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 , 做个长盛不衰的投资者_数字货币:NOVA

从去年,当机构投资者开始大规模进入比特币的时候,不少传统机构对比特币的公开评论变得越来越正面,甚至纷纷开始预测本轮牛市比特币最高能涨到多少美元,比如花旗银行有报告就乐观地估计比特币本轮最高可能涨到30万美元。

而近期当比特币从1月10日的4万多美元开始一路回调到现在的3万美元并徘徊了将近两个星期后,有些机构又开始了唱衰。

比如瑞银集团的首席经济学家PaulDonovan就认为,数字货币固有的“根本性缺陷”是,如果需求下降,数字货币无法减少供应。他说,这意味着它们不能被视为货币。这位经济学家的主要意思是比特币无法像货币那样给人足够的信心。

另一家屡次评论比特币的摩根大通其跨资产策略研究部门则认为,比特币是“在剧烈市场压力时期最不可靠的对冲工具”,并警告说,比特币在不久的将来不会像传统的防御性资产那样运转。

现场 | 王彬生:区块链项目创新的合理性更为重要:1月8日,2019首届海南GFIS国际金融科技创新峰会在海南海口盛大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王彬生表示,比特币出现是区块链投资1.0时代;以太坊的出现进入2.0时代,市场疯狂过后,寻找方向;由概念到现有产业应用:传统互联网的完全电子化的内容产业将率先全面展开,积分类区块链资产会随风潜入夜,有标准化实物对标的区块链资产逐步进入市场。提升交易效率、减少中介中心化的成本、参与者获益是区块链项目的本质特征,创新的合理性更为重要。[2019/1/8]

这两家金融机构的言论读起来挺拗口,但基本意思都是一样的,认为比特币的前途非常有限。

声音 | 吴晓波:区块链低潮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一个必由之路:就李笑来发微博宣称从今往后个人不再做任何项目投资,吴晓波发表文章《李笑来跑了,但他给我们上了一堂常识课》。文中称,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再去质疑区块链的未来,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一新的科技概念成为了投机者收割散户的工具。这些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的确存在着一块无比肥沃的盲众土壤。他提到:“如今区块链的低潮,比特币的贬值,在我看来是这个行业回归理性的一个必由之路。我们还要感谢这位即将离开的李笑来老师,因为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常识课,尽管对有些人来说,学费稍微贵了一点。”[2018/10/6]

我相信如果本轮回调持续的时间再长一点,或者在接下来的牛市中,当再发生类似的回调时,还会有更多传统机构加入对比特币的看衰行列。

500金研究院院长肖磊:央行的数字货币能使区块链行业会更理性的发展技术:500金研究院院长肖磊向新京报记者分析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数字货币是一个新的支付中介的改变,原来大家都用纸币支付,同时会用刷卡或银行转账,后来有了移动支付、微信和支付宝等,实际上改变了大家的消费支付习惯。数字货币有一套完整的支付模式,会对承载终端和具体的形式都带来新的变化,比如每个人的手机里,可能需要装一个线上钱包,如果是大额支付,可能需要配备一个硬件钱包,用来保管数字货币和线下大宗交易支付。对于区块链行业来说,央行的数字货币,可能给诸多的区块链资产进行定价交易,一部分对虚拟货币的需求,就会转移到对央行数字货币的需求,区块链行业会更理性的发展技术,而不是一味的追逐炒作虚拟币价。[2018/4/10]

早前当比特币一路不回头的上涨时,我曾经在文章中表示过担忧,认为那样的涨法不仅不利于接下来牛市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牛市突然崩盘,所以一直非常期待有一个很深并且持续时间较久的回调。我还在文章中写到,对牛市中的回调,我们不该恐惧,而是欢喜。

人大教授杨东:“从我做起”塑造理性投资氛围”:据证券时报,人民大学国发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撰文称当前,投资者教育和保护仍需要加强,尤其是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引导下的金融科技发展迅猛,投资者保护形势仍然严峻。投资者保护甚至是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态后的头等大事。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金融业的风险集中体现为初创企业投资固有风险、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导致的信用风险、监管政策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新科技运用导致的技术风险。如何防范上述金融风险,成为金融科技功能之实现、金融市场安全之维护、信用交易之规范有序以及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根本。对于新技术应用于金融业态,既要加强普通投资者的教育,也要加强专业投资者的教育。[2018/3/21]

现在回调终于来了,我也从先前的担忧变平静了很多,因为这种回调对牛市的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我相信持我这种看法的投资者一定不在少数。但为什么那些传统机构者会因为健康的回调对比特币的态度发生这样大的转变?

这一方面还是说明它们在心底并没有完全认可比特币,另一方面也是机构投资者经常表现出的“羊群效应”。

它们认不认可比特币,这个时间会慢慢证明,它们表现出的“羊群效应”则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在进行心理训练时非常好的教材。

我们总说散户有羊群效应:价格大涨时,散户齐声喊涨,齐步追高;价格大跌时,散户齐声喊跌,齐步割肉。实际上机构投资者照样有这个现象。我在文章中反复说过“机构投资者就是资金量大的散户”而已。它们在很多时候除了资金比我们多,工具比我们高级以外,心理上和普通散户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但投资在我看来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个领域不需要那么精深的知识,也不需要那么先进的工具,而最需要的是心理的耐受力。看过我投资经历系列文章的读者都能看出,我所有获取的咨询都是公开的,我也不会什么K线图,更没有各种技术指标的分析工具。我仅有的经验就是熊市定投,牛市定抛;再就是看到哪个资产暴跌,就去分析这个资产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走势,看看是不是入场的好时机。

所以其实在投资领域,我们普通散户只要在心理上逐渐强大、理性起来,我们和机构投资者相比没有什么劣势。

我去银行的时候,经常有客户经理给我推荐某某大咖投资经理的某个基金,并且天花乱坠地和我宣传这个经理过往的优秀经历和出众的投资收益。实际上我们把全中国所有的主动型基金的表现拿出来看,在过往接近20年的投资经历中他们能取得年化收益超过15%的都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都是风光几年然后默默无闻。

为什么?因为这些基金经理绝大多数都是随大流、追风口,哪个热门买哪个。不少基金经理所谓的投研报告只是用来展示的,真正指导他们投资行为的还是市场热点。

A股市场这段时间以来的基金抱团买入就是这种“羊群效应”的典型:哪个热门,基金经理们就抱团买入,抱团取暖,这样既安全又可靠。

大家看看,这和散户有区别吗?一点都没有,但这种所谓的“安全”和“可靠”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我投资股市时,从不买主动型投资基金,只买被动型指数基金。绝大多数基金经理的业绩是跑不赢指数的。

不仅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是这样,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也是这样。真正像巴菲特那样保持独立思考的机构投资者在美国都是凤毛麟角。

我建议大家看看反映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部电影《大空头》。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在那场危机中,美国那一个个光鲜亮丽、大名鼎鼎的机构投资者所表现出的猥琐和无良。在某种程度上,那些倒闭的机构是自食其果,它们本质上和散户不顾风险地玩期货、玩杠杆爆仓一样。

在数字货币投资领域,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正好我们借这个机会,注意观察这些金融机构的论调,尤其注意他们随市场行情变化时喊出的截然相反的论调,以此为镜,反观自己。

我相信只有强大的内心、冷静的观察、理性的思考才是投资市场长盛不衰的终极武器。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0ms0-3:61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