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flowie,ChainCatcher
“上一轮加密牛市中,风险投资机构仓促完成交易,而缺乏尽调“,这是FTX发生大面积挤兑前一天,FTXVentures的风险投资和商业主管AmyWu在Breakpoint的一场圆桌会议上的发言,如今看起来有些讽刺的是,这场主题圆桌中,FTX的重要投资方Multicoin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KyleSamani也是嘉宾之一。
后面的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AmyWu发言后的几日内,成功投进FTX的风投机构成为这次危机的最大冤大头之一,Multicoin的资产规模缩水55%,其它顶级风投机构红杉资本、Paradigm、淡马锡等等数亿美元投资均打水漂。
虽然有关FTX事件的真相传言未完全被佐证,但从目前各路媒体的爆料来看,FTX和Alamada关系混乱,FTX和SBF个人财务和管理上的黑料实在太多。投资机构作为加密势力的重要推动者,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很难不被质疑,真的有做好尽职调查了吗,投后管理和风控是否失控?
正如Maverick致投资者的公开信中所言,暴雷事件过后,比讨论具体投资损失更重要的是,是时候深度反思和优化投资和管理的系统了。
目前以淡马锡为首的投资机构已正式启动内部审查研究和改进其投资流程。ChainCatcher近日也采访数位Web3投资人,聊了聊他们加密投资中的痛点以及对目前加密投融资环境的一些思考。
加密风投公司Bloccelerate正募集规模1亿美元的第二支基金:9月10日消息,加密风投公司Bloccelerate正募集规模1亿美元的第二支基金。该基金成立于8月25日,已从26位投资者处募集2000万美元。
Bloccelerate成立于2018年,曾投资MakerDAO、Avalanche和区块链安全公司Quantstamp。[2022/9/10 13:20:41]
“太FOMO了”
此次明星投资机构集体“翻车”的背后,一个很直观的原因是,牛市下投资机构的FOMO情绪太严重了,没能花足够的时间尽职调查。
FTX在3年时间内迅速融资5轮,融资总额达20亿美元,并聚集了上百家投资机构的参与。融资之快,也意味着不给投资人太多思考的时间。
Maverick创始人&CIOSimiaoLi表示,“当项目方如日中天的时候,是不会给投资人时间追问100个问题的,你不投有的是机构投。”这种情况对传统VC和PE来说一样存在,只是在加密行业更为突出。
回过头来看,FTX暴雷前夕,AmyWu在圆桌讨论中也透露过这样的一个事实,“牛市之下,投资机构的FOMO情绪达到一个顶峰,让他们可以在24h内提供签条款,给出投资承诺,几乎没有任何尽职调查。”
“一级市场的风投还有机会接触到团队和项目的财务信息,如果Paradigm和红杉资本这种级别的VC都无法尽调排除风险,那二级的投资就更没办法了。”在今年初,Maverick接触到FTX的二级投资,后因FTX的估值过高以及对FTT不透明的价值捕获等有所质疑而未出手。
加密风投Variant已为两只新风险基金共筹集4.5亿美元:金色财经消息,加密风险投资公司 Variant 周四宣布推出两只新的风险基金。这些基金针对陷入困境的 Web3 和去中心化金融市场。其中为所谓的机会基金筹集了 3 亿美元,并为投资早期创业项目筹集了 1.5 亿美元的基金。
据悉,Variant 的投资组合包括加密领域的广泛公司,包括 Magic Eden 等 NFT 平台、去中心化信贷平台 Goldfinch 和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2022/7/29 2:44:38]
但SimiaoLi坦言,“回到上半年二三月份的时候,任何一家投资机构如果有机会拿到相对估值合理的FTX股权,可能都不会拒绝。”
FOMO情绪下,跟风上车的氛围也很不健康。FTX的B轮与B1轮融资分别有60家和69家机构跟投。很多加密项目都存在几十家投资机构“拼单”上车的情况,投资列表像是一部“小说”。LIF创始合伙人NicoleZhang分析,在那个时间点很多大基金都入场了,投资人很容易被迷惑,变得不客观。
Element&共识实验室创始人王峰作为最早一批接触FTX的投资人,虽然很幸运地在获得40倍收益的时候就已经退出,但也坦言曾后悔过是不是太过保守,因为FTX扩张速度超出大家想象,行业里都流行一句话,“看空谁都别看空SBF”,事后他也在思考FTX的问题是否早已存在,只是当时SBF的包装能力超出大家常规的认知。
2022年上半年加密风险投资总额为93亿美元,同比下降26%:金色财经消息,据Crunchbase数据,2022年前六个月加密风险投资总额为93亿美元,比去年上半年创纪录的125亿美元下降26%。交易数量上从456笔交易增加到534笔交易,表明交易规模较小。
其中,第二季度交易总额超过4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仅比第一季度少了10亿美元。全球多个行业的风险资本投资下降,根据GlobalData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国的整体风险投资交易同比下降22%至1231亿美元。(CoinDesk)[2022/7/16 2:16:50]
在王峰看来,FTX等一系列明星项目的暴雷,给投资者的启示之一是,加密投资行业的常言的“来不及上车”“上车太慢了”,很多时候可能是错觉。在人人都FOMO的时候也意味风险会非常高,毕竟一个项目涨的最快未来也会跌的最快,尤其是在很多加密项目无法做到完全去中心化的阶段,项目一旦出现负面,跑都来不及了,这个时候更不要臆想还有抄底的机会。
“如果FOMO情绪中项目方没有时间做好尽职调查,项目团队又善于去操纵市场情绪并有意去隐瞒或者欺诈投资者,投资者很容易就上当了,这种风险非常难规避。”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ChrisJin告诉ChainCatcher,对于加密基金而言,熊市更利于思考,此时制定好清晰的投资策略,会尽最大可能在牛市中抵抗FOMO情绪。在尽职调查方面,目前红杉资本致LP的公开信中,提到会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对早期创业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风投公司Hack VC或将推出价值5亿美元的新加密风险基金:3月11日消息,两位知情人士透露,风险投资机构HackVC正在推出一支5亿美元的加密风险基金,对此该公司发言人拒绝置评。HackVC一直在为该基金争取大型机构投资者,包括捐赠基金和基金会。此外,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最近几周已开始募资,并表示融资5亿美元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该基金获得了包括富达、红杉资本和淡马锡以及AnchorageDigital、BlockFi、Maker和Terra等公司的支持。消息人士补充称,该公司的种子基金去年完成了融资,此后已将资金投入数十笔交易。新的基金将允许HackVC将盈利的私人股权投资翻倍。该公司筹集最新资金的时间表尚不清楚。消息人士表示,该业务的另一个增长领域是DeFi的流动性加密货币交易和做市,并且还将参与质押、治理问题,并为协议提供流动性。HackVC的种子基金主要关注Web3公司和DeFi初创公司,新基金可能也会专注于加密货币的类似领域。
此前消息,HackVC已于去年秋季推出了2亿美元的加密种子基金。(Blockworks)[2022/3/11 13:50:21]
而对创始团队背景上做更深入的背景尽调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欧美的LP已经将其放在了对GP的约束条款上”。对于ChrisJin来说,他会更倾向于在传统Web2行业成功过的创业者。不光是看中经验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一定程度上证明团队是见过“钱”,从而不会轻易迷失,并且有背景可核查。
难搞的加密投后管理
Mesari预测:若加密风投基金DCG上市其估值约40亿美元:11月13日,加密货币分析公司Mesari发布预测称,美国加密风投基金Digital Currency Group(DCG)若上市,其估值约为40亿美元。Mesari表示,该预测是综合DCG业务考虑。DCG旗下拥有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大品牌,如Genesis和灰度Grayscale。此外,DCG投资部门还持有比特币、以太坊和十多种加密货币投资组合。[2020/11/13 14:10:56]
“是时候反思投后环节对于创始团队的约束和影响力了。”这是Web3投资人@26x14eth在推特上对投资机构的呼吁。
传统风投在竞争中非常强调投后管理,而这似乎在加密投资中很少被提到。传统风投在竞争中非常强调投后管理,而这似乎在加密投资中很少被提到。一个现实是,Web3项目的管理风控确实要比传统Web2项目难得多。一方面,Web3成长太快了。在王峰看来,很多投资机构都还没来得及看懂,更不要说怎么去管理和风控这些项目。
“尤其是对于后入场的传统投资机构来说,加密领域的新兴赛道和技术非常庞杂,还没有建立其系统的研究方法。”,某加密基金投资人Leo告诉ChainCatcher,传统投资机构往往会选择已经有不错现金流和一定确定性的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偏向于中心化。中心化的项目也是较容易出现这种崩盘事件。
另一方面,更低门槛的融资模式也让项目方容易膨胀,而投资人投后对项目的约束或监督空间很小。ChrisJin提到,“投进去没多久项目就可以发币了,创始人拿了很多钱,项目的估值也达到了十几亿甚者上百亿,已经很傲慢了,机构投资者没有想象中有那么大的话语权。传统Web2项目要想拿到钱往前跑,至少先要做出点实事有好看的数据,而Web3项目还没有来得及沉下心做事情就轻松实现财富自由,人性的弱点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
Leo也有类似的感受,只有项目非常早期的时候是比较需要投资人帮助,等到项目方上币后有了资金实力,投资人和项目方见一次面,约一次会议都会很难。
在这样的情形下,Web3投资人@26x14eth预计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不会只要求币权,还会要求股权。原因之一在于,“股权可以带来董事会、股东会层面对项目方管理团队的经营约束和法律保障。树立传统金融对加密市场投资的信心。”
同时为了更有安全感,投资机构的做法可能还是尽可能把锁定期谈短一些,好让自己能有更早选择退出的机会。
在LP倒逼中做出迭代
多次暴雷事件过后,投资机构们除了承受“嘲笑”之外,还面临着LP撤资、纠纷和更严格的要求。
ChrisJin表示,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其实是有不少Oldmoney进入加密市场,但随着熊市的到来,这个势头很快被遏制。加上今年较大的回撤,Oldmoney已经很少增配加密资产了。
对加密资产的信心再次动摇后,GP募资难也无可避免。Theblock研究员在推特上表示,今年很多投资机构发文称拿到了投资承诺,其实很多都没有拿到LP的兑现。
今年募资到底有多难,可能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据,但是NicoleZhang则分享一个事实:“比如我们基金6年内是要退出的,而很多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类项目,投后的解锁期是3~4年,那必然需要在2年左右完成所有的投资,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退出。按照这个速度,一个3000万美元的基金,投早期种子轮平均每笔投资大约50万美元,两年内得投完60个项目,即使不休息也是非常紧张的。所以那些声称募资一两个亿美元的基金,真的都可以保证更快的投资速度吗?其实可能大家兜里没钱,只是虚张声势。”
LP们收不回钱后,和GP的矛盾会进一步激化。据Web3投资人Zoe透露,今年加密行业LP和GP发生纠纷和撤资的情况不在少数。尽管LP和GP签署了非常明细的条款,但是当结果不如意,在条款里做文章是非常正常的事情。Multicoin的LP近日就在推特上公开控诉,除了对其在FTX中的处理和态度不满意之外,也吐槽Multicoin管理粗糙,管理费收的太高。
LP也正在对加密投资基金提出要求,让其标准达到与传统投资基金相同的水平,同时还会附加专门针对加密货币的条款。比如CoinFund管理合伙人DavidPakman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称,在附加条款中加密投资基金会被要求只投资于涉及公司实体或所有关键人物完全实名的项目。此外,AccoladePartners的基金经理AtulRustgi透露,鉴于加密项目太容易遭受黑客攻击,他们需要确保这家投资基金有能力审计其投资项目的软件代码并评估安全性。
在LP倒逼中,加密投资基金也在做出更好的改变。CoinFund称,他们大约一半的人力都致力于安全、合规和其他运营职能。较强的投后运营能力是他们今年能够从LP中募集到3亿美元的关键。
对传统金融和Web2要有“敬畏之心”
对加密未来失去信心,可能是暴雷事件造成的最大伤痕。
以ZhuSu为首的KOL推特上发文称“FTX崩盘使加密行业倒退7至8年”,SpartanCapital前合伙人JasonChoi也很悲观,他认为机构投资者将在未来几年失去信心,项目融资因此非常难进而倒闭或者发生Rugpull。
事实上,除了加密行业本身处在一个低谷的周期之外,Luna、FTX等系列崩盘确实让加密基金们放缓投资节奏。ChainCatcher收集了过去一年、半年和近一个月以来,基建类、DeFi类、CeFi类、Web3类和NFT类这五个板块的一级市场项目融资数据。
整体来看,如果以过去一年的融资项目数和融资额为基准,那么近半年的融资额仅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而近一个月的热度更是急剧下降,大概占全年三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
Rootdata
虽然负面的影响已成既定事实,但过于悲观也没必要。接受采访的投资人大多认为,当下整个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很惨淡,不只是只有加密市场特殊。“美股的成长股跌百分之八九十也不足为奇,比比特币还跌的多。加息的一年所有资产都在下跌,包括美债,这是一个比惨的时代”,SimiaoLi分析,很多KOL做出很悲观的预测,是因为此前对加密市场的发展抱有不太实际的幻想。牛市中虽然有一批上游的钱进来,但行业的发展与价值创造并没有匹配上热钱的速度,现在只不过是均值回归正确地调整了预期。
其次,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这次暴雷事件的负面影响并非目前公众想象得如此夸张。ChrisJin表示,赛富投资基金作为一个老牌机构经历过了多个周期,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程度都不亚于这一次的加密危机,“但金融市场的记忆也是短暂,只要牛市一来,相似的历史总是不断上演。”
此次加密危机正在倒逼加密参与者的集中反思和迭代。目前围绕着交易所的自我监督、外部监管、加密基金的投资管理等都形成了一些有意义的改良思路。另外,对传统金融行业和Web2要有“敬畏之心”,这是采访中投资人基本都提到了一个观点。在建立风控机制、财务标准化等方面,Web3行业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补课。
随着Terra、FTX等“劣币”项目的倒塌,众多主流风投机构在这一年都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沉重代价,而这也是从根本上转变加密风投逻辑与风格的契机。如何优化投资管理机制、避免为FOMO买单,真正做到为“良币”项目添柴加火,将是加密风投们接下来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