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技术路径:从经济逻辑到区块链技术架构发展方向_GET:BLOCK

编者按:从比特币的白皮书诞生开始,密码朋克们就给我们描绘了另一种世界可能性的世界可能性场景,而WEB3更是将未来世界在系统层面上做了完整假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依然要前行,我们更想知道曲折之路将会如何达成。特邀请CdotNetwork创始人刘毅给大家分享WEB的发展路径。

引子

在跟红军大叔讨论这个题目的时候呢,原来定的题目是通往WEB3的技术路径,在我准备这个分享的过程中呢,考虑了很多关于WEB3到底能干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它,这些业务或者说商业逻辑上的东西。我认为在现在这个阶段,商业的逻辑可能比技术路径更加的关键,因为如果他不能够最终落地的话,那我们讨论技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就把这个话题呢,改成了叫通往WEB3的路径,那我们先谈商业逻辑,再谈技术路径。

什么是Web3?

要谈WEB3.0总是会遇到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WEB3。目前大家的共识就是,互联网目前是处在WEB2的一个阶段,那WEB3.0就是对下一代互联网的一种设想和设计,既然是设想和设计,那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非常不奇怪的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版本的WEB3.0。

比如早在15年前,WEB的发明人Berners-Lee爵士,他就认为现在互联网的局限在于,HTML是给人看的,或者说是面向显示的,他没有元数据,所以不能够被机器所理解。那么应该把这些互联网数据赋予含义,有了这个元数据和数据的这种结合,就能够开发出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互联网应用,从而实现WEB3.0。他那时候给这个下一代互联网起名叫做Semanticweb,就是语义网。但是大概在五年前呢,李爵士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发起了互联网大宪章运动,呼吁用户和互联网从业者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规则进行广泛的讨论。

还有很多著名的互联网的从业者或者研究者,各自提出了这个下一代互联网的这种设想和设计,例如网飞的创始人ReedHastings认为,人均拥有10MB的带宽,全影像的互联网就是WEB3.0。

谷歌的前首席执行官EricSchmidt认为,WEB3.0是由大量快速进化的小程序组成的,这些小程序基于web2.0的基础服务,还进行混编,即mashup。而且可以一次编写,到处运行,并且高度可定制,像病一样的传播,这是EricSchmidt他认为的web3.0,那么著名的互联网分析师,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MaryMeeker,她在2010年提出web3.0,是由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搜索组成的互联网。

那么我们这次分享讨论的WEB3,它是发源于GavinWood在2014年提出的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GavinWood版本的WEB3.0。它的概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也有很多人在中间做过贡献。这个版本的WEB3大致可以总结为,WEB3.0是去中心化的下一代互联网架构,WEB3的互联网比当前的互联网更自由、更公平、更安全,WEB3.0的愿景是让每位互联网的使用者都能掌握自己的数字身份,资产和数据,进而在网络时代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为关于什么是WEB3.0,或者说什么才是更好的下一代互联网,这个实在是说法太多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在这里去辨析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WEB3.0,我们就以GavinWood这个版本为基础来进行讨论。

WEB3会实现吗?

那么在对WEB3.0的内涵达成一致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WEB3.0会实现吗?那么我们IT互联网的行业,每年都会诞生很多的新概念,绝大多数的概念会湮灭在历史当中,只有极少数会成为现实可以影响到社会这个层面。说实话像WEB3.0这样听上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概念,很难相信他能够实现。

但是呢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首先从逻辑上来分析一下,实现新的互联网架构需要什么条件。

那么我这里面做了一个类似于判定树的一个东西,其实不是判定树,而是应该是从下往上看,就是看什么样的条件最终能够实现WEB3.0,那么要实现WEB3.0,要首先要有人做,也就是要大量的开发者基于这种新架构,新理念来提供新的互联网应用。

然后还得有大量的用户愿意使用WEB3.0的应用。那么开发者为什么要开发和运营WEB3.0应用呢?他可能是出于赚钱的目的,也可以是出于情怀。但是历史证明,从情怀出发的行动很难形成规模,也难以持久。另一方面呢,是什么样的互联网应用能够吸引到大量用户呢,无非就是两种,要么是有用,要么是有趣。

从WEB3.0的这个内涵上来看,他不能够直接提供趣味性,所以我们只能从有用的这个方向上去进行考虑,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我们这些绝大部分的互联网用户可以认为是出卖劳动力获取收入的个体。那么有用的互联网应用,要么能帮他多赚钱,要么帮他少花钱,要么能帮他涨知识,也就是提高赚钱的能力,或者可以省时间,那省出时间呢,可以用于休息,也可以用于去赚钱。

那我们说这个WEB3.0是一种无中心的P2P完全冗余的架构,它相比WEB2.0这个BS架构,他的处理效率要低得多,所以它并不适合开发生产力工具,而且它也跟教育没有关系,所以我认为WEB3.0要是能够让开发者赚钱,要能够帮使用者多赚钱少花钱,如果能做到这三点,根据这个逻辑WEB3.0就有可能实现。

WEB3的经济逻辑

那么WEB3.0能不能够为开发者带来收益,能不能够帮助使用者多赚钱或者少花钱呢?我认为是可以的,甚至我认为是必然可以,也就是说WEB3.0从经济角度分析,它具有某种必然性。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交易,但是信息不对称会阻碍交易的发生,或者提高交易成本,由于这个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因此诞生了中介。有些中介的价值呢,是减少信息不对称,比如说房地产中介等等这一类应该叫信息中介,有些中介呢,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它把难以直接发生的交易进行分解,使得交易可以最终完成,例如银行在借款贷款交易中中所起的作用。

比如说在社会上,有人有闲散资金,希望能够增值,有人需要资金,但是直接发生的这个借贷只能是发生在家人或者非常好的朋友之间,那如果是说大规模的需要借钱的话,那几乎不可能是跟认识的人借,不认识的人呢,你更不可能信任他,银行呢,就在这里面起到了这个交易中介的作用,它吸收存款,给可这个存款人也就是投资者呢一个可以预期的利息回报。同时呢对贷款人进行尽职调查,风险控制等,然后把这个钱借给贷款人。

这是银行的最基本的业务模式,当然,因为现在的商业银行的它承担了部分准备金的这个银行,它承担了一个超发货币的这么一个职能,那么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这个交易中介的作用,但是这个这个话题跟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无关的,那我们可以认为,比如说在金融行业,我们熟悉的这些大公司,不管是这个券商还是所谓的投资银行,还是各种证券,保险等等,其实他的业务核心都是中介。

我们说WEB2.0的互联网企业呢,尤其是所谓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它的业务模式也是中介。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更高效,更大规模的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代替传统中介,或者说创造出新的中介模式。

比如Google是一个广告中介,它实现了互联网广告的投放和广告的关注,或者说点击的这种精准匹配。那么淘宝呢,是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息中介。那么支付宝呢,是一个支付中介。那我们这个后面的会一直用一个网约车的这么一个例子。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有电话约车的公司。但是由于匹配供需的效率比较低,也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那么优步和滴滴,它是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大范围,实时高效的匹配司机和乘客,于是就发展成了互联网巨头,那么滴滴在这个网约车这个业务里,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中介和交易中介。

我们说互联网平台型的业务呢,具有网络效应,也就是说使用者越多呢,服务会变得更好,因此,当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呢,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也就是同类的新生企业或者小企业很难与之竞争。

还是以这个网约车为例,这个滴滴合并了快滴之后呢,它就拥有了几乎当时全部的网约车司机和乘客用户,其他的打车的这个网站呢很难发展起来,因为因为司机和乘客要脱离滴滴非常困难。

滴滴确实在这里面承担了一个高效的,这个互联网中介的作用。但是互联网企业呢,它本身都是商业的企业,核心使命是给股东赚钱。因此它一定会利用这种垄断的地位,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中介收费。比如说他提高这个网约车的收费啊,或者是要求这个用户加钱,它可以压低司机的分成,来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

我认为这是一种寻租行为,寻租的意思呢,就是在生产过程中贡献不变,但是利用特殊地位,扩大自身收入分配份额的这种行为。那么跟三年前相比呢,滴滴在网约车整个交易过程中,他的贡献并没有变化。但是由于他达到了这个垄断的这个规模,垄断了市场。因此滴滴呢,就把补贴网约车变成了不断的增加这个交易的抽成。

互联网公司垄断市场的方法,就是他掌握大量的服务提供方和服务使用者的数据。比如做网约车司机,就要让滴滴实时追踪自己的位置,那么我们要用滴滴打车呢,就要从软件上面输入自己的位置,然后从哪儿出发,到哪儿去。但是我不认为掌握数据本身是WEB2.0企业的原罪,或者说,我也不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该为掌握这些数据付费。因为这是不现实的,这些数据就是在使用这些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个服务提供方或者是用户提供数据,它是交易的一部分。

所以也可以认为是非常公平的,如果这个网约车司机或者是打车用户,他不愿意提供数据,那你可以不选择不使用这个滴滴的这个服务,所以这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在契约里面非常明确,非常公平的,当然这个WEB2.0的企业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数据,不滥用这些数据。

我认为WEB2.0的根本问题在于呢,垄断抑制了竞争,它使得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比如说这个滴滴,达到这个垄断规模之后呢,即便有了更新的更好的这种网约车的机制,或者是更高效的一种软件,也没有办法去跟滴滴去竞争,而且滴滴内部公司大了之后,这个管理效率效率下降,人浮于事,但是在一定限度内都不会伤害到他的这个垄断的地位,这样的话网约车这个业务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办法继继续提升效率,没有办法继续进化的业务。

那么,互联网企业呢,他通过寻租来扩张自己的收益,提高了用户的成本,也降低了实际服务提供者的收益,这也是这个WEB2.0这个问题所在。那么WEB3.0,它是用可分叉的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来取代互联网企业,使得市场总是处于竞争状态,并且它消除了寻租空间。

那么我们假设呢,有一条就是打车链,它的使用体验和经济机制设计的都非常的好,还在市场份额超过了滴滴,做到了这个市场第一。那么打车链能否利用他的这个霸主地位来垄断市场,并且寻租呢?

这个问题其实要回答起来呢,非常复杂啊,并不是像看上去这么简单。那么他跟打车链的激励机制和治理机制其实是相关的。如果打车的通证持有者能够中介费提价,这里面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且他们又能够通过治理来修改这个中介费率的话,那么他们很有可能选择提价,也就是这种寻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滴滴的股东和打车链的TokenHolder,也就是能够有治理权的这个通证持有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打车链的这个寻租行为,它受到了区块链可分叉这个特性的限制,也就是说,当打车链作为中介攫取过多的收益的时候,就会有开发者有动力来分叉打车链。那么在新链上面可以降低中介费,由于分叉链继承了原链上的全部数据,因此,司机和用户能很容易迁移到分叉链上去。

除了一致寻租以外呢,可以分叉的特性,使得加密协议始终处于一个竞争环境中,因为一旦某一个加密协议停滞不前,它可以被分叉。那么分叉链可以采用更高效的交易规则或者激励机制,从原链争取争取到服务方和用户。

因此,我认为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逐步取代互联网的平台型的公司,它具有经济上的必然性,那么WEB3.0创业者呢,应该寻找那些被互联网巨头垄断,并且寻租非常严重的业务领域,从这些领域向WEB2.0发起进攻。

那么,在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中呢,用户的ID,也就是密钥对,他是声明的,是无需申请的,也不能够被禁止,又不能被禁用或者仿冒,用过通过私钥能直接控制链上的资产和数据访问权。

没有一个实体他有能力控制用户的身份,资产和数据。因为加密协议是无中心的,所有参与方,只能按照规则行事。所以加密协议取代或者在部分关键领域取代互联网平台就意味着WEB3.0的愿景得到了实现。

区块链技术架构的发展方向

我们再说一说区块链技术。行业一般都认同说比特币是区块链的1.0。以太坊是区块链的2.0。那么什么才是下一代的区块链,或者说什么才是区块链的3.0的还没有达成一致.很多人都认为区块链3.0应该解决以太坊的问题,真正使得丰富多样的去中心化应用能够落地。或者说我们寄希望于区块链3.0能够带动并且实现WEB3.0。

但是在这个?WEB3的技术栈里头,区块链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组件,另外还要去很多其他的组件,比如说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去中心化的消息,P2P网络通讯等等等。那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区块链技术,或者换一个问法是我们对WEB3.0的目标,现在对区块链的技术的关注是否已经过度了,或者说我们会不会忽略了重点?

那我认为区块链技术确实是WEB3技术栈的领头羊的原因呢,不是在技术本身,而是在经济层面。因为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它可以以去中心化方式来发行加密资产。加密资产具有稀缺性的保证,而且供应没有弹性,也就是说供应不随需求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加密资产,也就是通证可互换,容易辨识真伪,可以永久保存,可以分割,可以编程,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快速的交割,而且交易费用非常低,所以它成了历史上最好的投机品。

由于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在过去十年加密资产为资产发行方,也就是项目团队和早期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所以因为有加密资产,区块链已经为WEB3解决了有没有人做的问题,那么根据去中介化的这种逻辑再解决其中应用有没有人用的问题,那么WEB3.0就可以得到实现。

而且随着去中心化应用的丰富,它的技术架构也会日趋多样化,对于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去中心化的消息,P2P这种技术,其他的web3需求也会不断的增长,这些技术也会随着互联网技术一起向前发展。

我所在的投资机构RandomCapital对区块链架构做了一些研究,并且我们把众多的技术型的,尤其是平台型公链项目做了一个探索,归纳成了五个方向,我们分别称为代议、分层、分片、全栈和跨链。

先抛一个结论,在这五个方向里,我们机构最看好的是跨链这个方向。

但是另外四个方向,我们可以说相对不看好。我当然应该去提为什么我相对不看好另外四个方向,但是这样讨论下去会非常非常的复杂,因为每一个技术方向都有不同的这种选择,很难一概而论,而且我说的是相对不看好是指相对跨链而言,我完全认为在其他的方向上有可能产生重要的,甚至革命性的公链。

所以我就只能是大概的讲一讲我对这五个方向的看法。这五个方向里头代议这个方向是起步最早的,也是实现最早的。去年EOS上线之后去这个方向就已经实现了。那么我们为什么管他叫代议呢,因为他的思路是这样的。

他们认为以太网最大的问题是处理能力不足,原因在于区块链的全冗余架构,它节点越多,它达成共识的范围越大,达成共识也越困难,而且区块传播的网络负担也越重。

所以一种可能直接试验方案呢,就是让所有的利益相关人来投票,选出少数的代表,在这些少数的代表之间达成共识,他就代表了所有的利益相关人的这种决定,所以我们把这种方案称为代议。那么这个当然能够降低系统的安全成本,而且处理能力大为提升。

EOS年增发只有1%,在我看到的所有POS的链里这个蒸发率是最低的,但是它因为只有21个超级节点和几十个备用节点来分这个钱,所以它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而且他在共识上只要这21个节点达成共识就可以了,而且这些所谓的超级节点都有非常高的性能的和网络带宽的要求,因此它的处理的这个容量跟以太坊相比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EOS碰到的问题就是,或者说

它遭到的诟病就是它的中心化了,那么是不是说用代议制,就是说用少数代表来给来代表这个广大的利益相关群体,当然说明这种代议制的设计本身是有一定的问题的,比如说具体的机制设计,比如说一票30投等等,使得这种串谋的动机非常强烈,而且也比较容易实施。关键问题在于,是不是有好的机制设计就可以使得代议制成为一种区块链3.0的实现呢?

我认为是仍然是不能的,因为一个公链它的利益相关群体是极度复杂的。但是这个利益相关群体和持币投票的这个群体之间是不完全重合的,他们这种

分离度越高,就使得这个投票代表所有利益相关人这个假定就越不成立。其实不光是这个代议的问题,是所有的链上治理都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

持币的人和投票的人并不能代表整个加密协议的所有利益相关群体。那么关于分层,最近

V神也对Layer2的这个发展表达了一些怀疑或者失望。layer2最早呢就是从这个闪电网络开始,layer2作为一个快捷支付方案,我认为是成立的,但是把它抽象成状态通道,或者进一步抽象成一个可编程的策略,这个方向是否可能呢,我认为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比如说现在以太坊上面这个发展的比较快的,比如说plasma的一种侧链面临着非常严重的这种问题,比如说,首先它的这个信任之根是在Layer1。但是如果这个Layer2整体作恶,那么这个所谓的massexit,就是大规模退出是否可行,这个就是要非常值得怀疑的一个东西。而且它要求是用户监控侧链是否作恶。并且在有人有问题的证据之后对他进行challenge。

在实施的这个现实过程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用户,即便是有钱包儿的辅助,他也不可能对链进行监控。

而且plasma侧链还面临着从一层转入二层,加密资产的状态追踪的问题,由于这些资产需要分割成类似于这个UTXO的形式来进行追踪,所以它涉及到一个可分割性和一个状态爆炸的一个矛盾。

那么总体而言,我认为现在从Layer2的发展的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快捷支付通道是基本证明可行了,但是作为一个可完全编程的侧脸是否能够成立,我认为是越来越值得怀疑。

那么分片其实是现在市场上大家寄予厚望的,而且是也是投入资源最多的这么一个技术方向。以Dfinity和以太坊2.0为代表,我还不敢狂妄到去质疑Dfinity或者以太坊2.0。我看过很多关于分片的技术设计,但是我觉得好像没有看到有人分析分片的一个最基础性的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说的状态分片,或者是计算分片,那么在实施分片方案之后,比如说以太坊2.0这样的链上面,跨分片交易的比例会占到多少?

我们知道,分片方案的这种复杂性使得跨分片交易,它会比发生在一个片内的交易,它的整个的这个负担,或者是比如说它的占用资源也好,还是它的这个处理速度,都是成倍增长的,如果跨分片交易在整个分片交易量中的占比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么分片就会失去意义。

如何进行分片,如何对状态或者是计算的切割,使得跨分片交易能够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呢?这个我目前没有看到一个非常严密的论述。另外呢,关于具体的这个分片架构的设计呢,它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有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对分片这个方向呢,还是有很多的疑虑,也许Dfinity或者是以太坊2.0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我所担心的这些问题。

那么关于全栈呢,我们在而这个行业里头其实很少讨论全栈,但是如果我们看这个blockstack整个的技术架构,包括它的这个去中心化应用开发方法,我认为从技术上他是完美的,Blockstack提供了一个完整的WEB3.0的技术栈,你可以用javascript直接开发去中心化应用,这里面有轻量级的区块链来完成记账,有去中心化的存储,有messaging服务,可以非常低成本开发出就是用户体验还不错的去中心化的应用或者WEB3.0这个应用实现的手段。

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去关注Blockstack,也很少去谈论它。而且我确实也没有看到有这个比较大规模的这种去中心化应用开发团队使用这个blockstack这种以全栈架构为基础来开发应用呢。

原因我认为还是激励原因,不是技术原因,我们如果是一个独立的链,如果我们发一个币出来,他首先解决了团队激励的问题和这个早期投资者的激励的问题,那这样的事情即便是未来失败了没人用,但是这种事情仍然会有人去做。

但是在blockstack上面开发这些应用,也许未来会有人用,但是什么人会去做呢?可能有愿意去尝试一下的人,,或者说撸blockstack羊毛的这些小型的个人开发者愿意去尝试,那么可想而知,他们是很难开发出高质量,并且长期运营一个高质量WEB3或者说去中心化应用的。

总体而言,我认为全栈的虽然提供了一种好的技术手段,但是他反而把区块链带给我们的激励手段给丧失掉了,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便技术再好,这个方向恐怕也是发展不起来的。

那么这个说到跨链,那么跨链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儿,那么我很难想象说,我们打造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账本,去记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经济活动,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应该是针对某一类的这个经济行为或者说是交易设计最优的,也就是

对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种应用场景,我们可以用一条特定目的的链去实现这个加密协议去协调它的这种交易行为。

那么这样的做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一方面是这一个特定目的链可以独享它的处理能力,那比如说用Substrate开发出来的链,它可以有大概1000TPS的处理能力,这个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来说,它是够了,而且这个用Substrate开发的链要比用Solidity开发的智能合约的功能要强大的多,而且他可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PoS的经济体系,可以形成一套链上治理的这个机制,使得这个链的规则可以在所有的参与者协调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不断的演进。那么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呢,我们也认为由于有了像Substrate和cosmossdk这样的工具,我们认为

会出现千千万万个账本,那么每个账本为某一种应用场景所优化,那么最终这种这些账本一定是要接在一起的,否则的话,它每一个账本独立的去发展用户,它不可能产生一个大的生态,而是应该所有的账本互联在一起,大家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来协调发展。而且在账本和帐本之间呢,可以进行操作,可以进行类似的互联网的这种混编,也就是mashup。比如说像BTC这样的基础资产,那么我们可以做一条makerdao的链质押BTC产生DAI。

makerdao这个链产生的稳定币,可以通过跨链的枢纽流入到比如说交易所或者其他的dapp应用,那么这些dapp应用也可以基于其他的应用,比如说基于这个借贷,基于债券而产生这种衍生品等等,一层一层的叠加这个逻辑,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是我们认为的未来区块链一个场景。

提问环节

Q:WEB3和区块链之间算一个什么关系?可以认为区块链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就是WEB3吗?

我们认为就是WEB3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架构,也是一种愿景。WEB3整个的这个架构里头,就是下一代的互联网架构里头包含了多种技术。所以WEB3foundation给出了一个叫WEB3techstack的一个图,区块链技术呢,是这个techstack中的一个技术。

区块链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并不是WEB3,而是我们所谓的区块链的3.0。但是就跟我前面分享谈到,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是WEB3整个技术栈的一个领头羊,很有可能以它为突破口,来带动WEB3.0的实现。

那么我认为在WEB3.0并没有扩展新的用户需求。或者说它只是用另外一种中介的模式,也就是用这种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来取代互联网平台。然后他满足的应该还是用户的现有的这些互联网的需求。

如果通过这种去中心化协议的设计,使得这个不会产生垄断性的互联网企业,不会有垄断寻租的这种现象,使得互联网商业中介的技术始终处在这么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之中,这个我觉得是WEB3.0的意义。

Q:WEB3将会属于谁的机会?具体机会有哪些?

开发实现并且持续运行加密协议跟开发一个互联网的业务有很多的不同,这里面它包括技术上的不同,主要是包括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是说,如何用一个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来解决一个商业中介的问题,并且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对加密经济体有贡献的人能够得到合理的激励,而且这种机制是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

这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能力也包括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但是我认为就是在过去,比如说从以太坊诞生以来,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他们本身是最有条件去实现新一代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应用的。

但是确实现在行业里面普遍都比较悲观,尤其是进入行业超过了三年的所谓的区块链的老人,因为他们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得到的都是都是不断的在证伪。我作为一个2013年进圈的也算是老人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疲惫感。但是从我们这个团队来说呢,我们看到了这个跨链技术,尤其是像substrate,cosmosSDK提供的这种新型态的去中心化应用这种变革的希望。所以我们选择继续尝试,因为我们相信区块链技术,相信加密协议能够改变社会生产的经济关系,也相信WEB3.0这种愿景最终能够能够实现。

至于说具体的机会有哪些,就是现在的区块链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加密资产来进行的,当然这是一个可以去不断去探索的方向,而且后面可能它会演化成这个资产通证化的大潮,那么资产通证化之后呢它相当于是用这个大量的所谓的DeFi或者开放金融的协议能够取代掉现有的这个金融中介。

我们知道在中国上市公司里面,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到所有的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这体现出现在的这个金融中介在给全社会抽血,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在为金融中介打工,如果我们能够啊,至少部分地把这个金融中介变成去中心化的加密协议,那么对这些参与者啊,对社会会有巨大的贡献,实现这些目标的团队也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

安全和效率之间是不是可以tradeoff?

我总有点感觉追求绝对的安全和公平,有点像追求理想化的民主,如果真的有理想的民主是不是意味着效率必然下降呢?

现实世界的情况貌似是如此,这个在WEB3的世界算不算一个诅咒?

所谓的民主,或者说是去中心化的程度跟效率在区块链这个领域里面是矛盾的,这就说道不可能三角,因为安全是必须要保证的,所以只能在去中心化程度和这个效率之间做折衷,那么这个就又要说回到跨链,这就是为什么看好跨年,因为跨链意味着说,你可以在局部做取舍,比如说一条这个特定目的的应用链,它的参与者可能就是几千人几百人这个量级。那么他可能是10个节点或者是20个节点,大家就觉得这个去中心化程度就足够了,那么它的效率会非常高。

所以针对具体场景,用一个特定的分布式账本去解决,然后这些账本又通过跨链技术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区块链的互联网,这是我认为是最好的区块链的未来架构。

Q:前面提到打车链当不符合进化的要求的时候,用户可以选择分叉来继续进化,当前很多POS协议实际是开始走上了自动升级拒绝分叉的路子,这个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V神提到的这个去中心化的三个维度,架构层面的、治理层面能和逻辑层面的。最高的这个逻辑层面的就是恩能够保持可分叉性,也就是说这个链可以一分为二,然后各自各自运行,这个我们刚才在谈到这个WEB3.0经济学的意义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了这个可分叉性对于WEB3.0的重要性。我认为一个链如果是不可分叉的,那么它就不是区块链。

当然,大叔提的这个问题,即这个自动升级,拒绝分叉,它其实应该说是自动升级,避免分叉,就比如说像Polkadot这个使用WASM的这种技术,它可以在链上安全的传输这个可执行程序。

那么使得这种因为升级,或者比如说像网络的中断,或者是服务器的宕机,或者等等这些原因引起的分叉可能性降低了,甚至是可以说被消除了,但是,还是,就是对于这个就Polkadot这样的链,如果对它进行有益的分叉还是可行的,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一个链的技术是可以阻止分叉的。

Q:你觉得WEB3时代到来大约在什么时候?

我认为大概需要10-15年时间。

-END-

分享者:刘毅

编辑:红军大叔

来源:Ourea无涯社区

编者注:原标题为《通往WEB3的技术路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0ms0-5:3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