断地在这个系统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收益。
ChrisDixon还有其他的Thinker们,认为只有加密协议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它是大家共建的,而且最终是共享的。加密协议本身,他定义了一个高效的市场,或者说它本身是个平台。最早期它的问题是没有人用的,网络效应很差,所以要千方百计的让别人用,这里包括了用通证来提供激励。
比如说比特币在零九年上线之后,两年的时间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用的人非常少,我们刚才说中本聪自己挖了100万个,这是无奈之举,那时候几乎没什么人挖。大家知道买披萨的那位老兄,他是第一个用GPU挖矿的,结果他一下挖了几万个,中本聪还给他写邮件说,你能不能慢点儿挖,都被你一个人挖走了,你得让别人也玩儿啊。
所以即便是比特币,也包括我们现在所有的去中心化应用,在最开始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扩大规模,怎么能够产生网络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创始团队和创始人不需要有任何顾虑,你怎么能推动这个事情往前走,你就怎么走,不要想说,我是不是在这里面发挥作用太大了,是不是过于中心化的。这些顾虑都是以后的事儿,在一开始你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没有突破网络效应的关键规模的时候,你就全力以赴地推动项目往前走。
那到达一定规模,比如说像以太仿,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系统,用GavinWood的话来说,V神还是扮演一个仁慈独裁者的角色,那他是不是还应该继续扮演这个角色?
其实现在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现在的链上治理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了,从Decred开始,到现在Tezos和Polkadot都能够实现非常好的链上治理,一个去中心化的协议应该把治理放到链上,用清晰明确的代码书写的治理规则,去对链的发展方向去做决策。
现在最新的链上治理技术,能够支持全面链上治理连治理规则本身也是用代码书写的,如果投票通过的话就可以自动升级,不会产生分叉。
另外一个问题,创始团队如果他不接受链上治理,他已经获得了最大的影响力,他不希望把影响力降低,还是希望利用最大的影响力持续为自己获利,那怎么办。
链上ChainUP WaaS联盟支持波卡生态PCX(ChainX)主链币种充值提现:据链上ChainUP官方消息,旗下WaaS联盟已支持波卡生态PCX(ChainX)主链币种充值提现,并提供节点服务,WaaS联盟成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支持PCX(ChainX)。
ChainX致力于成为数字资产跨链枢纽,将通过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跨链资产转移,使得BTC、ETH、EOS、ADA等可以自由流通到其他链系统中。
链上ChainUP WaaS联盟是链上ChainUP集团依托3年时间所服务的300多家交易所经验,将底层资产托管和钱包封装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服务,包含资产托管、节点服务、主链币种开发、热门币种一键接入、共管钱包、借贷理财等多种功能服务,通过开放钱包API与SDK,帮助交易所、项目方、媒体等快速高效接入,实现云端资产安全托管,联盟内部转账0手续费,即时到账。目前,已有超过500家企业加入ChainUP WaaS联盟。[2020/11/13 14:12:30]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去中心化应用的基石是可分叉性》,就是叫Forkability,这个词应该是我提出来的,一个去中心化应用或者链,它要保持可分叉。
大家原来都觉得分叉这个东西挺可怕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是一个最好的进化手段,分叉之后两条链分开了,都保存了全部的历史数据,大家可以按照各自主张的方向去发展。那最终谁做得好,谁做的不好,就看谁能形成更大的共识,是一种特别特别棒的进化机制。
比如说我们现在觉得Facebook太垄断了,它控制了人的思想,但是我没有办法把Facebook分叉,因为Facebook的数据是不公开的,它是存在于一个私有的系统。但如果Facebook是一个区块链的话,那肯定会有人说扎克伯格领导的不好,我们把Facebook分叉吧,我们做一个真正的民主化的,不会去愚弄大众的Facebook。
所以可分叉性,是去中心化应用和区块链的一个特别特别棒的一个属性,所以我们在整个链的发展过程中,就是说要盯着,有没有人试图去降低可分叉性。
一旦可分叉性被被降低或者拿掉的话,这个链就会很危险,我们在“新经济人”群里面讨论的时候,杨民道他提出链上治理是成文宪法,Forkability是暴力革命,这两种手段民众都应该拥有。我们日常应该依赖于成文宪法,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要保持革命的这个权利。
NULS冉小波:去中心化并不是绝对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其实是相对的。很多公链项目都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上去找一个适合自身项目发展的一个平衡点。我觉得每一个项目都有不同的目标,要看这个目标是什么,才能具体地规划发展的路线。
接着刚才王总和刘老师的话题,非常赞同,作为公链项目的创始团队,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同时又积极地推动项目的发展,当项目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会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在社区中诞生出能力更强的,对项目贡献更大的一些社区成员,也许他们能够带领项目到达更高的一个高度。
我们也是一个坚持向社区自治化发展的公链项目,团队最重要的使命是做到让项目能够自身造血和发展,从而融入社区当中,我觉得团队这样才算完成了使命。近期NULS核心的团队开发成员已经有两位加入了社区自行成立的组织CCC,而且NULS项目中非常核心的微服务架构部分是社区成员搞出来的。需要完全让社区能够自我驱动和自我进化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就是社区人才队伍和运行机制的搭建。
风青萍:第三个问题,区块链网络如同一个全球帝国,治理是永恒和必要的课题,结合治理的形式,产生了很多的观点和实践,比如链上治理、链下治理,和两者结合的治理。我们的问题是,对于治理的实践,您心中是否有较为理想的治理模式?
NULS冉小波:区块链项目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必然未来是逐步趋向链上治理的。但是链上治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认为的治理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资金的治理,二是人员的治理,三是信息的治理。
资金的治理上区块链应该做到公开透明,所以链上治理是非常适合的,而且通过智能合约和多重签名可以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完全的社区化管理方式。
关于人员治理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在团队管理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存在,有的角色适合公开竞聘,有的却不适合。所以我们可以采取的是链上竞选加链下治理的结合,实际上星云提出的星云三会就是一种链上链下相结合的方式。
再者是信息治理,区块链实际上可以很好地做到信息治理,可以实现加密对话和公开对话。但是当前来看区块链的链上信息通讯是非常低效的。例如,我们并不能用区块链来做直播或者开视频会议,即便是聊天我们也会觉得几秒的确认是在浪费时间。
THE E&M与PCH的基金会合作 开发基于区块链3.0的POPBOX:THE E&M与PCH的基金会(POPCHAIN FOUNDATION)达成合作协议,并且开发基于区块链3.0的POPBOX。此平台与韩国市中许多的视频直播的B2C平台不同,是用C2C的方式进行内容创作。[2018/5/16]
我在NULS社区设计了POC的共识治理框架,这个框架就是将资金的治理全部通过链上治理实现,最核心的一些角色通过链上治理来竞聘。结合这个框架CCC成员Berzeck提出了Nulscracy的一套运行机制。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分享给大家,区块链治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也需要大家共同智慧帮助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
Random刘毅:我先说说我对治理本身概念的看法,区块链治理是什么。我们说去中心化应用是一组交易协议,治理就是怎么来决定修改这些协议。首先说为什么要改协议,或者说为什么要治理,是因为加密协议定义了一个虚拟的一个市场。
这个市场能不能够扩大规模,能不能够建立起网络效应,取决于它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自身调整进化的能力,这跟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的。达尔文说过,生存能力最强的生物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够对变化快速反应的生物。
加密协议也是一样,不管是公链还是去中心化应用,你得能够去适应需求的变化,加密协议还有一点要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如果你不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就会产生分叉,一旦产生分叉了,1变2之后你整体的网络效应会降低。
所以说治理,第一是它的效率,它能不能适应变化,包括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第二就是它能不能真实地反映大部分利益相关人的整体意志。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认为以后一定会走向链上治理。什么是链上治理,就是把治理过程本身写成代码,写成可以在链上执行的自动化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它是清晰的,链下治理相对来说它是模糊的。
比如说比特币现在的治理规则,简单来说,就是BitcoinCore根据社区上已经形成的广泛共识来对协议进行调整,但这句话是非常不清晰的,就是什么是广泛形成的共识,比如说隔离见证,是不是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没有人知道,Core认为形成了,矿工认为没形成,Core就把隔离见证给上线了。
链上治理是清晰的,它有投票的过程,到底谁支持,到底谁反对,而且链上治理本身是可以通过链上治理去进化升级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它是明确的可以测量的。
我们知道只有可以测量的东西,我们才能够去改进它,因为否则我们连好和坏,连高效和低效的区分不了的话,那我们怎么能够去改进它呢?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回答就是,要走向链上治理,而且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全面的链上治理了。
万维链李尼:区块链作为一场很巨大的社会化革命,是否能够通过完全的社区化治理去获得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其实我个人并没有那么乐观。
虽然我也认为应该由社区来形成一个组织的共识,然后再通过共识来维系社群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现在来看,条条大路通罗马,如何去实现社区自治,恐怕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路径和路线,链上的、链下的、融合的。我觉得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尤其是各个项目自身的发展情况都不一样,一定不能去削足适履。
现在说到底是链上好,链下好,结合好,我觉得都言之过早。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去靠,但是能不能成功,我觉得这条道路一定是非常崎岖的。
另外一个就是治理,我并不认为现阶段治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那么强。因为毕竟不是为了治理而去治理,而更应该去看这些项目,尤其我们站在一个项目方的角度来去看,我们是否已经实现了我们当时在白皮书募资的时候,向投资人向社区承诺的一些既定的目标,我们有没有去实现,我们有没有对我们的投资人去负责。
毕竟在区块链世界,大家都是做过募资的,社区也好、粉丝也好、投资人也好,我们要去考虑是不是他们在对项目有失望的情况下,才会要求更大的治理权。
另外一点就是过度地去强调治理会不会削弱效率,从我的角度来看,很可能会。因为治理跟我们看到的社会上的民主制度,很多时候是有关联性的,大家想的时候是比较美好的,我要去治理,我要去公平。
但大家有没考虑到项目,还要兼顾效率。如果说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治理方面,但是本身并没有考虑治理带来效率的降低。
一个提案,一个改动,会花到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人力,会不会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我再提一个我对治理的一个小小的不是特别跟主流意见相同的理解,我并不认为现在这个阶段,治理就应该拿出来作为这么重要的分量去讨论。
日本大型电商网站BASE推出“shopcoin”服务:据日媒Valuepress消息,拥有50万注册店铺的日本电商平台BASE已于5月14日推出一项名为“shopcoin(ショップコイン)”的全新服务,顾客可以通过购买特定商店币进而在特定店铺买到心仪的折扣商品,从店铺角度来说则可以在商品售出前提前获得资金。[2018/5/15]
YOYOW白菜:区块链行业发展到现在,让项目自行发展壮大已经不太可能了,现在的区块链项目必须加强运营,链上治理和链下治理并不矛盾,适合不同的领域。
链下治理涉及到筹码分配、社区建设、项目推进、生态建设等等,都是治理的一部分。链下治理要激进,主动出击快速试错。当然也可以结合链上功能的实现,比如一些方案可以先链上投票,通过后再实施。
链上治理的原则是要稳定,稳定比合理还重要。公链最重要的是信心,在一些无所谓对错的设定中,千万不要改来改去。如果要改动,也必须按照设定好的规则,提前约定。
比如YOYOW网络中,设定了很多参数,约定好是可以调整的。一些参数的调整,需要票选出来的理事会表决通过即可生效,而有些参数则是写死的,如果要调整必须要通过硬分叉,即更广泛的社区共识。
星云链王冠:我认为on-chain和off-chain都是需要有的。至于星云我们从自身的技术特点,自身的技术愿景出发,我们想在on-chain这一端走的更激进一点。
也就是说,星云的区块链社区的治理主要是on-chain的,或者是说我们希望它尽可能地on-chain,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选择,它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看来,区块链世界和传统的互联网、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大的能力就是区块链本身,那么如果我们想有效地治理,一定是离不开区块链本身的。
风青萍:第四个问题,区块链万链竞发,不同功能定位和细分行业的链,将会组成区块链兼容并蓄的常态,也让跨链成为刚需。我们的问题是,跨链跨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价值的流转么?主打跨链的区块链网络追求的终极愿景是什么?
Random刘毅:我原来对跨链这个概念是很反感的,你有上千条链,这些链都没什么用,然后你还要跨来跨去,你到底是想干嘛,是继续再一波儿钱还是怎么着。
我后来研究了Polkadot和Cosmos的,Polkadot和Cosmos说的跨链是什么,它说的跨链,不在于说把现在的这些链连起来,这个不是重点。它的跨链首先是我们要能够快速地去开发出一个链,它开发出这个链可能很少一部分是平台,但更多的开发出来的链是去中心化的应用,可以是交易所,可以是预测市场,可以是DAO等等。
那么用CosmosSDK或者Substrate开发出来的这种独立区块链形态的去中心化应用,和原来的智能合约开发出来的去中心化应用有什么区别呢,或者说它有什么优势呢?
我认为主要两点,第一个是独立区块链形态存在的去中心化应用,我们以后简称应用链,他首先解决了性能问题,他只需要在一个局部达成共识。比如说一个加密猫的游戏,它就几十个节点达成共识就好了,不需要以太坊上万个节点达成共识,每个节点都存这一堆小猫。
参与共识的范围小,带来的就是共识的成本很低,而且速度很快。所以用Substrate或者是CosmosSDK开发出来的应用,很容易就能达到1000TPS的性能。对于一个单独的应用,你是独享这1000TPS,不是像以太坊上,跟世界上所有的应用争用那15TPS。对绝大多数的去中心化应用来说已经是足够了,所以我认为开发应用链首先解决的是性能问题。
第二个他解决了去中心化治理问题,我写过一篇挺长的文章,叫《跨链释放DAPP的创新潜能》,这个文章的逻辑比较完整但是很长。简单来说,智能合约把可验证性和去中心化混淆了,智能合约做出来的应用,绝大多数都不是去中心化的,它只是一个可验证应用,只有有去中心化治理的应用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应用。
所以综合来看,Cosmos跟Polkadot的跨链,在于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开发出独立区块链形态存在的去中心化应用,它解决了性能问题和治理的问题,从而使得我们期待的去中心化应用的大发展成为可能,这是我看好跨链技术的原因。
Cosmos跟Polkadot还提供了中枢,它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让这些独立的应用链能够进行可信的互操作,通过Polkadotrelay跟CosmosHub实现应用链之间的可信的互操作,而且本身可信化的互操作,也是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的形式来实现的。
万维链李尼:虽然现在Wanchain已经部分地实现了一些Token的跨链的转移,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大概有两点,第一个现在实现的跨链的Token还比较少,只有BTC、ETH、ERC20和预计在七八月份完成对接的EOS。
全球还有太多太多很好的公链需要去对接,因为毕竟异构跨链这种技术决定了,像Wanchain这样去做跨链的,要去一条一条的去适应原链,去对接他们,然后才能把他们Token进行一种转移。
包括我们公链联盟里面的很好的的公链兄弟姐妹们,也是我们要去支持的一个对象,所以第一点是现在能够跨的Token还太少。
第二个是现有的跨链机制还要继续完善,变得更好,更加的安全,比方说是否可以进一步的优化多方安全计算SMPC。
能否有一种手段,不用跨链的资产锁定共管账户,不用太多的保证金来保证用户的资产不会被恶意地转走,包括现在Wanchain里面21跨链节点随时有人退出,没有办法达到一个最低门限密钥签名的时候怎么去应对,其实这些技术上还是可以去完善的。
讲完了这些,我想在这提一个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哪怕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跨链机制以后又能怎么样?
我们看互联网也好,区块链也好,AI、人工智能、5G这些都作为一种技术,它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最终技术是要服务于应用场景,推动场景的落地。
然后再通过应用场景大规模的去使用,为普罗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才能体现一个技术它的价值,这才是真正区块链行业,我们这些从业人员需要去考虑的,也不能唯技术论,完全的为去中心化论。
同时我也不完全认同友商提出来的,一键发链、一键发应用这种场景,因为你不能忽视,现在已经存在的有强烈的共识的token,比方说BTC、ETH、EOS这样代币的存在,和去做价值交换的这种需求场景。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跨链的这种架构方案不是特别完善,但是并不是不能去用,所以更多的应该是在应用上去发力,这块我特别希望能有机会跟大家再好好地去分享一下,这两年多来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吧。
其实一开始我们也是完全要去把技术做到一种非常完美的阶段,后来才发现技术做到完美,现在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现在也分出来一部分力量,去做一些应用落地的事情,尤其第一步我们认为区块链跟金融场景相结合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一定要去考虑做一些DeFi的事情,包括像现在很火热的Staking,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DeFi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现在也会考虑在技术不断地完善的同时,去真正把一些金融场景的应用去落地,只有当这些应用落地了,有更多的人去使用,包括圈内的人,包括通过这些应用能够把更多现在区块链之外的圈外的人拉到这个圈子里面来,这才是我们需要去真正去发力和考虑的。
最近也见了很多做传统的投资人,我发现他们对于区块链的看法,做传统金融的会觉得区块链这里面这些金融的场景太小,包括很多资产,包括应用,对他们来说也太简单。
其实从内心里面,他们不是特别看得起区块链DeFi这些应用的金融场景。对我们一些启发,那我们说的DeFi是真正的、完全的、纯原生的这种链上的DeFi,还是说可以考虑一些,有链上的资产,有传统的金融资产,包括传统金融资产和链上资产的一种结合,包括各种各样现实的金融世界有的这些衍生品,把这些逻辑搬到区块链世界来,做一个融合的大的DeFi的概念,这才是我们现在着力去考虑的,或去发力想去做的一些事情。
NULS冉小波:我们假设未来的区块链将会出现非常多细分行业的链,那么实际上发展正朝着我们的假设在前进。李总说的精彩,我也认为跨链是众多区块链资产互通的一个重要工具,跨链最重要跨的还是资产的流通和具体的应用,其他的信息跨链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区块链上最核心的就是资产,资产跨链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跨链是一个手段,如果没有应用的跨链一定是毫无价值的,就像区块链核心的技术一样,没有人使用就没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跨链的终极目的应该是资产更好地应用。
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确认慢,不具备智能合约,那么如何能够让比特币更好的支持一些去中心化的应用?跨链就可以把比特币映射到一条高效率,功能更强大的区块链上接入一些去中心化的应用,例如DEX,OTC,去中心化的抵押借贷等Defi的应用。我认为造链和跨链,跨链分异构和体系内的,只要有人要用就有需求,NULS当前也正在进行跨链的测试,大家可以多多参与NULS的造链和跨链测试。
风青萍:第五个问题,Staking经济在今年异常引人注目,质押做法让原本这种重资产、讲技术的挖矿行为变得不再高不可及,寻常人也可参与。如何理解代币质押在生态中的重要意义,是否就是简单的理财模式呢?质押与投票的关系该如何确保和维护?
万维链李尼:Staking肯定不仅仅是理财,或者给持币用户回报的逻辑,staking的token,本质上是维护这条公链的POS或者DPOS机制的安全保证。质押也好,投票也好,其根本在于,对社区的用户来说,无论是大的持币用户还是普通小散,都能够有机会一起去参与维系这个网络,包括参与一些重大的链上治理。
在POS和类POS机制的公链中,Staking质押参与共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Staking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拿回报的概念,更多的是参与到这个网络的共同维护。
NULS冉小波:Staking来源于POS,所以Staking最核心的是充当共识机制的作用,那就是维护网络能够稳定安全的运行。Staking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保证网络的安全,不会被轻易受到攻击。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财模式,Staking具有很多的好处,具体的联盟之前也已经做过讨论,就不多说了,给刘老师节约时间。Staking方面的研究,群里面有很多专注做Staking的大佬都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我多听听。
Random刘毅:这个问题可能是嘉宾观点最一致的问题了。Staking一开始是POS为了实现网络安全,并且给安全的保卫者节点来提供奖励的一套机制。
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什么原因,Staking这套机制其实跟链上治理是绝配,因为治理是民主过程。纵观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民主是怎么实现的,首先肯定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直接民主,如果屁大点事都搞个全民公决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大家都是搞代议制民主。一方面效率比较高,另一方面,代议制的代表和议员们,他们是职业的家,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资源去投入到治理上。
在POS链里“议员”的角色,未来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的节点运营商来承担,比如Wetez和Cobo这样的厂商。由于有deliberation和nomination这种机制,散户可以把币委托给节点运营商,节点运营商通过委托也能分享一部分挖矿收益。所以节点运营商有动力去招揽他的选民,同时代表这些人的利益来发声,并且参与到治理。节点本身在Staking上还是有比较大的投入的,比如锁币、硬件投入等等。
换句话说,在币价暴跌的时候别人先跑了,节点运营商跑不了,所以他们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投资者,也是长期的利益相关人。打个比方在美国选议员或总统的时候,会要求他是在美国出生在美国生活的美国人,因为只有他的长期利益跟国家绑定在一起,我们才会认为他有基础去做代表。Validator其实就是很好的未来代议制民主代表的角色。
星云链王冠:Staking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理场景、工具或者说手段,但它不是万能的,而是一个有限范围内适用的东西。有几个顽疾是Staking无法解决的。首先,典型意义上的Staking无法避免通缩,可以看做是市场上新入的流动性都由几个大的国有企业来消化掉了,那么所有民企就无法获得新的流动性;另外如果依靠Staking的质押来当做唯一的权重做治理,那么大户就会合谋,不通过任何一个通胀的经济模型。
所以最近我们还看到EOS的DPoS节点投票,把属于社区的生态发展基金直接销毁。销毁很容易,但是再积累起来,或者流动性窗口再打开是非常难的。所以说Staking的问题是会导致通缩。
另外投票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投票系统,有最终决定权的不是持有两种极端意见的人群,而是投票中位数的人群,某种程度上是投票的中位数人群决定了政策,而不是不同的政策在一个投票场景里面进行博弈。不是先有决策后有人群,而是人群的意愿决定了决策。区块链的token不同于法币场景的token,它是需要被流转的,也就是说比特币必须从矿工手里流转出来,而投票的场景无法保证这个经济体的token流转足够迅速。
也就是说,比特币是可以抛弃他的tokenholder的,只要他的tokenholder跟不上比特币的发展速度。但是投票的场景会导致像法币世界一样,我们的token没办法抛弃他的tokenholder,无论你跑的再快,跟不上社区发展的tokenholder仍然有投票权,它不是趋向于一个投票场景的中间人群,而是趋向于中位数,所以这也是失效的。一个有效的投票场景,票权必须是可以被交易的。在星云链的治理场景中,我们希望找到一个中间态,我们做了一个可以被交易的投票系统,但是票权的权重来自于Staking或者来自于NR的不同维度,这是一个挺有意义的尝试,欢迎大家关注。
YOYOW白菜:Staking肯定是一个趋势,并且对项目方和持币者都有好处。对项目方来说,可以锁定一定量的代币,减少系统供应,通过锁仓提高代币价格,为生态建设争取时间。比如生态建设三年之后才能初具规模,那么在锁仓之后,会让价格提高,能够让参与者得到比较高的红利,等于提前预支了未来。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Staking是一种理财加锁仓的方式。尤其对于一部分长期持有项目token的信仰者来说,放在那里并没有好处,而在参与Staking之后就相当于有利息的理财,因为有收益,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好处。综合两方面来讲,Staking将会是很多项目方都会采用的一种方式。
当然从链上治理的角度来讲,我也认同王冠的说法。纯Staking也有一些缺陷,第一个是大户持有者跟项目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尤其是生态中的超大户、大户和普通散户,他们的利益并不一定一致。第二点就是,大鳄更加理性。另外Staking并不能照顾到所有参与方,比如我是一个程序员,我可能没有很多币,但是我可以为项目做贡献,如果纯Staking的话,对于他来说确实是没有太多利益的。
YOYOW采用了DPoS超级节点投票的方式和锁仓抵押的POS节点方式,通过理事会调整两部分奖励的配比,对运行中用户的行为进行调整。
最后一点就是,Staking其实是为项目方争取时间,让项目生态提前建设起来,或者让建设起来之后的价格提前兑现。但Staking并不是万能良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最终项目的成败还是跟生态建设、运营、技术拓展等息息相关,Staking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本次活动得到了金色财经、链闻、链得得、深链财经、链向财经、火星财经、星球日报、共享财经、互链脉搏、算力智库、币快报、COINVOICE等各大媒体的大力支持。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