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区块链火了,但你可能对它一知半解_区块链:比特币

文:马尔科·扬西蒂卡里姆·拉哈尼

译:刘筱薇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最近,一个重大政策利好的释放,让区块链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各种区块链概念股也应势上涨。各种声音一致认为,区块链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大浪潮,将作为基础设施为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革机会。

诚然,区块链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它有为经济和社会体系创造新基础的潜力。但是区块链也有其不得不注意的风险。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消除在技术、组织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障碍,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区块链革命。因此,对待区块链仍然要持清醒、理性的认识。

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一说法:区块链将彻底改造行业,重新定义公司和经济。为什么这么说?

合同、交易及其记录是我们的经济、法律和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它们保护资产并确定组织边界,建立并核实身份和历史事件,影响不同国家、组织、社群和个人之间的互动,引导社会和管理行动。但这些关键工具以及衍生的官僚机构没能追赶上经济数字化的转型步伐,其笨拙程度如同在堵车高峰期追捕一辆F1赛车。在数字世界中,我们调整和维持行政管控的方式必须改变。

区块链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它是比特币和其他虚拟货币的核心技术,本身是一种开源分布式账本,能够高效记录买卖双方的交易,并保证这些记录是可查证且永久保存的。该账本也可以通过设置,自动发起交易。

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在于,如果它得到普及,未来合同将嵌入数字编码并保存到透明、共享的数据库中,可防止数据被删除、篡改和修订。到那时,每份协议、每个流程、每项任务和每次付款,都会有一份可识别、验证、保存和分享的数字记录和签名。律师、代理人和银行家等中间人可能就不是必要的交易参与者了。个人、组织、机器和算法彼此之间的交易和互动将顺畅无阻。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提议对加密货币征税以应对环境破坏影响:1月5日消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研究员和讲师Bruce Schneier在1月4日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讨论了通过征税来使加密货币“脱碳”,他认为有必要迫使买家通过加密货币税来支付他们对环境的损害:“为了促使污染型加密货币减少碳足迹,我们需要迫使买家通过税收为其对环境的损害买单。”他特别强调,数字货币造成了全球约0.3%的二氧化碳排放。[2023/1/5 10:23:58]

我们同样看好区块链的潜力,但也担心它遭到捧杀。我们担心的不仅仅只是区块链存在的安全隐患,比如2014年某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崩盘以及更近期的黑客攻击事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消除在技术、政府管控、组织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障碍,才有可能真正发生区块链革命。若不清楚区块链将如何占领高地,贸然开始区块链创新就是个错误。

我们认为,真正由区块链引导的行业和政府改革,还要在很多年后才能实现。原因在于,区块链并非“颠覆性”技术,它不能用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并迅速压倒在位企业。

区块链是种“基础性”技术:它有为经济和社会体系创造新基础的潜力。虽然它的影响巨大,但要渗透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中,仍需数十年之久。随着技术和制度改革的浪潮势头渐猛,区块链的应用将稳健推进。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这一洞见及其战略意义。

新架构

区块链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P2P网络,于2008年10月首次应用于比特币的协议中。比特币是种虚拟货币系统;它将货币发行、所有权转让和交易确认去中心化。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案例。

动态 | 哈佛、MIT等顶级大学均投资了加密基金:据CCN援引The Information的报道,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达特茅斯学院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等主要教育机构通过各自的捐赠基金投资了至少一个加密货币基金。该出版物援引了一位熟悉这些投资的匿名消息来源称,这五所大学的捐赠基金已经在这些基金上投入了数千万美元,而这些基金又投资于实物加密货币和加密货币公司的股权。[2018/10/11]

在现行商业模式下,持续记录交易往来是每家公司的核心职能。这些记录追踪过去的行动和表现,并指导未来计划的制定。记录不仅说明了组织内部的运营情况,也显示出组织的外部关系。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记录,而且不对外公开。很多组织没有记录所有活动的总账本;相反,这些记录都由内部各部门和职能掌管。但问题在于,将各个私有账本中的交易全部核对一遍要花很长时间,而且容易出错。

比如某次股票交易可以在几微秒内进行,往往不需要人工干预。但股权转让可能要用一周时间,因为交易双方无法看到彼此的账本,不能自动确认资产的实际所有权和转让权限。组织交换交易记录时需要一系列中间人,充当资产的担保人;账本也要逐个更新。

区块链系统中,账本在大量相同的数据库中复制,每个数据库都由一个利益相关方主管和维护。任意一份文件有改动的话,其他所有文件都会同时更新。同样,如果出现了新交易,交易资产和价值的记录就会出现在所有账本中,并且永久保存。没有必要请第三方中间人确认或转让所有权。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系统中进行股权交易,数秒内就可以完成转让,既安全,又有据可查。

哈佛区块链实验室研究员:技术层面看区块链,三到五年才能大范围应用: 哈佛大学区块链实验室的唯一一位中国研究员车克达,在近日青腾汇研讨会上表示,从技术的层面看可能是要三到五年,区块链才能实现大范围应用,“因为区块链是构建多方信任的技术,涉及经济利益的分配,同时技术本身也并没有非常成熟。”他也指出,“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其实并不能很好的支撑这一点,所以现在还是属于探索期,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来进行成熟。”[2018/3/16]

普及区块链的框架

如果说比特币好比早期的电子邮件,那么区块链是不是也要等很多年,才能充分发挥出其潜力?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给出一个不完全肯定的回答。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区块链改革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实现,但可以猜想,什么技术应用会最先受到欢迎,以及区块链的普及最终将以什么方式实现。

反观历史,我们认为有两大维度会影响到基础性技术及其商用案例的扩展和演进。第一个维度是新颖度,即技术应用相对于外界事物的新鲜程度。新颖度越高,开发人员就要花越多精力,确保用户了解到新技术能解决的问题。第二个维度是复杂性,或者说,技术应用要求的生态系统协调度——须合作利用新技术,产出价值的相关方数量和多样性的情况。

举例来说,只有一个成员的社交网络基本上毫无用处;只有足够多的联系人登录后,建立这个社交网络才有意义。其他用户也要参与进来,这样所有参与者才能获得价值。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运作也是如此。此外,随着这些新应用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其普及将需要重大机构性的改革。

哈佛医学院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基因数据所有者与需求者间买卖脱节问题:近日,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George M.Church博士与其学生Dennis Grishin,和前谷歌项目经理Kanmal Obbad联合创立了Nebula Genomics公司,该公司将基于区块链技术解决基因数据所有者和数据购买者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加速有用基因组数据之间的交换。具体而言:个人对自己的基因组数据拥有完全所有权和控制权;生物和制药公司以更低成本、更短的时间采集基因数据信息,并可通过与数据所有者即时沟通对基因数据进行静态分析。[2018/3/5]

我们建立的框架从以上两大关联性维度出发,划分出四个象限,将不同形式的创新划入不同象限。不同象限代表着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好某项区块链创新属于哪个象限,有助于高管认识到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合作和共识必须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需要哪些立法和监管措施。这一图表还显示出,促进创新的普及须建立哪些流程及基础设施。管理者可以用它评估区块链在各个行业的开发情况,并考查公司在建立区块链能力的战略投资。

单个案例。新颖度和协调度双低的技术应用属于第一象限;这些创新带来更有效,成本更低,定制化的解决方案。电子邮件是TCP/IP的单个应用案例,它是电话、传真和传统邮递的廉价替代品。比特币也属于这一象限。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即使仅将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用户,也不太可能即刻获取价值。2016年末,比特币交易的预测值为920亿美元。虽然这一数字和411万亿美元的全球支付款数相比,仅是个零头,但比特币发展迅猛,在即时支付、外币和资产交易等现行金融体系有局限性的领域中,重要性日益凸显。

哈佛大学教授Lawrence Lessig:四种力量影响区块链治理:哈佛大学教授Lawrence Lessig指出了影响区块链治理的四种不同力量:法律,社会规范,市场和体系结构(即底层技术基础设施)。他强调不能仅仅关注专门为管理或管理某一个人而设计规则;相反,我们需要采取更广泛的生态系统方法,研究影响区块链的各种力量。因此,在提倡或排除某些行为时,我们可能会选择通过法律制度直接对个人进行监管,或通过其他三种力量(市场,社会规范和体系结构)对其进行间接监管。[2018/3/1]

本地化。构成第二象限的创新新颖度较高,但因为这类创新仅要求有限数量的用户创造即刻可得的价值,所以促进其普及并不是很困难。如果区块链采取和网络技术一样的路线进入企业,我们就可以预期,区块链创新以单一应用案例为基础,创建本地私有的网络,让多个组织通过一个分布式账本相互连接。

很多早期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创新都出现在金融服务领域,而且一般在一些公司组成的小型网络中,所以对协调度的要求不太高。纳斯达克正在和区块链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Chain.com合作,提供处理和确认金融交易的技术。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纽约证券交易所、富达投资和标准渣打银行正在测试区块链技术,试图让其代替基于纸张的手动交易处理流程,并在贸易融资、外汇交易、跨境结算和证券结算等领域应用。加拿大银行正在测试一种名为CAD币的数字货币,用于跨行转账。我们预测,未来私有区块链会激增,在各行各业发挥特定作用。

取代。第三象限的创新建立在单个案例和本地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所以新颖度较低,但由于其公用范围和幅度更广,所需协调度很高。这些创新旨在取代整个商业模式,但也因此面临巨大障碍——它们需要更高的协调度,而且想要取代的流程可能已经很成熟,并在组织和机构中已根深蒂固。取代的案例包括加密数字货币。这是种健全的新货币系统,由简单的比特币支付技术演进而成。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加密数字货币要求进行货币交易的各方都要使用该系统,这给长期以来处理、监管此类交易的政府和机构带来了挑战。消费者也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了解如何使用加密数字货币的新功能。

改革。位于第四象限的是全新的技术应用。这些创新只要能成功,就可以改变经济、社会和体系的本质。这类创新要求协调多方的行动,并在标准和流程上与相应机构达成一致;其普及则要求社会、法律和方面出现重大改革。

“智能合约”可能是现在最具改革性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只要交易符合合约条款要求,智能合约就可以实现自动支付和货币等其他资产的自动化转让。举例来说,某份智能合约能在货物签收后,立即给供应商支付应付款项。某公司可用区块链表明某特定货品已经签收;或者产品可能有GPS追踪功能,可以在区块链中自动更新地理位置,而这一功能反过来还能发起收款。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自动生效型合同的早期实验,应用的领域包括风险投资、银行业务和数字版权保护。

智能合约的前景一片大好。公司基于合同而建;从法人团队的组成到买家与供应商的关系,再到雇员关系,签订合同都必不可少。如果合同可以自动生成,那么传统企业结构、流程以及律师和会计等中间人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管理者又会受到什么影响?他们的职责会发生巨大改变。

但我们现在为这一想法激动不已恐怕太早,要记住,智能合约得到广泛普及那天为时离我们还有数十年之久。没有众多机构或其他力量的支持,智能合约并不能彰显其作用。只有就如何设计、确认、实施和强制执行的问题上达到高度协调和明晰化,这类合同才能实现潜力。我们认为,肩负这些重责的机构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转变。它们面临技术方面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安全挑战。

区块链投资指导

高管如何为所在组织布局区块链?

总体来看,最简单的方法是从位于单个案例象限的技术应用开始。这样做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因为这些创新不新颖,而且对第三方的协调度基本没有要求。公司的策略之一是,让比特币成为一种支付机制。比特币的基础建设和市场已经成熟,应用虚拟货币会迫使多个职能部门锻造区块链能力。

另一种低风险的方法是,将区块链当作内部数据库使用,保存多个应用软件的数据,比如实体和数字资产管理软件中的信息,内部交易记录和身份确认信息。有些公司为保持内部多个数据库信息一致,已经焦头烂额;对它们来说,引入区块链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解决方案。测试单一案例的技术应用有助于组织开发必要新技能,为使用更先进的软件做准备。而随着区块链云服务的出现,实验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开发本地化的技术应用是公司自然而然会采取的第二步。我们看到,如今在私用区块链网络上的投资巨大,而相关项目似乎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成效。比如一些金融服务公司发现,它们和可靠的交易伙伴建立的私用区块链网络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

组织也可以利用本地化的应用软件,解决跨国交易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比如公司已经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复杂供应链中的产品。在钻石行业,区块链可以持续追踪宝石从挖掘到出售阶段的情况。现在这类实验的技术,应用起来已十分方便。

开发取代型技术应用需要严谨的计划,因为现有解决方案可能很难颠覆。改革方法之一是,将精力集中在那些不要求终端用户做出太多改变的新产品,并保证用户得到更廉价,或更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要提升吸引力,取代型创新必须保证产品性能和传统解决方案同样优秀、完善,同时要方便整个生态系统采纳自身技术。

改革型技术应用离我们还很远。但现在评估其潜力,并投资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仍有一定意义。一旦这些创新捆绑了不同于以往价值创造和捕捉方式的新商业模式,就能发挥出最大效能。虽然接纳新商业模式需要很大付出,但能够打开公司未来增长的大门。

高管可以利用我们总结的框架,确定建立区块链能力的第一步。他们必须确保员工了解区块链,开发上文提到的四个象限中适合自己的技术应用,同时投资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

但考虑到投资期、不利于新技术普及的障碍和达到与TCP/IP同等接受程度的复杂性,高管还必须谨慎看待区块链实验的风险。显然,从小处做起是为成就更大梦想打好专业基础的好方法。但投资力度应取决于公司和所在行业的具体背景。金融服务公司早已开始启用区块链技术,但制造业还未行动。

不管你所在公司处在什么背景之下,区块链都可能影响到你。这一前景已经非常明朗;一切不过是时间问题。

马尔科·扬西蒂是哈佛商学院DavidSarnoff工商管理教席教授。卡里姆·拉哈尼是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也是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科学研究所众创实验室的主要研究者。

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7年1月刊《区块链真相》。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宝趣谈

[0:0ms0-7:355ms