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上一份报告列出了一个涵盖5个高级主题的心智模型,这些主题表明DeFi产品和服务在未来几年将被广泛采用。本周我们将重点关注DeFi的借贷领域。涵盖的主题:银行会发生什么?ETH质押率和DeFi收益率曲线利率掉期和固定利率贷款低抵押贷款和代币化的真实世界资产CBDC对银行系统的影响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框架,以便你思考DeFi协议以及它们在未来几年在金融服务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让我们开始吧。01银行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们相信DeFi借贷和货币市场应用将在2030年被广泛采用,那么银行会发生什么?简而言之,银行不会消失。我们可以进入一个「无银行」未来的想法似乎非常牵强。当你环顾加密货币/DeFi生态系统时,你会看到大量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但是在几乎所有情况下,仍会有一个指向银行的法定开/关匝道。需要明确的是,DeFi可以扩大规模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传统的受监管实体——不仅是从物流/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而且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我们不认为DeFi应用程序会很快取代银行。DeFi是否会为处于边缘的无银行账户的人提供服务?这当然肯定的,但这并不会成为该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也不认为比特币会很快取代美元或其他全球法定货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两者都将在未来的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关于DeFi的高级论文的核心主题之一涉及开源技术的力量。开源操作系统Linu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软在90年代对Linux采取了极端的防御和对抗态度,甚至称其为「癌症」。然而事实证明,微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Linux贡献者之一。但是Linux并没有颠覆微软,相反,Linux允许Microsoft将更多功能、灵活性、安全性和硬件支持集成到其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中。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框架来考虑DeFi借贷应用程序。它们是开源协议,允许其他人自由使用、构建和集成等。因此,我们认为银行最终将与DeFi借贷应用程序集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客户将需要新的功能、服务、灵活性、控制、收益等。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将通过银行界面与DeFi应用程序进行交互,甚至不会意识到他们正在使用DeFi,就好像微软用户不知道他们正在与Linux进行交互一样。银行业状况
前谷歌CEO:以太坊合并表明加密行业正在齐心协力,加密监管还为时过早:9月29日消息,前谷歌首席执行官 Eric Schmidt 在纽约 SmartCon 会议上表示,以太坊合并表明加密行业正在齐心协力。但他仍对 Web3 感到一些不满,认为目前的智能合约性能很差劲,同时 Web3 整体营销策略有点超前。
此外,Eric Schmidt 呼吁不要过早对加密新兴技术进行监管,他认为加密监管还为时过早,因为该技术仍在发展,加密的潜在问题尚未全部揭示。(Decrypt)[2022/9/29 22:38:44]
自1921年美国银行数量达到30456家的峰值以来,美国的银行数量一直在下降。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1年的变化速率,在此期间银行的数量减少了一半至4236家。如果我们追溯到1984年,美国的银行数量甚至已经减少了70%。而最近新银行的加速衰落表明,自大衰退以来,它们缺乏盈利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低利率导致净息差大幅下降。危机后的新法规也推高了行政设置成本,创造了额外的进入壁垒。
资料来源:FDIC、Statista随着银行数量的下降,我们也看到了行业内的整合。下面是从1994年至今的小型和大型银行数量的比较。1994年,小银行占市场份额的84%。如今,这一数字为52%。
Jake Chervinsky:以太坊合并没有使ETH看起来更像一种证券:金色财经报道,美国非盈利组织区块链协会政策主管Jake Chervinsky在社交媒体上称,不是法律建议,但真正了解美国证券法的人会告诉你,以太坊合并不仅没有使ETH看起来更像一种证券,而且事实上是一个重大的降低风险事件。
金色财经此前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Gary Gensler表示,股权证明(PoS)加密货币可以被视为证券,其中包括在周四完成向PoS系统转变后价值2000亿美元的以太坊网络。[2022/9/16 7:02:07]
资料来源:NCRC在美国,当我们想到银行业时,我们通常会想到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瑞士信贷或者富国银行等主要参与者。但许多银行都是规模较小的社区银行,这些银行没有资源来实施昂贵的新技术,导致它们倒闭和/或与大型银行合并。而这就是DeFi变得异常强大的地方。例如,你们当地的信用合作社没有资源来实施和整合昂贵的新技术来与大型银行竞争,而现在它们不需要了。它们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工具包简单地「插入」到开源的DeFi协议。通过这样做,它们利用了一个基本上免费为其工作的开源开发人员网络。在此前在分析萨尔瓦多决定在2021年加入比特币网络时,我们提到了「插入」开源金融技术的想法。DeFi协议将使这些小型银行能够以低成本提供新的尖端服务。这可能有助于在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之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抵消我们在整个行业中看到的激进整合。要看到这一点开始发挥作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监管的明确性、链上身份和智能合约的审计标准。02以太坊的合并后质押收益率
ETC本月涨幅达184%,市场猜测“以太坊合并将导致矿工转向ETC”:7月29日消息,CoinDesk数据显示,Ethereum Classic(ETC)本月上涨184%,而Polygon(MATIC)的涨幅为102%,Uniswap(UNI)的涨幅为86%,BTC的涨幅为20%,ETH的涨幅为60%。加密市场总市值已从上月的7628.2亿美元低点反弹至1.14万亿美元。此外,ETC今日在主流交易所的价格一度突破45美元。
以太坊即将进行的“合并”似乎推动ETC价格反弹。IntoTheBlock研究负责人Lucas Outumuro表示,“ETC价格受到ETH矿工将转向ETC的猜测推动,而且可能会是另一个对他们有利的硬分叉。”
数据显示,在过往以太坊升级前后的时间里,ETC经常会出现较大涨幅,比如在2021年4月以太坊柏林硬分叉升级期间。
Messari研究分析师Sami Kassab最近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以太坊的挖矿网络由两种类型的硬件组成:ASIC和GPU。ASIC的问题在于,除了挖ETH之外,它们不能被重新用于不同的应用。Ethereum Classic是唯一可以用ETH ASIC挖矿的其他PoW代币,因其哈希算法与ETH的算法兼容。”(CoinDesk)[2022/7/29 2:46:33]
随着以太坊转向权益证明的合并现已完成,质押ETH的收益率目前约为5.2%——实际收益率。以太坊是加密货币中唯一产生有意义的实际收益的网络。话虽如此,最近链上活动一直在放缓,因为有几天交易费用的消耗并没有抵消新发行的ETH。但请记住,随着链上活动的轻微增加,ETH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发生这种情况时,ETH的持有者不再会被新发行代币所稀释。区块链现在是盈利的,并且随着用户交易费用的接管,不需要通过新的ETH发行来补贴安全提供者/验证者。以太坊正在我们眼前成长起来。对DeFi借贷应用程序的影响
区块链电子签名服务厂商e签宝与金格科技进行战略合并:9月15日,区块链电子签名服务厂商e签宝与金格科技联合宣布,双方进行战略合并。e签宝将在布局中国签署协同网络上获得重要支持。同时,e签宝创始人兼CEO金宏洲宣布,目前战略合并已完成,金格科技CEO刘绍军出任e签宝副总裁,将负责金格产品线、信创产品线的战略决策与支持。
金色财经昨日报道,区块链电子签名服务厂商e签宝宣布完成12亿元E轮融资。[2021/9/16 23:28:54]
由于质押ETH的实际收益率为5%,许多分析师预测,以太坊可能会为DeFi设定一个「无风险」利率基准。在这种情况下,质押者/验证者不仅获得了实际收益,他们还通过一种包含web3未来「看涨期权」的资产获得了收益。当然,还有一些风险需要考虑,因为未来ETH的价格也可能下跌,或者网络可能无法实现其潜力。如果ETH质押率被视为加密货币的「无风险」利率,我们可以开始看到DeFi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在一个理性的市场中,任何使用DeFi应用程序来获得收益的人,都应该要求比ETH质押率更高的利率。可替代L1的抵押率也可能落在这条收益率曲线上。最重要的是,ETH质押者可以获得的这种新的实际收益应该会对DeFi中的资本流动产生影响。如果你能以相对较低的ETH质押风险赚取5%的收益,那么在不久的将来,Aave和Compound等应用程序的借贷利率应该会超过ETH的质押利率。这是我们将密切关注的事情。最后,如果回到我们的论点,即银行将「插入」DeFi借贷应用程序,我们还应该期望银行提供对ETH质押率的访问权限。养老基金是否能够在国债之外进行多元化投资?他们是否希望投资收益率更高、有显著上行空间的产品?银行会被激励提供这些服务以提高利润率吗?与持有自己的私钥相比,企业客户是否会更喜欢受信任实体的托管解决方案?我们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是肯定的。03利率掉期:为DeFi提供固定利率贷款
EIP-1559已在以太坊Nethermind客户端合并至master:1月17日消息,以太坊客户端Nethermind官方发推称,EIP-1559已在Nethermind节点上合并至master。期待与BeSu和Geth客户端团队在本周进行进一步测试。[2021/1/17 16:22:18]
如果我们从技术堆栈上下观察,收益率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可变的,并由供需决定。例如,在底部,我们有ETH的质押率,它由质押者的数量和DeFi应用程序、游戏应用程序、NFT、交易、交易等发生的链上活动量决定。如果我们提升技术堆栈,我们就会拥有DeFi应用程序,而其收益率再次取决于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供求关系。需要明确的是,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传统金融中。在TradFi的基础层,我们有国债收益率,它由中央银行设定并且会不时变化。浮动利率会带来不确定性,使借款人处境艰难。例如,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持有利率随时可能上升的30年期抵押贷款。进入利率掉期市场,这是一个允许固定利率贷款的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市场。目前,在传统金融领域,大约88%的企业借贷是以固定利率完成的。随着DeFi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成熟,我们应该期待看到新产品进入市场,以进一步支持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今天的DAO结构使用其原生代币来筹集资金和引导。在建立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后,这些新结构中的许多可能会寻求以收入作为支持的传统债务融资。像任何企业一样,他们将寻求固定利率贷款。例如,Voltz协议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其利率掉期AMM解锁固定利率贷款。04低抵押贷款和真实世界资产
今天在DeFi中借款需要以加密资产的形式对流动存款进行超额抵押。例如,如果你想贷款100美元,则需要存入150美元。目前所有蓝筹借贷应用程序都是这种情况。超额抵押结构对于允许智能合约自动清算头寸并确保贷款人在市场波动期间收回资金是必要的。因此,DeFi不存在交易对手风险。但是并非所有风险都已消除,因为如今DeFi存在相当大的智能合约风险。我们认为这种超额抵押贷款结构本质上是目前DeFi技术的概念证明。从长远来看,这不是一种资本效率高的借贷方式。企业不会为获得贷款而过度抵押。相反,他们更愿意以生产性资产为抵押贷款,同时使用这些资产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抵押不足或资本效率高的贷款更为可取。举个例子,如果你以2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房屋,你不会想支付12.5万美元以获得7.5万美元的贷款吧。你更愿意拿出更少的钱,并用你的房子作为抵押品。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是将现实世界的资产上链。这方面的第一个实例是美元支持的稳定币,但是有很多很多用例。例如,对持有房地产资产的法人实体进行代币化,将使这些资产能够用作有效链上借贷的抵押品。实际上,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被代币化。也就是说,贷方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础设施来了解代币化基础资产的性质。随着这个基础设施的建成,我们应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资产被代币化。这将开放各种资产的更多流动性交易,以及DeFi中更具资本效率的借贷。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DeFi中最大的两个借贷应用Aave和MakerDAO一直在向这一领域扩张。这最终可以将受监管的TradFi世界与公共区块链基础设施所支持的效率联系起来。05央行数字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目前正在与全球100多家中央银行一起探索「假设的」CBDC。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它可能会从根本上重组现有的货币体系,并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今天,美联储无法直接接触经济中的个人和企业。相反,他们与大型商业银行互动,而后者又直接与个人和企业打交道。CBDC将使美联储能够直接接触个人和企业,并在管理经济和消费者行为方面拥有广泛的战术控制权。目前尚不清楚CBDC将如何影响银行系统、隐私、支付、经济和消费者行为。这一切都取决于它是如何实施的。CBDC可能会消除对大型商业银行的需求。它还可以从社会中移除实物现金,并允许实行负利率。此外,我们不知道CBDC最终是否会直接来自政府实体还是私营部门。值得一提的是,美联储正在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货币计划合作开发初始原型。许多人认为CBDC与DeFi以及使用以太坊、比特币和其他公共区块链构建的东西是对立的。后者都是用户可以选择加入的开放、完全透明的平台。CBDC可能会使货币体系进一步集中化。虽然我们不应该就如何设计和实施CBDC草率地下结论,但我们确实知道,在有选择权的情况下,政府更倾向于加强控制,而不是减少控制。虽然对公众来说可能并不明显,但对任何政府来说,控制货币都是最有力的控制手段之一。正如我们所概述的,我们认为西方文化将在未来几年转向更去中心化的系统。话虽如此,我们仍然需要确定未来变得更加中心化的某种可能性。CBDC的实现是我们将密切关注的事情。结论
我们相信,DeFi借贷应用的增长最终将通过受监管的实体来推动。如今,DeFi内部的大部分摩擦都与加密货币/DeFi和法定货币之间的开/关匝道有关。出于这个原因,在短时间内真正实现「无银行」是不可行的。DeFi协议的开源性质将允许小型银行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无需自己构建新功能。通过「接入」DeFi,这些银行可以立即将全球数百万新用户带入DeFi中。在较短期内,我们预计将看到DeFi内部的收益率曲线,ETH质押利率相当于DeFi的联邦基金利率。我们还期望看到新的产品被采用,使DeFi的固定利率贷款成为可能,并继续建设基础设施,以支持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这些资产可以在DeFi中用作抵押品,以实现更有效的资本借贷。最后,CBDC的引入可能会给DeFi的预测带来一些麻烦。这一切都取决于实施。在许多情况下,CBDC可能会迫使进一步的中心化和货币体系的完全重置。在其他领域,全球CBDC将加强对DeFi服务和去中心化货币网络的需求。原地址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