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国内区块链业界人士的心情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完整的过山车。许多人料到了监管必然来临,但没有料到来得如此“雷厉风行”。
偏偏这时,谣言四起,搞得人心惶惶,业内又陷入一片迷茫:到底这个行业会不会被“一刀切”?国产公链是否还有未来?
区块链“载入”国家战略意味着什么?
在白话区块链之前的推文《一夜蹿红的区块链,何以成为“重要突破口”及“新一轮信息技术”的代表》中,我们就对区块链上升到国家高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同时向业内人士发出警示:除发展之外,风险防范是第一要务,有关监管政策、法规已经在路上。
果不其然,上周的情况基本上也印证了这一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区块链在上升到国家高度后,也就意味着:区块链行业不再是一个边缘行业,它即将成为一个举国持续瞩目的主流行业,大量资金和人才都将加速流入。
HashKey Capital将于9月1日发布受香港证监会监管的流动性加密资产基金产品:8月4日消息,HashKey Capital正式宣布将于9月1日首发一只受香港证监会监管的流动性(二级)加密资产基金产品。该基金将由HashKey Capital Limited管理,未来计划投资于多种主流虚拟资产。此基金将在2023年9月1日起正式接受投资者认购。该基金经理Jupiter Zheng拥有7+年互联网科技及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5年+深耕加密及区块链行业的投研经历,曾撰写及出版区块链畅销书籍《区块链与加密资产投资指南》。[2023/8/4 16:19:23]
其实,每一个主流行业的上下游生态不断繁荣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种“利益”关系,吸引不少人铤而走险、钻空子、非法牟取暴利。因此,每个主流行业势必要配上严格的监管和完善的政策法规,以规范行业中的各路乱象,否则随着这个行业的不断壮大,带来的将会是无法想象的风险。
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下个月将报告数字资产的监管漏洞:金色财经报道,据拜登政府高级官员称,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计划在下个月确定关于数字资产的监管空白,并建议如何填补这些空白,作为期待已久的美国数字资产政策联邦框架的最后一部分。
根据政府提供的一份概况介绍,该报告将讨论数字资产的金融稳定风险,确定需要额外监管的相关领域,并提出促进金融稳定的建议。除了加强联邦加密货币政策的协调外,政府还希望在不同的国际组织中追求数字资产政策的全球领导地位。(the block)[2022/9/16 7:01:25]
这两年以来,业内人士早已看到了太多乱象,只不过区块链还没有被正式提上“日程”,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而今时不同往日,为迎接未来区块链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各地监管均在近期发出了“打早打小”的口号。
MakerDAO联创:DeFi需要监管透明度,才能与“现实世界”的金融接轨:MakerDA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une Christensen表示,DeFi空间将从目前孤立的泡沫阶段转向与更广泛的金融景观的整合。Christensen在周二举行的全球技术治理峰会上发表了这一观点,该会议由世界经济论坛组织,目前正在进行中。其还表示,DeFi协议与现实世界的资产交互,如商业地产和贸易融资,将需要大量的监管投入。(Cointelegraph)[2021/4/7 19:55:33]
所以,我们可以预见,这并不是一次突袭,而是监管一直都在,此次更是决心要将在区块链这一“准主流行业”中保持监管常态化,防范风险于未然。
未来,将会有更细致、更严格的政策法规跟进,为整个区块链行业保驾护航。
金色财经独家分析 监管机构、媒体、业界提示风险 区块链科普道阻且长:新华社今日发文表示,近来“区块链”类案件频发,不法分子以“投资虚拟货币周期短、收益高、风险低”为借口,取用户信任并诱使其转账进行投资。无独有偶,同日消息,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也提醒此类风险,并从技术上提出防建议。在美国,监管机构警示加密货币欺诈现象普遍承诺高收益而不披露潜在风险。金色财经独家分析,不法分子假借新技术之名进行,一方面是抓住民众趋利的心理,一方面反映出区块链科普的欠缺。区块链是新兴科技和底层技术并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潜力,应该进行系统性的科普教育,当前,部分大学已经开始设置了区块链课程,但对于普通民众仍然有科普的需求,人们应该了解到系统和正确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区块链的好,也要明确局限和弊端,以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保持清醒客观。[2018/4/11]
稳定与创新,如何取舍?
新加坡或将考虑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据新加坡央行副行长Ong Chong Tee称,新加坡正在考虑对数字货币交易进行监管以保护投资者。[2018/3/1]
回顾相关监管历程,我们会发现,2017年“9·4”之后,逐渐以科普、疏导和警示为主,直到区块链被提上“日程”,开始转向为“广谱”式的无差别打击和降温,杜绝“炒作”、打击“”,警告所有游走在边缘的境内外“涉币”企业,无论其服务器是否在境内。
其实,一直以来有不少人疑惑,难道国内对创新视而不见吗?为什么不能像某些国家,比如美、日一样,保持相对开放的态度?
其实,部分创新是显而易见的,但首先要知道的是,国情不同。我们不是发达经济体,当前并不具备放开的条件,否则很容易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再者,区块链认知门槛较高,就部分媒体引用的“专业人士”的分析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更不用说普通民众了。大部分发型Token的企业、组织或者个人,并没有向监管部门报备,普通大众根本没有办法辨别哪个是子、哪个是真的在创新,并且此类行为本身涉嫌违法。
真正在创新的区块链项目其实非常稀少,相关部门也没必要完全去辨别,“快刀斩乱麻”全部无差别退出,也是一种策略。
所以说,当下稳定比创新更重要,当前的监管决策是正确的,严厉的肃清也将给区块链行业带来合适生长的良性土壤。
无差别降温背后,国产公链何去何从
面对无差别的降温,许多人心底一定会打鼓,扎根国内的那些国产公链是不是就没有未来了?这里的“国产公链”,主要指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些知名技术团队推出的公链项目。
目前来说,公链是行业里最备受关注的赛道,也是行业的“基础设施”,一旦公链大范围出问题,那么行业出现倒退在所难免。大部分人关心的公链生存问题,其实还是回到了前面所说的,是保稳定还是扶创新的问题。
不过就目前看,监管还是有的放矢的,主要还是严格针对和打击打着区块链旗号混淆视听的行为。一些优秀的、潜在风险较小、并没有触碰红线的项目,反而得到了一些支持和技术应用的合作,并且部分地区也表示正在研究是否推出沙盒机制,让部分金融等领域的创新能够得到发展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整体,也不会带来大的风险。
那么,什么是“沙盒”呢?有人说,可以将它理解为青霉素的“皮试”。
即便是如此,国产公链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吗?倒也未必…….
公链必须突破自身的困境才有未来
尽管监管也支持一些自主创新,也给了一些空间,但公链最终还得回到自身问题上。
有些人说,国内只爱联盟链,不爱涉Token的公链,基本上没有公链的生存空间。为什么联盟链会更加受到青睐,而公链却受到冷落呢?主要还是因为联盟链至少在目前是一个解决部分商业场景的合适选择,也就是说,现阶段的联盟链能落地应用,看得见摸得着。
在白话之前的推文《双11电商平台争相采用区块链,数亿买家:跟我有半毛钱关系》中,就探讨过联盟链和公链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们各自解决不同的问题。有许多问题只有联盟链是无法解决的,公链的使命或许会更艰巨一些,它与国际接轨,不但可以推进国际化进程,还可以让国家获得区块链行业的话语权、标准定制权等等。
然而,公链目前待解决的问题也有点多,至少目前来看,它还存在商业模式不清晰、存量用户稀少、落地难等困境。
因此,监管即便会给公链一定的空间,但大部分时候是任由市场充分竞争的,如果国产公链不能够在海外与国际知名公链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那其自身也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
所以,对于国产公链,最后还得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
另外,并不是说所有国产公链都是被支持的,许多项目和平台已经明显触碰了监管红线。那么,监管到底怎么界定呢?至少目前我们看到的有:
1、直接从国内民众手里获取资金。
2、影响外汇金融稳定。
3、使用拉人头等多级分销的“CX”运作模式。
简单的说,不管服务器放在何处,不管人在境内还是境外,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只要触碰红线,都在目前的法律法规追究范围之内。
后记
总体说来,国内政策主要是扶持区块链产业正向发展,但必须防范风险、抑制“炒作”之风、整治违法乱象,把行业害虫清理出去,正本清源、校正舆论,让群众认清区块链与虚拟货币的真实关系。
或许在监管眼里,当前国产公链的创新在稳定的金融、社会秩面前还显得不太够。所以,非常期待国产公链技术在未来潮流中,能够引领和落地应用,产生“耀眼的价值”,让监管侧目并认真审视“创新”。
本文来源于“白话区块链”。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