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一场扩容之争,比特币社区一分为二,分裂成Bitcoin(BTC)与BitcoinCash(BCH)两条链。
2018年11月16日凌晨,一场算力大战,BCH分裂成BCH ABC(现在的BCH)与BCH SV(BSV)两条链。
如今,BCH再一次来到了分叉路口,预计将于2020年11月15日第二次分叉。
此次“分叉之争”的主人公是BCH ABC与BCH Node,前者是BCH的核心开发团队,后者于今年2月份出现在公众视野,发起者是BCH早期开发者的Freetrader。最终谁的价格高,谁就可以获得BCH的冠名权。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Freetrader这位BCH早期开发者反戈相向呢?
这要从今年2月BCH ABC宣布的一项IFP(基础设施财务计划)计划说起。据了解,这项计划要求矿工分享8%的收入给其技术团队作为开发基金。当然,这一举措立刻就在海外社区引起了争议,于是以Freetrader为首的反对派立马搞了一个“BCH Node”的组织,主张拥护无IFP的BCH。
代代:DeFi+CeFi=流动性充足的庞大市场:8月19日消息,DODO cofounder 代代在做客HyperPay焦点栏目时提及:金融最重要的是流动性。CeFi的问题是每个产品都是一个流动性孤岛,难以做到流动性共享。于是运营成本极高,缺乏增长的爆发力。DeFi 虽然支持可组合性,但是目前纯链上流动性十分匮乏。所以一个流动性充足、且可共享的市场是价值非常大的。[2020/8/19]
通过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所谓分叉,其实就是共识崩塌,双方意见不统一。
其实,在比特币长达12年的发展史中,分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天,小欧就和大家说说关于分叉的那点事儿~
在比特币运行早期,中本聪对区块的大小进行了1M的限制和规范,在该限制下,一个区块每秒最多只能发生7笔交易,即7tps(交易数/秒)。可随着用户体量增加,排队交易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使网络日渐拥堵,而且交易成本也越来越高。解决拥堵的唯一办法就是“扩容”,只是关于扩容的方式,人们产生了严重分歧,进而导致了BTC分叉。
通俗来理解,分叉,就是对区块链协议的改变,类似于对区块链做一个升级,来弥补系统存在的不足,就好比现在的手机软件升级一样。
分叉分为硬分叉(hard fork)和软分叉(soft fork)。
硬分叉:当系统中出现了新版本的软件(或称协议),并且和前版本软件不能兼容,老软件节点无法接受新软件节点挖出的全部或部分区块(认为不合法),导致同时出现两条链;
软分叉:当系统中出现了新版本的软件(或称协议),而旧软件能接受新软件的区块,新老双方从始至终都工作在同一条链上,这称为软分叉;
这些定义似乎略显晦涩~
简而言之,硬分叉会产生新的币种(或称新的链),而且可能不止一种,由此会使得比特币所存在的区块链形成竞争关系(例如2年前BCH分叉出来的BCH ABC和BCH SV);软分叉治标不治本,只能保持数年内网络的通畅,未来还需要不断扩容,对系统稳定性有影响,所以两者各有利弊。
在比特币这个庞大的生态体系里,矿工、交易所、应用程序、用户、投资者早已成为环环相扣、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生态体系的稳定。所以,尽管每一次分叉是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但更多的是对资金和技术的消耗。
2年前的那场分叉大战还历历在目。
要知道当时,以比特大陆的吴忌寒为首的BCH ABC和以澳本聪为首的BCHSV用算力大战争夺BCH的冠名权,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币价。
2018年11月以来, BCH的行情像遭遇过山车一般,短短20天时间,跌幅高达40%以上。彼时,身为“皇爷爷”的BTC也受到牵连,其跌幅超30%。
无疑,分叉考验的临近,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而部分投机资金的加速离场会使得价格产生巨大波动。
就社区呼声来看,目前中国社区多数保持中立,西方社区里,BCH Node获得了更多支持。
就出块情况来看,截至发稿,在最近的1000个BCH区块中,有743个通过BCHN挖出,有8个通过BitcoinABC挖出;
图片来源于coin.dance
就两个分叉币的价格来看,截止发稿,CoinEx行情显示,BCHN的价格是BCHA(BCH ABC)的13倍多。
目前来看,如无意外,BCHN将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而对普通用户而言,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各大交易所是否允许冲提币了,如果没有,就表明分叉尚未尘埃落定。
最后,小欧不禁要问,共识机制是比特币运行的灵魂所在,频繁的分歧和分叉,是否会动摇人们对比特币、对中本聪、以及对一个去中心化系统的信仰?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