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Web3的Z世代,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Z世代,也称“互联网世代”、“数媒土著”,1998年之后出生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生活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他们敢拼、敢想、敢于实践,与自由冒险的Web3精神有着天然的耦合,Z世代成为Web3中第一批原住民,给行业带来了无限期待。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正如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Web3领域中佼佼者者层出不穷,其中不乏Z世代的身影。据青山资本调查显示,Z世代正在崛起,网站中大部分KOL都出于Z世代。
后浪来袭,Web3中的额Z世代往往以“朝气蓬勃”又“意气风发”的形象出现。毕业名校、Web3创业、就职明星项目......这是大众眼中对他们的固有印象,而这些又往往与“家境优渥”、“前人铺路”等现实因素密不可分,这无疑使得他们的“Web3奋斗者”标签有些冠冕堂皇。
Anoma基金会:计划为Namada协议创建一个独立的区块链:金色财经报道,区块链非营利组织Anoma基金会今天表示,计划为注重隐私的 Namada 协议创建一个独立的区块链,将其私密交易功能扩展到该网络上构建的任何应用程序。[2023/9/6 13:21:53]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大部分Z世代尚处于高校之中,跳出刻板印象,他们的背景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就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而进军Web3的探索经历使他们不再“普通”。
激流勇进的Z世代群体如何入门Web3?而处于加密寒冬之中的他们又面临着哪些的机遇与挑战?TinTinLand与来自浙江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深圳大学的几位Z世代Web3er详细聊了聊,从他们的故事和经验之中,或许能折射出行业发展的另一面。
入场,不安现状的一种选择
Web3概念在2014年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波卡创始人GavinWood提出的。此后随着区块链技术发展达到了质的飞跃,2021年生态爆发,Web3从互联网概念逐渐走向价值验证。与国外相比,Web3概念的传入与兴起都相对较晚,与之相应为Web3er提供的资源也相对较少。目前Z世代目前大部分成员尚在国内高校学习,而从校园进入Web3本身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
毕马威:加密和区块链行业继续显示出成熟的迹象:金色财经报道,毕马威在其9月Pulse of Fintech H1'22报告中表示,加密和区块链行业继续显示出成熟的迹象。毕马威表示,尽管从2021年开始有所下降,但加密货币持续增长的步伐“突显了该领域的日益成熟以及吸引投资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广度”。
然而,对于一些区块链初创公司来说,未来可能仍然不确定,毕马威法国区块链和加密资产总监Alexandre Stachtchenko表示,这些公司可能需要降低估值以筹集资金,因为这是唯一的选择。(The Block)[2022/9/7 13:13:30]
来自浙江大学G同学提到他加入Web3的历程是“比较幸运”的。他加入了浙江大学区块链协会,协会中设有技术和商业部门,并且对入会成员有相对完整的培养和发展计划。链协定期举办Workshop活动,与校内外的工会、校友达成合作关系,联合举办相关活动。而浙江大学对他们也相对重视,在2018年V神还到访浙江大学的时候,该协会成员也参加了当时的活动。G同学利用链协中的学习资料,入门了Web3技术,并且进行了一些Web3开发工作,参加了黑客松之类的区块链活动。
江卓尔:比特币等区块链货币 未来仍将有几十倍的成长性:江卓尔发微博称,信用货币和央行体系,这次还是能撑过去的,撑过去后,对无限信用扩张的怀疑,将会使更多人意识到信用货币和央行体系不可持续。换句话说,这种意识现在还没有广泛传播,还没有price in(未来利好提前反应到现在价格上)。所以,比特币等区块链货币,未来仍将有几十倍的成长性,并最终与信用货币形成混合的货币体系。[2020/3/16]
此外,入场Web3并不会受到专业限制,只要有想法、有行动力,任何专业都能在Web3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来自中南财经大学链协的三位同学分别来自金融工程、信息安全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谈及他们的加入过程,他们不约而同表示处于对“新事物感兴趣,想加入了解一下”。目前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Web3项目的实习经历,但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目前,链协还设有一个Web3的科研课题和Meetup线下交流活动。
声音 | 肖飒:区块链技术对固定证据‘真实性’有重要作用 但不能单纯依赖:据凤凰网报道,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表示,我国司法领域对于‘证据’的态度开放,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存储技术’具有不可逆、不可篡改等特性,对于固定证据的‘真实性’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虽然区块链技术本身对固定证据有优势,但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件,不能单纯依赖区块链技术,例如航空保险理赔纠纷,是否发生空难本身很难被区块链完整记录下来,很多时候是‘人为’地记录在链上触发‘共识机制’,因此,在证明某一行为是否真实发生时,还是需要传统的书证、电子数据、物证等。[2018/9/10]
而来自深圳大学P同学则是以“资深”Web3er身份加入学校链协。P同学早在18年就接触到区块链领域,当时面临中考压力,希望能找到一个“发泄口”,偶然间发现了区块链领域,开始通过探索Web3新事物来缓解压力。他从一些社媒资讯中开启了对以太坊生态的探索,从中学习一些技术文章。此后结识了一位Web3“引路人”,在他的支持下开始自己运营自己的DAO,目前还在进行DeFi项目的研究工作,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行情 | 区块链概念股普跌:今日区块链概念股普跌。人人跌8.8%,Marathon Patent下跌7.3%,Overstock跌超7%,兰亭集势跌6.8%,Riot Blockchain跌超6%,迅雷跌4.9%,Square跌超4%,七星云跌超4%。此前有报道称,高盛暂时放弃了比特币交易柜台计划,后比特币大幅下挫。[2018/9/6]
迷茫,探索未知领域的常态
与传统互联网现实反推概念不同,Web3是典型的概念前置。当下,Web3作为科技前沿的代名词,与之相关技术、产品日新月异。而要想了解学习关于Web3相关内容的Z世代是个不小的挑战。
有些事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有些事情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在不清楚自己的心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所以才会感到迷茫与困惑。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话似乎也适用于探索Web3的Z世代。
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并不简单
浙大的G同学提到,目前他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协会内部成员互相交流,比如大家一起搜集资料,一起同步最新资讯,如果有成员参加过黑客松之类的比赛也会分享经验。G同学在去年第一次参加了Web3领域的黑客松大赛,赛前他请教了有参赛经验前任会长,并和协会内部成员一起组队开发,最后在黑客松比赛中获得了最佳大学生的奖项。这是他的第一次Web3实践,他告诉我们,“真的挺坎坷的”,从0到1搭建产品不仅需要技术,还涉及产品开发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是对于我们一直在校园中的开发者来说有些困难。但其实开发产品要求并不是特别严格,大家可以勇敢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Web3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
而来自中南财经大学链协的H同学则对Web3学习途径有所困扰。由于他并非计算机技术专业出身,因此并没有相关的代码开发基础。为了能够进一步深入Web3,他会利用课余时间在谷歌、B站上面搜索一些教程。但是碍于目前还有学业压力,很多情况下没有办法摄入太多新知识。此外,Web3技术涉及面十分驳杂,目前校园环境中缺乏专业的Web3开发者的指导,自己学习总会有一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
同样地,来自深大的P同学提到虽然目前看技术文档比较多,但更多是为了研究目的,而并非开发目的。他现在虽然有想要学习Solidity的意愿,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抛开客观条件因素,从主观上他考虑到,“如果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需要重新进行认知体系的重构,而这个领域对我来说有点繁杂了。”
前行,Z世代担负时代变革
有迷茫,有徘徊,但是进军Web3的Z世代并未止步于此。甚至尽管近期的加密领域相对低迷,行业从过去两年的繁荣中迅速入冬。这些都没有浇灭这群年轻人对Web3的热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Web3已经成为了他们探索进取的坚定方向。
持续学习,持续前进
“熊市不着急,主要是想学习和沉淀。”来自浙大的G同学告诉我们他目前在Web3领域发展的重点是开发学习。目前他主要在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做一些项目产品的开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参加一些黑客松比赛,不断在历练中成长。“能开发出什么东西来的感觉真的很好”。此外,他提到有一个智能合约的寓教于乐的一个编程网站叫“加密僵尸”。你可以跟着他的指导一步一步的尝试写一写。
挤出时间,勇于实践
尽管校园之中学习时间有限,中南财经H同学还是会选择挤出时间学习。他一般会利用寒暑假的大段时间系统学习一些课程,比如曾经参加过Moonbeam开发课程,希望能够对跨链开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校期间则会上一些有关金融科技的课程,希望能尽快地对Web3底层的算法、技术有一些掌握,以方便我后续的开发实践,或者最好能够参与到Web3项目的实践之中。
趁着年轻,多去历练
深大P同学则提到他经常会“压榨”自己。他希望趁着现在还年轻,去创造、去获得更多的项目经历,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此外,他认为在历练的过程中,同“优秀的人共事”也是快速成长的一个方式,而在这期间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认知体系和高效的协作方式。最后,他觉得养成在筛选Web3信息的能力也十分关键,大家可以关注一些Web3资讯媒体,养成每天了解前沿资讯的习惯。
后生可畏,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Web3世界里,首次出现的少年名人应当是VitalikButerin。2014年,他与GavinWood共同推出以太坊之时才20岁。如今,以太坊已成为整个区块链世界的底层平台之一。
当下,大部分都Z世代是20出头的年轻人。诚然,他们或许没有丰富的Web3开发经验、没有多次Web3项目实践阅历,但他们从懵懂好奇到坚定钻研,在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中以独到的见解与敢于开拓的精神不断前行,“未来属于年轻人”,Web3的未来也将由不断成长的年轻一代来创造。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