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取他人虚拟货币“数字钱包”密码,是否构成盗窃罪?
由于BTC等虚拟货币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在实践中盗窃虚拟货币的行为也时有发生。那么,窃取他人虚拟货币“钱包”密码是否构成盗窃罪?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较大的争议。一方面,行为人盗窃他人虚拟货币“钱包”的目的在于窃取他人具有一定财产属性的虚拟货币,一定程度上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另一方面,虚拟货币“钱包”密码本身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且其本身不具有价值,从这方面考量也符合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构成要件。
那么,对此实务界是如何看待此类犯罪的?今日飒姐团队就为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以此分析盗窃他人虚拟货币“钱包”密码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希望能给各位读者提供一些新思考新思路。
田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案件编号:(2020)冀1102刑初500号)
LBank蓝贝壳上线xHDX,当前报价0.052USDT:据官方消息,2月9日LBank上线xHDX,开放USDT交易。xHDX开盘价格为0.033USDT,当前最高报价0.994833USDT,最高涨幅2914%,截止发稿价格稳定在0.052USDT。
资料显示,HydraDX(xHDX)是波卡上跨链资产的流动性协议,由Zee Prime孵化和开发。它最大的创新是将所有的代币放在一个流动池,允许注入单个或多个资产,并解决了流动性弱的问题。注:信息仅供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2021/2/10 19:26:01]
2019年8月份,被害人刘某因准备做“比特币”投资,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投资过“泰达币”的被告人田某。当月,田某帮助刘某投资257万余元购买了35枚“比特币”,并在刘某的手机上下载了“比特派钱包”和“imtohen钱包”,用于存放“比特币”。在此操作过程中,田某获得了打开上述“钱包”的12个英文助记词及登录密码。
BiKi平台SNT连续4日上涨,累计涨幅63.84%:据BiKi行情数据显示,截止今日19:45( GMT+8),平台内币种SNT连续4日上涨,累计涨幅63.84%,现价0.0501USDT。行情波动较大,请注意风险控制。[2021/1/6 16:35:02]
2019年10月份,被告人田某利用掌握的助记词及登录密码,委托一名刘姓网友进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将刘某“钱包”内35枚“比特币”转至自己的“比特派钱包”,并将其中的9枚卖掉,赃款用于个人居家消费。
法院认为,被告人田某违法国家规定,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该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田某的行为是否可以构成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盗窃罪指的是: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初看,田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田某以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为目的,窃取了他人的虚拟货币“钱包”密码,且根据案发时2019年10月比特币的市值,其早已超出“数额较大”的标准。比特币本身具有财产属性,而“钱包”密码是占有、使用、处分比特币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比特币钱包密码与虚拟货币本身紧密相连,如果能因此认为钱包“密码”与虚拟货币本身da。因此,从该角度出发,田某的行为是可以构成盗窃罪的。
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田某所盗窃的是他人虚拟货币“钱包”的登陆密码而非直接盗窃钱包中的比特币,密码本身不具有价值且其本身应当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因此田某此时也有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所规定的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评价更妥当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犯罪构成规定在《刑法》第258条与司法解释《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中,具体规定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58条,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指的是: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的行为。
我们认为,由于数字货币具有交换价值,但是对于其属性是财产、数据还是其他存在争议,因此盗窃数字货币的行为会涉及盗窃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有实务判例认定,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货币为特殊的虚拟商品,属于刑法上的财物,同时也是数据,所以盗窃相应的虚拟货币会同时触犯盗窃罪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按照想象竞合的规则,择一重罪判处刑罚;也有实务判例基于罪刑相适应原则,避免处罚过重,或者为了避免虚拟货币被认定为财物后,查封、扣押、退赃等问题难以解决的考虑,仅将窃取虚拟货币的行为,认为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写在最后
在刑事司法实务中,定罪决定了量刑。刑法如何评价个体行为决定了其是否应当被处罚,处罚是轻是重。因此,我们不得不将个体行为性质的社会危害性、法益侵害性、可罚性、主观恶性以及最终实际造成的损害综合考量。由于虚拟货币种类繁多且市场价格波动极大,在认定犯罪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慎之又慎,以符合刑法对人权保障的基本精神。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